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5:47
热度: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摘要】: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之一,它们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_2,居第二。水稻是大气甲烷的重要生物源之一,每年约有60Tg甲烷从稻

【摘要】: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之一,它们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_2,居第二。水稻是大气甲烷的重要生物源之一,每年约有60Tg甲烷从稻田排放到大气,占全球总排放12%。因此,控制和减少稻田土壤的甲烷排放量,也即在控制和减少稻田土壤甲烷形成量的同时,加强和促进土壤中的甲烷氧化速率,对降低温室效应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在目前尚无更好的措施减少甲烷形成量的前提下,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研究目的之一旨在从稻土壤中选育出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株,测定其最佳生长温度,pH以及对碳源的利用情况,通过改善甲烷氧化菌生存和氧化活性的环境条件等是减少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稻田甲烷的生物学氧化是由甲烷氧化菌种群推动的,因此影响甲烷氧化菌的环境因子必然影响稻田土壤的甲烷氧化。本研究目的之二旨在研究环境因子与稻田土壤氧化甲烷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稻田土壤氧化甲烷活性和控制稻田甲烷释放量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有关三唑磷和乙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残留动态、降解及其迁移规律等环境行为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对这两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和氧化活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之三旨在通过对三唑磷和乙草胺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研究,揭示农药污染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生物效应,为合理施用这两种农药提供微生物学和环境毒理学基础。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1.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甲烷氧化能力较强的甲烷氧化菌菌株(MOB_(001)),该菌株为粉红色,不透明,显微镜观察菌株为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初步鉴定为甲基单胞菌属,其形态特征与甲基单胞菌属的甲烷甲基单胞菌相似,但确切的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确定。通过对甲烷氧化菌菌株(MOB_(001))研究表明该菌株氧化甲烷的最适pH为7,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在无甲烷的低浓度甲醇培养环境中该菌株也能生长,说明MOB_(001)是兼性营养的甲烷氧化菌。 2.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是甲烷氧化的主要生物类群,不同土壤对甲烷的氧化能力各异,这可能是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甲烷氧化活性有明显影响(最适含水量为25%),过高或过低对甲烷氧化活性均有抑制作用;温度范围25℃~30℃在对土壤甲烷氧化活性最高;氮肥对甲烷氧化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三种氮肥抑制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硝酸钾>尿素>硫酸铵;不同碳源对甲烷氧化的影响各异,高浓度的甲醇、葡萄糖对甲烷氧化活性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适当浓度的甲醇可促进土壤对甲烷的氧化;土壤pH在6.5~7时甲烷氧化活性最大。 3.三唑磷和乙草胺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三唑磷对甲烷氧化菌的生长繁殖和氧化活性都具有促进作用,且都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是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乙草胺能够抑制甲烷氧化菌的生长繁殖和氧化活性,并且这种现象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趋于明显,但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两种农药对甲烷氧化菌氧化活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甲烷氧化菌的生长繁殖引起的。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 甲烷氧化活性 影响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2
  • 1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13-17
  • 1.1 甲烷氧化菌形态与分类13-14
  • 1.2 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特征14
  • 1.3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酶14-16
  • 1.4 甲烷氧化的途径16
  • 1.5 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分布16-17
  • 2 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因素17-20
  • 2.1 土壤含水量17-18
  • 2.2 土壤温度18
  • 2.3 施肥18-19
  • 2.4 土壤中 CO_2浓度19
  • 2.5 土壤质地19
  • 2.6 土壤中 O_2含量19
  • 2.7 CH_4的供应19-20
  • 3 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20-22
  • 3.1 研究意义20-21
  • 3.2 主要工作21-22
  • 第二章 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因素研究22-35
  • 1 材料与方法22-24
  • 1.1 供试土样22
  • 1.2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甲烷氧化的贡献研究22
  • 1.3 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因素研究22-23
  • 1.3.1 土壤水分含量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2
  • 1.3.2 温度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2-23
  • 1.3.3 氮源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3
  • 1.3.4 碳源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3
  • 1.3.5 不同甲醇浓度对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3
  • 1.3.6 pH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3
  • 1.3.7 不同水稻土壤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3
  • 1.4 甲烷气体分析方法23-24
  • 1.5 标准曲线的制作24
  • 2 结果与讨论24-35
  • 2.1 土壤微生物对甲烷的氧化作用24-25
  • 2.2 土壤水分含量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5-27
  • 2.3 温度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7-29
  • 2.4 氮源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29-30
  • 2.5 碳源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30-31
  • 2.6 不同甲醇浓度对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31-32
  • 2.7 pH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32-33
  • 2.8 不同水稻土壤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影响33-35
  • 第三章 三唑磷和乙草胺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35-42
  • 1 材料与方法35-36
  • 1.1 材料35
  • 1.1.1 供试土壤35
  • 1.1.2 供试农药35
  • 1.2 试验方法35-36
  • 1.2.1 土壤取样方法35-36
  • 1.2.2 培养基36
  • 1.2.3 2种农药对甲烷氧化菌的影响36
  • 1.2.4 甲烷氧化菌计数方法36
  • 1.2.5 气体分析方法36
  • 1.2.6 甲烷氧化菌活性的测定36
  • 2 结果与分析36-41
  • 2.1 三唑磷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36-38
  • 2.1.1 三唑磷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的影响36-37
  • 2.1.2 三唑磷对甲烷氧化菌活性的影响37-38
  • 2.2 乙草胺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38-40
  • 2.2.1 乙草胺对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的影响38-39
  • 2.2.2 乙草胺对甲烷氧化菌活性的影响39-40
  • 2.3 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氧化活性的相关性40-41
  • 3 讨论41-42
  • 第四章 甲烷氧化菌优势菌株的分离42-49
  • 1 材料与方法42-44
  • 1.1 供试土样42
  • 1.2 试验方法42-44
  • 1.2.1 培养基42
  • 1.2.2 气体分析方法42
  • 1.2.3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与纯化42
  • 1.2.4 分离物利用甲烷能力检测42-43
  • 1.2.5 甲烷细菌的部分生理特性试验43-44
  • 1.2.5.1 碳源试验43
  • 1.2.5.2 pH试验43
  • 1.2.5.3 温度试验43
  • 1.2.5.4 菌数倍增时间的测定43
  • 1.2.5.5 电镜样品制备43-44
  • 2 结果与分析44-48
  • 2.1 分离物的菌落形态特征44
  • 2.2 分离物活性测定结果分析44-48
  • 2.2.1 菌株 MOB_(001)对碳源的利用情况44-45
  • 2.2.2 菌株 MOB_(001)氧化甲烷的最适pH值45-46
  • 2.2.3 菌株 MOB_(001)氧化甲烷的最适温度46-47
  • 2.2.4 菌数倍增时间的测定47-48
  • 3 讨论48-49
  • 第五章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9
  • 附录59-62
  • 致谢62-63
  • 作者简历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高PHB含量的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筛选及开放培养    姜丹

