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5:46
热度: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而且它的转化产物还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H_4的主要生物排放源之一,其对温室效

【摘要】: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而且它的转化产物还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H_4的主要生物排放源之一,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稻谷产量大国,双季稻种植制度是典型的南方农田利用方式,所以其在大气CH_4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试验选取湖南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季稻田CH_4排放进行观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包括CK、NP、NK、NPK、OM和JF)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CH_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和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以及由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发生的变化对CH_4排放的影响,探讨了各个环境和作物因素对CH_4排放的影响,建立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预测模型,并估算长期不同施肥制度的CH_4排放对温室效应影响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CH_4排放具有基本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各处理CH_4排放季节变化具有三段排放高峰,分别发生在移栽期,分蘖期和水稻成熟期。按生育期排放量,早稻CH_4排放主要集中在早稻生长中期,其中分蘖期和孕穗期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以上。晚稻CH_4排放呈单峰型,移栽后一周内各处理即达到排放全年最高峰,后期CH_4排放较少。按生育期排放量,晚稻CH_4排放主要集中于晚稻生长的前一个月,移栽返青期和分蘖期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以上。 施肥是调控稻田CH_4排放的重要手段,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早稻CH_4排放通量大小依次为:OM>JF>NPK>NP>NK>CK:晚稻依次为OM>JF>NPK>NK>NP>CK,施加有机肥促进CH_4排放,单施化肥全量养分的CH_4排放大于缺素施肥,对于缺素施肥的CH_4排放,早稻和晚稻略有不同。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积累有一定影响,呈现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与稻田CH_4累积排放量有较好的相关性。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pH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制度的下降程度基本相同,CH_4累积排放量与土壤pH成负相关。早晚稻田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中铵硝动态变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环境影响因子包括温度、土壤Eh、土壤pH、水层深度等,研究表明气温对晚稻的影响极显著,而对早稻的影响相对较弱。土壤温度对不同施肥制度处理,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其变化都与CH_4排放通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Eh对不同施肥制度下晚稻田的影响极显著,早稻生育期与晚稻略有不同,土壤Eh对晚稻的影响要强于早稻。无论何种施肥制度,早晚稻田各处理的CH_4排放通量与稻田水层深度相关性不显著。CH_4排放高峰期土壤pH值大多在5.5附近,与早稻田CH_4排放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晚稻田则有显著相关。 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作物影响因子包括水稻生育期的植株高度、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叶面积以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等,研究表明稻田CH_4累积排放总量和水稻植株高度,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叶面积的相关不明显。水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越高,稻田CH_4累积排放总量也越高。 基于对不同施肥制度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研究,建立了各施肥制度下的六个预测方程,其拟合结果均与实测值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发现,预测方程基本上体现了双季稻生育期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CH_4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20年还是在500年的时间尺度上,其贡献顺序都为有机无机配施>全量化肥>缺素施肥>对照。 【关键词】:长期施肥 双季稻田 CH_4排放 影响因子 增温潜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511.4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6
  • 1 大气中甲烷的作用、浓度变化和源汇14-17
  • 1.1 大气中甲烷的化学和气候效应14-15
  • 1.1.1 化学作用14-15
  • 1.1.2 气候效应15
  • 1.2 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变化15-16
  • 1.3 大气甲烷的主要源和汇16-17
  • 2 稻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其传输机理17-19
  • 2.1 稻田甲烷的产生18
  • 2.2 稻田甲烷的氧化18
  • 2.3 稻田甲烷的传输18-19
  • 2.3.1 植物的通气组织18-19
  • 2.3.2 气泡19
  • 2.3.3 液相扩散19
  • 3 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19-24
  • 3.1 农业管理措施20-22
  • 3.1.1 施肥效应20-21
  • 3.1.2 耕作制度21
  • 3.1.3 灌溉措施21
  • 3.1.4 水稻植物体的作用21-22
  • 3.2 土壤因子22-23
  • 3.2.1 土壤质地22
  • 3.2.2 土壤渗漏率22-23
  • 3.2.3 土壤有机质23
  • 3.2.4 土壤pH值和Eh值23
  • 3.2.5 土壤温度23
  • 3.3 气候因子23-24
  • 4 农田甲烷的减排措施24-25
  • 5 本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25-26
  • 5.1 本试验的研究目标25
  • 5.2 本试验的研究主要内容25-26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6-32
  • 1 研究地点概况26
  • 2 试验区设计与田间管理26-28
  • 2.1 双季稻田试验区的不同施肥处理26-28
  • 2.2 双季稻田常规管理措施与水稻生育期28
  • 3 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与分析测定28-31
  • 3.1 气体样品的采集29-30
  • 3.2 气体样品的分析30
  • 3.3 甲烷气体排放通量的计算30-31
  • 4 生物和环境要素记载31
  • 4.1 生物要素31
  • 4.2 田间管理记载31
  • 4.3 土壤要素31
  • 4.4 气象要素31
  • 5 数据分析31-32
  •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32-40
  • 1 引言32
  • 2 结果与讨论32-37
  •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32-34
  • 2.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年际差异34-35
  • 2.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各生育期甲烷排放累积贡献率35-37
  • 2.4 冬季休闲期不同施肥制度稻田甲烷排放规律37
  • 3 小结37-40
  •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40-48
  • 1 引言40
  • 2 结果与讨论40-46
  •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田甲烷累积排放量的影响40-41
  • 2.2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中NH_4~+-N和NO_3~--N动态变化与甲烷排放41-44
  • 2.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养分的年际变化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44-46
  • 2.3.1 土壤全N含量变化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44
  • 2.3.2 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44-45
  • 2.3.3 土壤pH变化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45-46
  • 3 小结46-48
  • 第五章 影响长期施肥稻田甲烷气体排放的环境因素48-56
  • 1 引言48
  • 2 结果与讨论48-54
  • 2.1 温度48-51
  • 2.1.1 空气温度48-50
  • 2.1.2 土壤温度50-51
  • 2.2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51-52
  • 2.3 水层深度52-53
  • 2.4 土壤pH53-54
  • 3 小结54-56
  • 第六章 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生长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56-64
  • 1 引言56
  • 2 结果与讨论56-63
  • 2.1 不同施肥制度下甲烷累积排放总量与水稻植株高度增加的关系56-58
  • 2.2 不同施肥制度下甲烷累积排放总量与水稻生物量的关系58-61
  • 2.2.1 甲烷累积排放总量与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58-60
  • 2.2.2 甲烷累积排放总量与水稻根系生物量的关系60-61
  • 2.3 不同施肥制度下甲烷排放通量与水稻叶面积的关系61-62
  • 2.4 不同施肥制度下甲烷累积排放总量与双季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关系62-63
  • 3 小结63-64
  • 第七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稻田甲烷排放预测模型探究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64-70
  • 1 引言64
  • 2 结果与讨论64-69
  •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甲烷排放的预测模型64-68
  • 2.2 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甲烷排放对温室效应的影响68-69
  • 3 小结69-70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70-74
  • 1 主要结论70-71
  • 2 研究展望71-74
  • 参考文献74-82
  • 致谢82-84
  • 作者简介8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湿地甲烷释放研究进展    孟范平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齐玉春,董云社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水稻田甲烷的减排方法研究及评价    李晶,王明星,陈德章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稻田CH_4的传输    上官行健,王明星,陈德章,沈壬兴

