首页 > 学术论文

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的开发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20:30
热度:

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的开发【摘要】:本论文通过研究草甘膦合成工艺的优化,开发了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草甘膦合成方法很多,我国主要采用亚磷酸烷基酯法合成,该路线产生大量的尾气

【摘要】: 本论文通过研究草甘膦合成工艺的优化,开发了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 草甘膦合成方法很多,我国主要采用亚磷酸烷基酯法合成,该路线产生大量的尾气,通过小试研究、中试回收,成功分离出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氯甲烷,进而设计了一套先进的回收工艺流程,工业化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试研究主要确定了尾气的组成,除了60-70%的气体为氯甲烷以外,空气含有25%左右,甲醇含量为1.5%,甲缩醛含量为2-8%,氯化氢含量在4%,其余还含有微量的水份和甲醚、氯乙烷、二氧化碳等。 中试研究主要是针对甲醇、甲缩醛、氯化氢、水份等杂质的分离。分离后得到纯度为99.5%以上的氯甲烷,每吨草甘膦可以回收副产氯甲烷610kg,为工业化回收提供了必要的设计依据。 回收工艺设计为三级水洗、碱洗、干燥,并通过启动补气来稳定气源和保证草甘膦合成条件不改变。 这套回收工艺流程在3万吨/年草甘膦合成装置上改造后,回收得到的氯甲烷纯度大于99.5%,水份小于50PPM,回收率达到了95%,将回收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的合成,符合其质量要求,同时也使传统的草甘膦实现了清洁生产。 【关键词】:草甘膦 氯甲烷 反应机理 回收工艺 设计 甲基氯硅烷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Q22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引言9-14
  • 1.1 草甘膦及其发展历史9-10
  • 1.2 有机硅单体发展概述10-12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12-14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研究意义13-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9
  • 2.1 草甘膦的合成方法14-17
  • 2.1.1 氯甲基磷酸法(压力法)14
  • 2.1.2 亚氨基二乙酸法(常压下,又称IDA法)14-15
  • 2.1.3 亚氨基二乙腈法15
  • 2.1.4 氯乙酸法15-16
  • 2.1.5 亚磷酸三烷基酯法16
  • 2.1.6 亚磷酸二烷基酯法(俗称甘氨酸法)16-17
  • 2.1.7 其它合成方法17
  • 2.2 草甘膦的工业化生产方法17-21
  • 2.2.1 亚氨基二乙酸法17-19
  • 2.2.1.1 氢氰酸法17-18
  • 2.2.1.2 二乙醇胺法18-19
  • 2.2.2 烷基酯法19-21
  • 2.3 亚磷酸二烷基酯法的研究进展21-25
  • 2.3.1 草甘膦合成的反应机理21-24
  • 2.3.1.1 合成反应21-23
  • 2.3.1.2 水解反应23
  • 2.3.1.3 副反应23-24
  • 2.3.2 合成条件优化24
  • 2.3.3 工艺手段的优化24-25
  • 2.3.4 副产物氯甲烷存在的推断25
  • 2.4 氯甲烷概况25-28
  • 2.4.1 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25
  • 2.4.2 氯甲烷的合成方法25-26
  • 2.4.3 国内外氯甲烷工业发展评述26-28
  • 2.4.4 氯甲烷回收工艺现状28
  • 2.5 小结28-29
  • 第三章 氯甲烷回收小试实验29-39
  • 3.1 实验装置与流程29-30
  • 3.1.1 实验设备29
  • 3.1.2 实验流程设计29-30
  • 3.1.3 实验方法30
  • 3.2 氯甲烷的分析测定30-33
  • 3.2.1 定量分析32-33
  • 3.2.1.1 碘化钠法32
  • 3.2.1.2 氯元素平衡法32-33
  • 3.3 工业装置上的体积法定量测定33-37
  • 3.3.1 氯甲烷的产生量36-37
  • 3.4 氯甲烷的生成机理探讨37
  • 3.5 回收氯甲烷的利用前景37-39
  • 第四章 氯甲烷回收系统的工艺设计39-104
  • 4.1 回收过程分析39-49
  • 4.1.1 回收方法39-42
  • 4.1.2 采用措施42-43
  • 4.1.3 流程选择43-44
  • 4.1.4 塔的选择44
  • 4.1.5 回收工艺流程44-49
  • 4.2 物料衡算49-69
  • 4.2.1 气体处理量49-50
  • 4.2.2 水洗系统的物料衡算50-58
  • 4.2.3 碱洗系统的物料衡算58-59
  • 4.2.4 酸洗(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59-66
  • 4.2.5 压缩液化系统的物料衡算66-69
  • 4.3 塔设备的设计计算69-88
  • 4.3.1 第一水洗塔的设计69-72
  • 4.3.2 第二洗塔的设计72-75
  • 4.3.3 第三洗塔的设计75-78
  • 4.3.4 碱洗塔的设计计算78-80
  • 4.3.5 第一酸洗塔的设计80-82
  • 4.3.6 第二酸洗塔的设计82-85
  • 4.3.7 第二酸洗塔的设计85-88
  • 4.4 热量衡算及换热器面积88-100
  • 4.4.1 水洗系统的热量衡算及换热面积88-91
  • 4.4.2 碱洗系统的热量衡算及换热面积91-92
  • 4.4.3 酸洗系统的热量衡算及换热面积92-95
  • 4.4.4 压缩液化系统的热量衡算及换热面积95-100
  • 4.5 其它设备100-103
  • 4.5.1 气液分离器100-101
  • 4.5.2 泵的选型101-102
  • 4.5.3 流量计102-103
  • 4.6 小结103-104
  • 第五章 装置运行评价104-105
  • 5.1 氯甲烷回收质量数据104
  • 5.2 安全问题104-105
  • 第六章 结论105-106
  • 6.1 主要结论105
  • 6.2 下步工作展望105-106
  • 参考文献106-109
  • 致谢109-110
  • 作者在职期间发表的论文11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甘氨酸-亚磷酸二甲酯法合成草甘膦的研究    高立蕊;胡景焕;李福祥;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在皮革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王少强;邱化玉;

