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聚苯乙烯/三苯基氯甲烷混合体系T_g与组成关系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5:19
热度:

聚苯乙烯/三苯基氯甲烷混合体系T_g与组成关系的研究【摘要】:人们对聚合物混合体系,特别是聚合物溶液体系中组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关系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建立了大量基于经验公式,经典

【摘要】: 人们对聚合物混合体系,特别是聚合物溶液体系中组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关系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建立了大量基于经验公式,经典热力学和自由体积理论的公式和模型来解释T_g-组成的关系。这些理论在一些体系中与实验结果是基本相符合的,并且能定性的解释聚合物体系中T_g的本质。但是T_g与组成的关系曲线上常会出现“反常”的现象,在T_g与组成的曲线上出现“cusp”点,就是在中间组成范围内曲线的曲率发生改变。体系的T_g与混合物组成之间的关系是非单调的,好像体系是由两个不同的共混物组成的。在整个浓度范围内它是由两个单调的组成关系,而不是由一个连接两个纯组分的T_g的规则曲线连接的。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聚合物溶液体系中T_g与组成的关系。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分子尺寸的不对称”理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我们采用三个不同分子量的聚苯乙烯(PS)和三苯基氯甲烷(TPCM)混合体系来研究“cusp”现象。DSC的结果发现随着PS在混合物中含量的增加,溶剂TPCM所对应的熔点下降,高于“cusp”所对应的组成时,看不到熔融峰。并且在PS较低浓度下,在20℃左右观察到体系的非晶相的T_g,基本保持不变,这与聚合物溶胀线团的临界浓度是定值的推测是相一致的。PS的分子量的增加,临界浓度增加,这与理论预测是一致的。实验还发现PS/TPCM体系是个弱相互作用的混合体系。实验中发现重要的现象是在40℃出现熔融峰,我们认为它是PS与结晶TPCM的界面处的结晶不完善的TPCM,而且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这个峰会向高温移动,这是由于退火温度高于T_g,温度升高分子链段逐渐伸展,TPCM结晶逐渐完善,其对应的熔点升高。PS/TPCM体系是一个宏观上均一,微观上相分离的体系。“分子尺寸的不对称性”理论合理的解释了分子尺寸对体系的T_g的影响,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实验中通过Sepscan方法精确测量了混合体系的绝对比热,为以后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聚合物溶液 玻璃化转变温度 组成 反常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O631.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绪论7-26
  • 1.1 聚合物混合物体系T_g与组成的关系7-11
  • 1.1.1 经验公式7-9
  • 1.1.2 玻璃的熵理论9-11
  • 1.2 经典热力学理论11-18
  • 1.2.1 聚合物增塑体系的分子解释11
  • 1.2.2 理想和规则聚合物溶液11-14
  • 1.2.3 具有特殊相互作用的聚合物溶液14-15
  • 1.2.4 交联聚合物/溶剂体系15-16
  • 1.2.5 熵理论和焓理论的发展16-17
  • 1.2.6 T_g~-组成的幂方程17-18
  • 1.3 聚合物混合物体系中T_g与组成关系的“cusp”点18-20
  • 1.4 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组成曲线中的两个T_g的现象20-21
  • 1.5 聚合物体系的质量分数与T_g的关系的理论21-25
  • 1.5.1 自由体积理论21-23
  • 1.5.2 自聚集理论23-25
  • 1.6 总结与展望25-26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6-30
  • 2.1 实验药品26
  • 2.2 三苯基氯甲烷提纯26-27
  • 2.3 实验设备及相关附件27
  • 2.4 Diamond DSC介绍27-28
  • 2.4.1 实验用DSC的仪器参数27-28
  • 2.4.2 设备及附件的用途简介28
  • 2.5 DSC样品的制备28-30
  • 第三章 分子尺寸的不对称30-34
  • 3.1 经典热力学理论的缺陷30-31
  • 3.2 分子尺寸的不对称理论31-34
  • 第四章 聚苯乙烯/三苯基氯甲烷混合体系热力学的研究34-80
  • 4.1 三苯基氯甲烷单体的研究34-37
  • 4.1.1 未提纯的三苯基氯甲烷的升温热流曲线34
  • 4.1.2 提纯的三苯基氯甲烷的升温热流曲线34-36
  • 4.1.3 三苯基氯甲烷的降温热流曲线36-37
  • 4.1.4 T_PCM的XRD结果37
  • 4.2 聚苯乙烯(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37-39
  • 4.3 实验的原料的选择原则39
  • 4.4 PS与T_PCM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39-48
  • 4.4.1 分子量为2043000 的PS与T_PCM的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40-45
  • 4.4.2 分子量为212400 的PS与T_PCM的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45-46
  • 4.4.3 分子量为18700 的PS与T_PCM的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46-48
  • 4.5 PS/T_PCM的混合物的动力学的研究48-53
  • 4.6 PS与T_PC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53-60
  • 4.6.1 三组PS/T_PCM混合体系的T_g的测量53-55
  • 4.6.2 热力学经验公式的模拟T_g55-60
  • 4.7 PS/T_PCM体系的自由体积方法的研究60-63
  • 4.8 PS/T_PCM体系的相互作用参数63-65
  • 4.9 不同混合体系的比较65-69
  • 4.10 PS与T_PCM界面相的研究69-73
  • 4.10.1 不同升温速度对界面峰的影响69-71
  • 4.10.1.1 采用低升温速率对A组体系的研究69-70
  • 4.10.1.2 采用高升温速率对A组体系的研究70-71
  • 4.10.2 不同的退火温度对界面峰的影响71-73
  • 4.11 结晶的稳定性73-75
  • 4.11.1 较完善T_PCM晶体的研究73-74
  • 4.11.2 界面T_PCM晶体的研究74-75
  • 4.12 PS/T_PCM体系相分离的研究75-76
  • 4.13 溶剂T_PCM晶体与熔点之间的关系76-80
  • 4.13.1 理论公式的计算76-79
  • 4.13.2 PS/T_PCM混合体系的XRD研究79-80
  • 第五章 PS/T_PCM 体系的ST_epscan 的研究80-87
  • 5.1 提纯的三苯基氯甲烷的热容的测量80-81
  • 5.2 不同分子量PS的绝对比热热容的测量81-82
  • 5.3 PS/T_PCM体系中的溶剂结晶的研究82-83
  • 5.4 PS/T_PCM体系中的非晶态混合物的研究83-87
  • 第六章 本文结论87-89
  • 参考文献89-98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98-99
  • 致谢9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激光测定高聚物的双折射率    张武,郭虎子,林德宽

