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3:30
热度: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摘要】:氧化亚氮(N20)和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然而目前

【摘要】:氧化亚氮(N20)和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然而目前全球N2O、CH4源汇通量清单中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碳、氮循环,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碳、氮负荷加倍增长,河流富营养化和黑臭等水质污染现象频发,增加了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和排放N2O、CH4的潜能。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河网水体氧化亚氮产生机制及其排放通量”和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城市黑臭河道外源阻断、工程修复与原位多级生态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的支持下,本论文选取上海市河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现场试验与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N2O、CH4浓度和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环境因子的控制作用和影响,采集市区(SQ)和郊区(QP)典型河流河底沉积物来考察N2O、CH4在沉积物—界面的产生与释放,并最终初步估算出上海市河网水—气界面N2O、CH4排放总量。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河网水体N20和CH4浓度的总体变化范围分别在0.26±0.01~89.91±45.50μg N·L-1和0.74±0.64~1367.68±186.69μg C·L-1之间,溶解饱和度的变化范围分别在108.74+5.75-21355.11±10808.41%和95.95±49.70-64704.78±13886.65%之间,总体均处于饱和至高度过饱和状态;2月和4月水中N20和CH4浓度及饱和度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河网内水中N20和CH4浓度及饱和度的高值均出现在SQ、BS、JD等市区或工业集中区域。 (2)水体中N20和CH4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N20和CH4均分别与水温、气温、pH值、ORP和DO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NH4+-N、TP、DOC和DIC存在显著正相关;N20与NH4+-N浓度在各个DO含量范围内整体存在一致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0.713015*e0.298754*x (R2=0.430, P0.001)来描述,而N03-N与N20浓度仅在DO含量处于O~1.2 mg·L-1范围时N20浓度随着N0_3--N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 (3) CART模型分类结果表明,NH4+-N、水温、DO、NO3--N、TP和pH是水中N20浓度的主要分类因子,而NH4+-N、NO3--N、DO、ORP和S042-是cH4浓度的主要分类因子。CART模型在水质较差、N2O、CH4浓度较高区域对N2O、CH4浓度的分类预测效果较好。GAM模型对水中N20总偏差解释率为72.31%,其中NH4+-N贡献率达42.99%,表层水体环境因子通过GAM模型拟合后对水中N20浓度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GAM模型对CH4浓度总偏差解释率为51.20%,预测效果总体较差。GAM模型在郊区水体较清洁区域可以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4)QP和SQ水体内部N20产生速率分别为O.10±0.67和0.97±0.65 ng N·h-1,远低于QP和SQ沉积物—水界面N20释放速率的3.86±1.93和12.49±6.25 ngN·h-1;两地沉积物—水界面CH4释放速率分别为0.079±0.0084和7.04±0.48μgC·h-1,上覆水体的氧化作用使得两地水体内部CH4产生速率极低;沉积物是两地表层水体N20和C出的主要来源;QP和SQ沉积物—水界面N20和CH4的释放通量分别为4.02±2.01和13.01±6.51μg N·m-2·h-1以及83.66±11.22和7335.48±495.79μg C·m-2·h-1,沉积物—水界面N20和CH4释放通量的较大差异是造成表层水体N20和CH4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5)富氧状态下QP和SQ沉积物的耗氧量均大于贫氧状态;由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SQ沉积物在富氧和贫氧状态下的耗氧量均高于QP沉积物,使得上覆水体总体处于缺氧状态;添加了NH4+-N或NH4+-N/NO3--N条件下,QP和SQ沉积物耗氧量明显增加,且随物质添加梯度出现上升趋势;上覆水体中的NH4+-N扩散进入沉积物表层加快了硝化反应速率可能是沉积物—水界面DO消耗加速的主要原因。 (6)贫氧条件下QP和SQ沉积物—水界面N20的释放通量总体高于富氧状态;添加NH4+-N和NH4+-N/NO3--N显著增加了QP和SQ沉积物—水界面N20释放通量,其中尤以SQ沉积物更为显著,上覆水体中的DO和NH4+-N浓度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N20释放最为主要的因素;而上覆水体DO浓度是唯一显著影响QP和SQ沉积物—水界面CH4释放的决定性因素。 (7)自然条件下QP和SQ表层O~1cm沉积物孔隙水N20浓度分别在1.02±0.64-2.04±1.45和2.23±0.85~3.40±1.07μg N·L-1之间,高于两地原位表层水体中的N20浓度;贫氧状态以及NH_4+-N和NH4+-N/NO3--N添加明显促进了表层0~1cm内孔隙水中N20的产生;在上覆水体较高的NH4+-N浓度和较低的DO浓度条件下,沉积物表层的硝化作用是N20的主要产生机制。自然条件下QP和SQ表层0~1cm沉积物孔隙水CH4浓度分别在49.48±12.94-54.14±21.48和6941.25±2647.55~7465.17±1234.68μg C·L-1;沉积物表层0~1cm内氧化作用显著降低了孔隙水CH4浓度;QP和SQ沉积物中极高的有机碳含量使得N03--N和S042-添加对CH4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并使沉积物成为水体中CH4的主要来源。 (8)河网水—气界N20和CH4排放通量的总体变化范围分别在0.05±0.003~48.12±6.42 mg N·h-1·m-2和-0.04±0.01~579.25±86.20 mg N·h-1·m-2之间,河网水体总体是大气N20和CH4的源;较高的水温条件对水体N20和CH4排放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SQ、BS和JD等市中心区域以及工业生产区域内水体N20和CH4排放通量显著较高;河网水体N20排放通量略低于长江口海域水体N20排放通量,而CH4排放通量与典型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水平相当。 (9)上海市河网水体N2O、CH4的年排放总量分别为7.23 Gg N·yr-1和58.22Gg C·yr-1;上海市河网水体N20年排放总量可占全球河流水体N20排放估算量的0.66%,现今对全球河流N20源效应的认识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上海市河网水体CH4的年排放量可占全国淡水湿地CH4排放估算量的6.62%,佐证了河流生态系统作为大气CH4排放源的重要性;城市化地区河网是大气N2O、CH4潜在的重要排放源,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上海市河网 氧化亚氮 甲烷 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影响因子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 排放总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342
【目录】:
  • 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7-23
  • 1.2.1 河流水体中N_2O和CH_4的浓度、饱和度及其水—气界面通量17-18
  • 1.2.2 河流水体中N_2O、CH_4的产生机制18-21
  • 1.2.3 环境因子对河流系统N_2O、CH_4产生的影响21-23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23-26
  • 1.3.1 研究目标23-24
  • 1.3.2 研究内容24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4
  • 1.3.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24-26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26-35
  • 2.1 上海市自然环境概况26-31
  • 2.1.1 气候和土壤26-27
  • 2.1.2 大气质量概况27
  • 2.1.3 土地利用概况27-29
  • 2.1.4 河网自然地理特征29-30
  • 2.1.5 河网水质概况30-31
  • 2.2 河网采样点位设置概况31-35
  • 2.2.1 河网表层水采样点位设置31-33
  • 2.2.2 河网底层水样的采集33-34
  • 2.2.3 沉积物柱样采样点位设置34-35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35-42
  • 3.1 野外采样和现场观测35-37
  • 3.1.1 河网表层水样、大气样品的采集35-36
  • 3.1.2 河网底层水样的采集36
  • 3.1.3 沉积物原位柱样的采集36-37
  • 3.2 实验室样品处理与培养37-39
  • 3.2.1 样品的预处理37
  • 3.2.2 室内模拟培养试验37-39
  • 3.3 样品分析方法39-40
  • 3.4 数据计算40-42
  • 3.4.1 水体N_2O和CH_4浓度和饱和度的计算40
  • 3.4.2 水—气界面N_2O和CH_4交换通量的计算40-41
  • 3.4.3 水—气界面添加物物质交换通量的计算41