丙烯经酶催化氧化制环氧丙烷——一株甲烷氧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尉迟力,缪德埙,李树本

乙草胺和丁草胺的水解及其动力学    郑和辉,叶常明

氯代有机溶剂共降解研究进展    张锡辉,R.Bajpai

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甲烷菌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邓晓,廖晓兰,黄璜,唐群锋

碳、氮物质对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闵航,陈中云,吴伟祥,陈美慈

土壤对甲烷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颜晓元,蔡祖聪

三唑磷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与吸附特性研究    石利利;单正军;蔡道基;

丁草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单敏;虞云龙;方华;王晓;楚小强;冯波;

三唑磷在水中消解和残留动态研究    张志勇,何丹军,徐敦明,刘贤进,洪晓月

不同水稻土甲烷氧化菌和产甲烷菌数量与甲烷排放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陈中云,闵航,陈美慈,赵宇华

厌氧发酵工艺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计算    梁金喜;

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综述    游红涛;

农药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石兆勇;王发园;

三唑类农药残留分析研究进展    李琳;张玉涛;张进忠;

沼气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    虞方伯;罗锡平;管莉菠;张妙仙;单胜道;

乙草胺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涛;陈雯;章芸;张加勇;郑荣泉;黄海松;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三氯乙烯污染的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孙芹菊;

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工艺的酸化段特征    张仁江,张振家,谷成,张虹,戴树桂

甲烷单加氧酶的催化性能    沈润南,李树本,尉迟力,马清泉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微生物生理群变化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汪婷;何健;赵子如;李顺鹏;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RFLP分析    何健;汪婷;梅琴;李顺鹏;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分异    崔中利;王英;滕齐辉;张斌;曹慧;

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    刘银洲;刘春麟;刘春成;徐远明;周晓棠;

黑龙江省除草剂药害、面源污染状况及预防对策    耿贵;

鸭稻共作对稻田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章家恩;许荣宝;骆世明;

二苯基噻吩对三唑磷的光催化氧化降解作用    徐汉虹;陈小军;胡珊;张志祥;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周博如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丁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其生物修复效应    郑金伟