高频低损耗PS/T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王庭慰,陈逸范,郭勇

聚苯硫醚的摩擦学性能    杨宝林,阎逢元,李波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的力学性能研究    刘正军,韩克清,周洪梅,杜秉公,余木火

碳纳米管改性氰酸酯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    卢婷利;杨莉蓉;何少波;

EPDM-g-MAH对PA6/ABS合金性能的影响    黄伯芬;张国强;王樱;

(MMA/PMOE)共聚物交联改性研究    周文俊;陈凌霞;沈健伟;周晓东;

气辅挤出成型中挤出物直径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研究    肖建华;

PA1111/SEBS-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形态研究    徐迎强;杨韶辉;李召朋;傅灿平;张彦昌;傅鹏;刘民英;王玉东;赵清香;

动态热力学分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刘晓;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研究进展    刘文娟;郭诗琪;王秀菊;王立国;

氨纶拉伸-回复过程的力学行为与热效应    廖云;王孟;陈大俊;

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

聚偏氟乙烯/聚氨酯共混膜结构与性能研究    胡晓宇;肖长发;安树林;

聚乙烯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改性研究    刘振;周津;李会军;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液体石蜡中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张春芳;徐又一;朱宝库;

高效反应性脱色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    董学亮;孙希孟;刘小培;李中贤;徐丹;余学军;

超支化环氧化合物改善环氧树脂力学性能机理分析    夏敏;罗运军;李晓萌;赖振峰;

有机硅改性聚酯纤维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刘瑞云;

三角中空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及研究    付中玉;刘千立;陈玉顺;李小宁;