  • 3.4.4 沉积物孔隙水N_2O和CH_4浓度的计算41-42
  • 第四章 上海市河网水体N_2O、CH_4浓度、饱和度水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42-75
  • 4.1 河网表层水体主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42-48
  • 4.2 河网表层水体N_2O、CH_4浓度、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48-53
  • 4.2.1 河网表层水体N_2O浓度、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48-50
  • 4.2.2 河网表层水体CH_4浓度、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50-52
  • 4.2.3 河网水体N_2O、CH_4浓度及饱和度与其他典型研究区域的对比分析52-53
  • 4.3 河网表层水体N_2O、CH_4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53-59
  • 4.4 基于分类与回归树模型(CART)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59-62
  • 4.4.1 模型概述59-60
  • 4.4.2 CART模型对水中N_2O浓度的回归分类60-61
  • 4.4.3 CART模型对水中CH_4浓度的回归分类61-62
  • 4.5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62-67
  • 4.5.1 模型概述63
  • 4.5.2 GAM模型对水中N_2O浓度的拟合与预测63-65
  • 4.5.3 GAM模型对水中CH_4浓度的拟合与预测65-67
  • 4.6 河网底层水体N_2O、CH_4浓度水平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67-72
  • 4.6.1 表层和底层水体主要环境参数的对比分析67-69
  • 4.6.2 表层和底层水体N_2O、CH_4浓度水平的对比分析69-71
  • 4.6.3 底层水体N_2O、CH_4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71-72
  • 4.7 本章小结72-75
  • 第五章 河流沉积物—水界面N_2O、CH_4交换通量及其主要产生机制75-91
  • 5.1 原位表层水体和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75-79
  • 5.1.1 原位表层水体中N_2O、CH_4浓度与主要环境参数75-76
  • 5.1.2 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76-79
  • 5.2 水体内部N_2O、CH_4产生速率与沉积物—水界面N_2O、CH_4自然交换速率79-81
  • 5.3 因子控制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DO的变化特征81-82
  • 5.4 因子控制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N_2O、CH_4的交换通量82-85
  • 5.5 因子控制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N_2O、CH_4的垂直变化特征85-89
  • 5.6 本章小结89-91
  • 第六章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排放总量估算91-103
  • 6.1 上海市近地表风速的年变化特征91-92
  • 6.2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通量水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92-97
  • 6.2.1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92-93
  • 6.2.2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特征93-95
  • 6.2.3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通量水平与其他研究区域的对比分析95-97
  • 6.3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总量的初步估算97-101
  • 6.3.1 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97-99
  • 6.3.2 河网水体N_2O、CH_4排放总量及对大气N_2O、CH_4的贡献99-101
  • 6.4 本章小结101-10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3-107
  • 7.1 主要结论103-106
  • 7.2 研究展望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7
  • 附录117-118
  • 致谢11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底泥对河流的二次污染浅析    贺宝根,周乃晟,袁宣民