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    马兆国;丁志文;庞晓燕;许艳琳;

有机硅琥珀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王学川;雒香;强涛涛;

我国羊毛脂的化学改性    王国伟,单志华

有机硅改性不饱和聚酯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张波;陈静;

有机硅材料甲基(γ-氯丙基)二氯硅烷研究进展    黄忠,李凤仪

氟硅唑杀菌剂合成方法改进    李德良;段先志;吴赣章;

倒车雷达用双组分缩合型有机硅胶的研制    邓伟伟;钟汉荣;薛纪东;

喷咀形状对小型船用海水淡化器的海水淡化影响    范军领;姜晖琼;

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合成    于菲;渠源;田来进;

耐低温超疏水性硅橡胶的研制    方少明;唐佳友;周立明;高丽君;李慧斌;

浅析黄河水质对水机的磨蚀及防护技术    武现治;

未来先进航空涡轮发动机的氟硅润滑油    张旭;姜克娟;

牡蛎开壳脱肉方法试验研究    陈木荣;刘翠琴;王美贵;

制备条件对Cu—ZrO_2催化剂在二乙醇胺脱氢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陈冬梅;金杏妹;蒯蔚;

C级无溶剂有机硅浸渍漆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衷敬和;姜其斌;黎勇;陈红生;蔡彬芬;

长链烷基硅油的制备    周军昌;任玉娟;王绪荣;

巯基与氨基共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    刘瑞云;

浅谈织物用氨基硅油柔软剂    李青;史晨曦;鲍利红;

高分子材料在假肢矫形器制作领域的应用    徐晴岩;陆铭;

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现状与市场前景    汪家铭;

