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20:18
热度: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摘要】: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MPN(最大或然数)和滚管计数法以及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湿地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的数量,有机磷杀虫

【摘要】: 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MPN(最大或然数)和滚管计数法以及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湿地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的数量,有机磷杀虫剂甲胺磷和酰胺类除草剂乙草胺对该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以及甲胺磷在该系统土壤中的残留,同时对水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的甲烷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旨在为全面评价稻-鸭复合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为协调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理想的稻田甲烷减排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湿地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研究。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无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不施农药,养鸭)和对照(长期施用农药,不养鸭)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基本一致。早稻田土壤中菌数高峰期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晚稻田土壤中出现在分蘖盛期,实行稻鸭复合种养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特别是减少了甲烷排放高峰期的甲烷细菌数量。早稻和晚稻MPN计数中,分别比对照降低20%~96.9%和94.3%~95.8%,早稻滚管法计数中比对照降低33.3%~98.1%。从而证实了甲烷细菌数量是决定水稻田中甲烷释放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早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甲烷细菌的分离。结果表明:从湖南省长沙县水稻田土壤中分离到四株优势的甲烷细菌菌株,分别定名为201,202,203和204菌株,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其中201,202,203菌株的单个菌落呈圆形,204菌株呈不规则形。在420nm光波激发下,201和204菌株产生黄色荧光,202和203菌株产生蓝色荧光。201和202菌株能利用H_2/CO_2、甲胺、乙酸钠、异丙醇和甲酸作为生长和产甲烷的基质,202菌株还能利用甲酸;203和204菌株能利用H_2/CO_2、甲胺和甲醇,203菌株还能利用异丙醇,204菌株还能利用乙酸钠;201和204菌株的最适生长pH为6.5,202菌株的最适生长pH为7.5,203菌株的最适生长pH为8.0;201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202和204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0℃,20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5℃。 3.甲胺磷和乙草胺对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甲胺磷浓度分别为0.1,0.2,0.5,1.0mg/kg时,加药后7d内对产甲烷菌的生长表现出刺激作用,数量增加0.2~44.1倍,每管的产甲烷量增加0.8~2.1倍,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刺激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作用逐渐增强;相同四种浓度的乙草胺在加药后7d内,甲烷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下降了50%~99%,每管的产甲烷量减少2.9~107倍,且这种现象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趋于明显。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产甲烷菌数量及其活性又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作者认为甲烷细菌是一种对农药非常敏感的细菌。 4.甲胺磷在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残留量的研究。检测结果表明,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未检出甲胺磷的残留,而长期施农药的常规稻作系统土壤中甲胺磷的残留量达0.39mg/kg。说明通过长期围栏养鸭的稻田可清除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因此作者认为长期施用甲胺磷有可能是导致甲烷排放量及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复合系统 甲烷细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S154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5
  • 1.1 稻田养鸭发展概况10-11
  • 1.2 水稻田甲烷产生及排放机理研究进展11-13
  • 1.3 产甲烷细菌的研究进展13-15
  • 2 现代农业对环境的影响15-16
  • 3 本研究背景16-18
  • 3.1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6
  • 3.2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氧化还原特性的影响16-17
  • 3.3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17
  • 3.4 稻田生态养鸭对水稻病虫及杂草的防治效应17-18
  • 3.5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甲烷排放的影响18
  • 4 本研究目的与内容18-20
  • 第二章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的研究20-29
  • 1 材料与方法20-22
  • 1.1 试验地概况20
  • 1.2 试验设计20
  • 1.3 供试材料20-21
  • 1.4 土壤样品的采集21
  • 1.5 基础培养基组成21
  • 1.6 培养方法21
  • 1.7 细菌计数方法21
  • 1.8 气体分析方法21-22
  • 2 结果与分析22-27
  • 2.1 基质的选择22
  • 2.2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甲烷细菌数量的影响22-27
  • 3 讨论27-29
  • 第三章 水稻田中占优势甲烷细菌的分离29-35
  • 1 材料与方法29-30
  • 1.1 供试土壤29
  • 1.2 试验方法29-30
  • 2 结果与分析30-31
  • 2.1 分离物的形态特征30
  • 2.2 各菌株的部分生理特性30-31
  • 3 结论31-35
  • 第四章 甲胺磷和乙草胺对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35-40
  • 1 材料与方法35-36
  • 1.1 材料35
  • 1.2 试验方法35-36
  • 2 结果与分析36-38
  • 2.1 两种农药对甲烷细菌数量的影响36-37
  • 2.2 两种农药对甲烷细菌活性的影响37-38
  • 3 讨论38-40
  • 第五章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胺磷残留量的测定40-45
  • 1 材料与方法40-42
  • 1.1 试验设计40
  • 1.2 供试材料40
  • 1.3 分析仪器及试剂40
  • 1.4 甲胺磷标准溶液的配制40-41
  • 1.5 气相色谱测试41
  • 1.6 标准曲线的绘制41
  • 1.7 分析步骤41-42
  • 2 结果与分析42-43
  • 2.1 添加回收率42
  • 2.2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胺磷的残留量42-43
  • 3 讨论43-45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5-49
  • 参考文献49-55
  • 致谢55-56
  • 简历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银川市园林绿地复合系统在改善城市气候方面的作用    徐秀梅,董锋