PEDOT:PSS薄膜的掺杂改性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李蛟

亲水性聚合物在基因载体、表面蛋白固定及蛋白结晶方面的应用    要旸

环保型高强高韧端氨基聚醚—环氧树脂的研究    赵立英

可降解PLA-PBT共聚酯的合成与改性    王炳涛

聚电解质络合物的可加工性及其功能材料的构建基础    赵强

浆膜动态性能研究及其在蒙脱土掺杂浆料改性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张志奋

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与吸湿性能及其成纱品质的研究    张金秋

生物可降解PBST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罗胜利

PTFE/A1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徐松林

聚合物微机械的飞秒激光加工及驱动研究    田野

竹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黄媛媛

糯米淀粉分子结构及其物化性质的研究    莫紫梅

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    杨卫海

硬质聚氨酯泡沫阻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顾远

航空用新型RTV-2有机硅胶黏剂的研制    蒋颂波

杨木横纹压缩本构关系与时—温等效性研究    张红为

纤维/颗粒—树脂基层合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研究    石琢

建筑膜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邹宗勇

氟化共聚物气/液界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邓懋

聚丙烯复合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研究    俞浙军

聚合物溶液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组成之间的关系    关岚;黄定海;盛京;

紫胶的热聚合动力学 第五部分 比浊度和分级研究    朱建平;

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的粘度稳定性研究    付美龙,周克厚,赵林,张德慧

聚合物溶液气液相平衡中改进型UNIFAC模型的应用    杨兆娟,马红艳

聚合物单管分层注入工艺研究    耿朝晖;刘清伟;

JZ9-3油田水质对聚合物3640C溶液黏度的影响分析    杨光;张健;向问陶;

同心分注技术在港西油田注聚井的应用    王巨鹏;宋明福;赵志夏;

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剂研究进展    王云;李乃旭;张正云;周建成;

对“膠体化学教程的对象和原则问题”一文的意见    C.M.李帕托夫;王鐸安;

在凝胶渗透色谱(GPC)中聚合物浓度和第二聚合物对淋洗体积的影响    张鸿琦

复合材料腐蚀行为的探索    栗晓飞;张琦;谢国君;

稻谷种子安全干燥温度模型研究    刘木华;曹崇文;

猕猴桃果肉冷冻过程中的玻璃化转变及其状态图分析    王海鹰;张绍志;陈光明;

共聚三唑树脂的性能    黄建智;扈艳红;万里强;田建军;黄发荣;杜磊;

热分析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    李辉;张兴雄;仇磊;张书香;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阻尼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    田春蓉;钟发春;王建华;周秋明;李长江;

“拥挤”原理和高分子的玻璃态转变    薛奇;王晓亮;滕超;

聚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刘慧宏;潘丽莎;卢凌彬;林强;

聚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刘慧宏;潘丽莎;卢凌彬;林强;

新型三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程珏;陈静;李娟;张军营;

冷冻食品包装的玻璃态化    孜封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描写    程邦海

一泵对多井 多泵对多井注聚不再是梦想    顾永强

大港采油五厂成功实施注聚同心分注技术    特约记者 尹淑静通讯员 常安安

玻璃钢管线输送聚合物效果好    顾永强

二元复合驱:三次采油的高效技术    顾永强

间歇注聚可提高驱油效果    顾永强 解保双

胜利油田低剪切截止调节球阀实现推广应用    顾永强 解保双

我国淬火油缺口大    织锦

孤东复合驱先导试验技术日臻成熟    顾永强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    孙玉学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粘度理论及应用    郑晓松

聚合物溶液汽液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开发    冯嵬

芴苯聚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能、聚集态结构及相互关系研究    杨贵忠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    马海佳

聚合物驱油机理及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油方法的研究    杨付林

聚合物乳液水动力学及其注入工艺研究    蔡文斌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及其纳米无机填料复合体系对硬质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    王庆国

沥青结构及高聚物改性沥青机理研究    景彦平

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    崔万军

聚苯乙烯/三苯基氯甲烷混合体系T_g与组成关系的研究    关岚

井底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实验研究    赵善丽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研究    张九然

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    王宝江

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的动力学行为    梅鹏

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压力动态分析    杨维丽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在波纹管中的流动及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    刘春泽

固体炸药在聚合物溶液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雷延茹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康旭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IPN材料阻尼性能研究    宋国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