稻田CH_4的排放规律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

稻田CH_4排放和土壤、大气条件的关系    陈德章,王明星

我国西南地区的稻田CH_4排放    陈德章,王明星,上官行健,黄俊,R.A.Rasmussen,M.K.A.Khalil

稻田CH_4排放的控制措施    上官行健,王明星

水稻叶片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

控释肥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污泥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张钊;白向玉;周磊;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    郑光辉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湿地甲烷释放研究进展    孟范平

关于温室气体N_2O源与汇的研究现状    杜睿

我国杭州地区秋季稻田的甲烷排放    戴爱国,王明星,沈壬兴,H.Schütz,W.Seiler,H.Rennenberg,吴海宝

中国CH_4排放量的估算    王明星,戴爱国,黄俊,任丽新,沈壬兴,H. Schutz,H. Renneuberg,W. Seiler,R. A. Rasmussen,M.A.K. Khalil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上官行健,金继生,李老土

水稻田甲烷的减排方法研究及评价    李晶,王明星,陈德章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太湖流域单季稻的甲烷排放研究    熊效振,沈壬兴,王明星,郑循华,王跃思,李晶

D优49    

双季稻区再生制种技术初探    徐承定,廖成喜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二代虫源的构成    翟保平;商晗武;程家安;郑雪浩;

红壤双季稻区油菜-玉米-晚稻种植模式    肖国滨,陈盾,付高平,韩仁道,汪卫锋,邹桂花

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廖育林;郑圣先;黄建余;聂军;谢坚;向艳文;

浅析南方双季稻区耕整地机械油耗现状及机具配置优化    张庆辉;黎波;

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张文毅;袁钊和;金梅;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致害种群的形成    翟保平;程家安;郑雪浩;吴建;夏万清;

双季稻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王永忠,朱玲

双季稻区冬种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朱波;胡跃高;曾昭海;肖小平;杨光立;黄凤球;

双季稻防早衰技术    李祖章;谢金水;刘光荣;孙刚;袁福生;刘增兵;唐先干;

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生态学    商晗武;翟保平;祝增荣;程家安;

浙南双季稻区福寿螺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谢淑玲;符明龙;陈辉珍;林敏;林以良;

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初探    廖成喜;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油菜生产机械化问题与对策    孙松林;

激素对稻水象甲飞行肌和卵巢发育的影响    杨璞;商晗武;程家安;祝增荣;

安徽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    黄义德;杨惠成;陈周前;吴文革;武立权;

我国粮食主产省土壤退货及治理专题调研报告    彭世琪;田有国;钟永红;马常宝;孙钊;任意;

中南农田高效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

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

“中嘉早17”力助双季稻区高产稳产    梁宝忠

努力创新 引领双季稻区油菜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官春云

中选181    

冬春施碳铵技术    蔡文江

现代科技强力支撑 增产增收稻浪飞歌    

湖南六项措施增产粮食    李克勤

今年农业部主推78个农作物品种    

肥料贵在巧施用 增产灭虫又防病    王玉堂

芜湖精造品牌米    张致荣

“农民科学家”林芳仕    王湘

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艾治勇

纹枯病对双季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吴伟

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    刘文祥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孙雯

中国农田长期不同施肥的固碳潜力及预测    姜桂英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气候变化、品种更新和管理措施对我国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刘蕾蕾

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    王栋

基于碳组分分析的稻田土壤固碳优势及其保持途经研究    黄山

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    雷森波

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双季稻区划研究    欧阳臻

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    王淳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    李宙炜

养分运筹对双季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周旋

双季稻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农田碳排放的影响    刘兵

湖南双季稻专用稳定性复混肥料的氮抑制剂及其配比研究    田发祥

双季稻不同群体的差异及其对齐穗后遮光的响应研究    陶优生

双季稻不同栽培模式的N代谢与N肥利用效率研究    阳剑

双季稻不同栽培模式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时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