对高效益生态农场建设的初探    苏强;

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云雷;毕华兴;任怡;马雯静;田晓玲;

杏—紫花苜蓿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的光合和蒸腾特性研究    高峻;桑玉强;孟平;张劲松;贾长荣;任迎丰;

林农复合系统中林分直径分布动态研究    黄文丁,张立均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Ⅱ.土壤生物学特性    甘德欣,黄璜,蒋廷杰

建立沙漠绿洲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对策    雷晓云,陈惠源

皖南丘陵茶果间作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刘步瑶

国家渔业局领导来洪湖调研人工湿地复合系统    曾令旗;曾继参;

水生植物复合系统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初步研究    李文奇;孙宇;肖兴富;朱瑞卫;周怀东;

几类复合系统部分变元稳定性及状态反馈镇定    黄力民;

水环境-社会经济(WE_V-SE_C)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张俊艳;韩文秀;

农牧复合系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资源优化配置——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孙芳;

地源热泵与冰蓄冷复合空调系统初探    王茂盛;刁乃仁;

富含胞外碱性磷酸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鱼塘水体中有机磷的转化效率    鲜莹;

稻(鸭)-紫云英复合系统的生态学功能分析    黄璜;何保良;陈灿;傅志强;谢伟;陈仕贵;

国内蒸发冷却空调的节能研究    安守超;王瑾;柳建华;

两级压缩式热泵空调与冰箱复合系统    刘业凤;刘华凯;赵奎文;马福一;

农林复合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状况的影响    景元书;张凡;

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万冬君;刘伊生;姚兵;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记者  陈敬农

我科学家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胡胜友

中科大首创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记者  刘纯友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胡胜友

物体真有可能瞬间无影转移    记者 何聪

时空隧道将改变人类生活    李浩颖

瓦斯克星——微生物    谈奇石

人地和谐 社会和谐 建设生态合肥    合肥学院旅游系 茆长荣

倾听中国科技进步的脉动    余建斌

循环经济:春兰持续发展的新目标    春兰(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陶建幸

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    张晨

多尺度复杂生物网络的建模与分析    闵勇

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石钦文

基于互补序列的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郭黎利

“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苗红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    冯宝平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周宝同

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    王华峰

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李秉荣

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    郭丕斌

稻—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    邓晓

综合运输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王孝坤

复合系统序列选取和TDOA技术的研究    滕幼平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可持续定量评估    李筱琳

热处理对LMAS系微晶玻璃/BMT陶瓷复合系统显微结构的影响    王文娟

扩频复合系统信道适应性能分析    张勇

山西火电RE-ENV-EC复合系统协调度诊断预警分析    褚君

京津唐经济区复合系统关联关系研究    范文宇

新型通信测距复合系统中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闫建峰

脉冲通信测距复合系统技术研究    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