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    周际海

新农药HW-02的环境行为研究    逯忠斌

催化填料研制及其变速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方芳

控制条件下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姚斌

芳香烃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刘和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    徐金兰

四种农药在环境水体中降解研究    任丽萍

环嗪酮·敌草隆在甘蔗、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敌草隆的土壤吸附行为研究    谢梦醒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零价铁还原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研究    李娜

垃圾生物覆盖土对填埋场甲烷减排的机理研究    王静

甲拌磷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在干旱区土壤中的降解    彭振宝

多菌灵、氯霉素单一与复合条件下在土壤中的消解及其对土壤真菌细菌比和酶活性的影响    严虎

城市污泥添加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    张莉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    廖稷

56%磷化铝片剂对番茄、黄瓜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及其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    仉欢

垃圾填埋场覆土层植物根围甲烷氧化活性研究    赵长炜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一株甲烷氧化杆菌的分离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陈劲春,李珊,陶慧明,王洪达,田静芳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油中微量铜    沈春玉;

4,5-二溴苯基荧光酮-钛(Ⅳ)-Tween-80分光光度法测定尿蛋白    汤桂那,魏巍,王保宁

铬天青S-Cu(Ⅱ)配合物探针吸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吴兰菊;缪吉根;吴小华;杨安胜;

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对铜与铬天青S显色增敏的研究    韩建勋,刘志斌,李英杰

铜铁过量对Wilson病患者的复合影响    史松;刘浩;

抗衰老酶SOD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丁克祥

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研究    张秀媚;赵凤廉;李本东;丁丽;

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工艺及进展    刘一静;刘瑾;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活性污泥合成PHAs的饥饿丰盛模式耦合磁场作用机理    陈红

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多样性动态分析    郑维

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郑和辉,叶常明

二甲戊乐灵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    朱鲁生,王军,林爱军,张俊,赵秉强

甲基异柳磷和三唑磷对几种淡水鱼的毒性比较    李少南

快杀稗及其代谢产物在稻田环境和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逯忠斌,刘伊玲,徐威

水样及生物体中三唑磷的测定    徐莹

氟乐灵对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的影响    闵航,赵宇华,陆贻通,徐进

我国不同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研究    

辛硫磷甲氰菊酯及其混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朱鲁生,张玉凤,樊德方

甲氰·三唑磷乳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张彬,孙卫国,赵治萍

我国农药工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王律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1999年度的影响因子值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位置    范文田

《遗传学报》影响因子首次超过1.0    

1999~2003年本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相关指标    

2003年物理学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前10位)    

白颈长尾雉春季扩散活动的影响因子    彭岩波,丁平

加大论文奖励力度 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沈兆红

风景区规划中GIS的辅助应用初探    李京晶;曹礼昆;

由万方数据看林业科技期刊现状    周贤军;

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杨君岐;李海平;乐甲;谭宏武;

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因子与效应    刘和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    范文田;何小燕;

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亟待提高    谨玉梅;王新英;

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周琼;

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方法研究    夏进;张勇;董业斌;

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    张祥合;王丹;

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    张世雯;胡辅朝;李蓓兰;税燕玲;周清华;

五种文章的影响力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    罗全安;杨晶;袁锦文;饶华松;

如何保证影响因子的真实性及其提高的方法探讨    董秀玥;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李勤;

廊坊市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周贺玲;田晓飞;

认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    郝梓国

我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26    记者 王春

高校应合理使用SCI评价体系    王凌峰

从自引率到影响因子再到核心期刊?    本报记者 李潇潇

正确评价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期刊    齐淑兰

论文质量评价要看具体引用次数    本报记者 袁志勇

吉大靠优秀成果提高办学水平    记者 张兆军

学术期刊评比标准应更加全面    尹玉吉

科学论文越来越不科学?    身体周刊记者 张喆

我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突破4    朱瑞记者 王春

填埋气体胁迫下适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王云龙

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    郎南军

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    赵威

局部热暴露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张宇峰

稀有植物紫肉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性状与影响因子研究    傅玉凡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陈亮中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Clark氧电极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温广明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魏晋

水体中磷的生物去除技术研究    汤桂兰

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与营养品质的研究    朱建国

紫色土区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SOC预报模型研究    赵晓莅

品牌叙事主题建构及传播研究    余来辉

五大连池与望天鹅峡谷两种火山地貌中亚气生蓝藻的比较研究    张春涛

大蹄蝠不同种群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研究    卢冠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47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蒋薇

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