甘氨酸的生产应用概况    杨华

除草剂草甘膦的性质及环境行为综述    卢信,赵炳梓,张佳宝,邓建才,李立平,信秀丽

草甘膦合成工艺研究    陆阳;陶京朝;周志莲;

草甘膦合成工艺研究    陆阳;陶京朝;周志莲;

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反应探究    邓青松;程晨杰;周锦枫;

新安化工打官司直指侵权泛滥    翁国娟;

烷基酯法草甘膦尾气的连续回收工艺    胡跃华,周海扬,周曙光,陈晓祥

草甘膦生产中三乙胺回收工艺改进    胡跃华,周卫星,陈晓祥

镇江江南化工草甘膦产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从草甘膦供过于求看中国农药出口的加速转型    秦维彩;

将名牌进行到底    王伟;

草甘膦生产的技术进展    戴宝江;张海滨;

论除草剂草甘膦和助剂(摘要)    华乃震;冷阳;

亚磷酸二甲酯—草甘膦联产尾气的连续回收    黄建军;张博;朱建民;郑红朝;陈晓祥;

草甘膦除草剂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鑫鑫;李晓晖;林敏;陆伟;

三叶草高抗草甘膦    蔡娟;赵宗林;谢长营;姜道威;

氯甲烷源汇分布、自然生产与生态调节:研究概述    王进欣;

三例急性草甘膦中毒的护理    张红;

耐草甘膦菜豆DNA导入大豆及其分子检测    陶波;栾凤侠;沈晓峰;关荣霞;邱丽娟;

草甘膦防治果园杂草的效果    唐梁楠;杨秀瑗;李雅琴;未行楷;王怀振;罗运捷;

不同品种小麦愈伤对草甘膦的抗性研究    杨丽荣;鹿莉;刘浩英;全鑫;薛保国;

灭草净、草甘膦等防除棉田杂草效果比较试验    曹春田;王俊香;刘新峰;臧学斌;朱柳松;梅红;刘慧梅;闪新华;

新安化工打官司直指侵权泛滥    翁国娟

江南化工成为世界草甘膦“巨人”    祁山洪

市场面支撑草甘膦价格持续坚挺    王云立

一万吨草甘膦:循环出效益    本报记者 闫佳

福华集团:草甘滕项目试生产    钟继华 特约通讯员 袁葛强

新安化工打官司直指侵权泛滥    翁国娟

草甘膦企业濒危有机硅企业叫苦    本报记者 罗阿华

盲目扩张自食跌价苦果 草甘膦企业今年盈利堪忧    记者 陈其珏 实习生 张俊杰 编辑 李小兵

草甘膦今年挣钱不容易    吕咏梅

草甘膦市场前景看好     鲁信

有机磷农药曲霉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的研究    石成春

盐生杜氏藻EPSP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及其结构的光谱学性质分析    易弋

草甘膦诱导高表达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尉万聪

高锰胁迫下空心莲子草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草甘膦耐性研究    朱金文

山梨酸、乳酸和草甘膦插层水滑石的组装及其超分子结构与性能研究    孟锦宏

分子筛催化转化氯甲烷制取低碳烯烃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张大治

铜—农药污染的土壤生态化学脱毒行为研究    于颖

核盘菌生物除草剂特性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    于寒颖

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    董新纯

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研究    张猛

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的开发    翁路平

草甘膦及副产氯甲烷回收新工艺研究    任不凡

亚硝基草甘膦的定性﹑定量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    蔡黎克

大豆田主要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检测方法研究    陈景超

草甘膦合成过程控制系统研究    周猛飞

气—固相法合成氯甲烷技术研究    唐雨东

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改进    范军花

草甘膦除草剂对高寒地区转基因大豆田间杂草群落的影响    冷建田

草甘膦及其铵盐制备新工艺    徐晓辉

氯甲烷尾气深度回收方法的比较与优化    康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