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特性的探索性数据分析    柴超;俞志明;宋秀贤;沈志良;

西湖底泥不同供氧条件下有机质降解及CO_2与CH_4释放速率的模拟研究    周启星,朱荫湄

稻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的分形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赵晶,徐建华,梅安新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朱广伟,陈英旭

箱技术测量土壤痕量气体释放通量中的误差因素—以N_2O为例    徐文彬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唐礼智,汤建中

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李文红,陈英旭,孙建平

太湖地区水体氮的污染源和反硝化    邢光熹,曹亚澄,施书莲,孙国庆,杜丽娟,朱建国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及N_2O的排放和吸收    王东启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基于广义计算和分类回归树的电信业异动客户识别    李明芳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磷含量状况与烤烟合理施磷    崔权仁,王世济,刘小平,刘国庆,朱怀邦,武家美

几种有机物料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    朱林,彭宇,袁飞,张春兰

营养条件对无土栽培生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李孝良,汪建飞

废水污泥对花生植物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    李万才,赵庚星

不同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生长发育的影响    唐庆峰,吴振廷,金涛,王学林,吴尚澧

水肥管理对辣椒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梁运江;许广波;

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段素梅;黄义德;杨安中;朱小茜;郭静;

无土栽培基质电导率和pH值测定条件的研究    谢嘉霖;刘荣华;叶启芳;曹维凑;徐秋华;

佛山水道疏浚底泥处置方案选择    利锋;韦献革;黄雁云;任露陆;温琰茂;余光辉;何树悠;张磊;骆海萍;

施硅量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国良;戴其根;王建武;张洪程;霍中洋;凌励;王显;张军;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磁化活水对甜椒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陈胜文;林东教;罗健;刘士哲;

腐植酸物质对盐碱化中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影响的研究    吕品;于志民;马献发;

生物复混肥的速效氮磷钾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王宗抗;张新明;缑武龙;赵兰凤;张志红;李华兴;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太谷县蔬菜及其相应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张晓娟;

半荒漠土壤退化过程中化学性质分析    包秀荣;红梅;李金霞;兴安;敖登高娃;

不同退化半荒漠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兴安;红梅;李金霞;高娃;包秀荣;

春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矿质元素及维生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张连云;孙智;索全义;岳素清;安靖;

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    何用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污染特征、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    朱广伟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特征及受损恢复的研究    张德罡

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河道水环境研究和整治对策    黄昌发

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为    陈华林

水氮供应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任华中

紫花苜蓿高效根瘤菌筛选及田间鉴定方法研究    曾昭海

东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研究    张龙军

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及其定量模型研究    白红英

鱼类生物操纵在苏州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贾亚梅

河道底泥制备陶粒的研究    张国伟

湖泊水体营养物含量对沉积物再悬浮及沉降过程的响应    郑超海

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    祁继英

浅水湖泊二维水流—沉积物污染水质耦合模型研究与应用    敖静

曝气复氧技术在苏州水环境质量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徐续

基于WARMF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    孙莉宁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刘世梁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马红波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对钱塘江流域水质的胁迫及治理对策研究    林海芳

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作用    吴耀国

太湖梅梁湾冬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    李香华;胡维平;杨龙元;张发兵;胡志新;

沼泽湿地N_2O通量特征及N_2O与CO_2排放间的关系    孙丽;宋长春;黄耀;

环境雌激素污染与毒效应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杨杏芬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的分形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赵晶,徐建华,梅安新

三氯苯生产废渣中的有机氯化合物氯苯、多氯联苯及多氯联苯醚的分析    包志成,赵倩雪,焦玉英,康君行

澳门大气降尘中优控多环芳烃研究    祁士华,傅家谟,盛国英,王志石,汤仕文,闵育顺,张干,邓宇华

上海市大气环境中有机卤素污染物的来源及分布规律    李欣年;熊幼幼;徐殿斗;柴之芳;

造纸漂白废水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杨春,姚渭溪

天津地区一些降尘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    吴水平,兰天,左谦,刘文新,曹军,李本纲,徐福留,沈伟然,秦保平,孙韧,张文具,陶澍

新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以江苏三农村为例    施卫红;

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李春雷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长江口、黄河口邻近海域CO_2通量及东海pCO_2估测模型的讨论    谭燕

多氯联苯的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任朝辉

太湖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李香华

水解池—滴滤池—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余浩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张新时;

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    徐文铎

城市及城市化的生态学过程及问题探讨    钟晓青,张宏达

遥感图像自动解译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秦其明

上海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由文辉

长江口南汇东滩淤涨演变分析    陈沈良,谷国传,虞志英

上海滨岸沉积物、上覆水中N含量及时空变化    张斌亮,刘敏,侯立军,刘巧梅,欧冬妮,刘云翔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袁兴中,陆健健

长江口湿地资源生物的可持续利用    孙平跃,陆健健

长江口北支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交换通量及季节变化    张兴正,陈振楼,邓焕广,许世远

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盐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效应    侯立军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长江沿程河湖及城市内河水质评价与模拟研究    高学民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因子的研究    蒲新明

长江口潮滩氮、磷的潮汐循环与反硝化作用研究    胡玲珍

浅水湖泊水-气界面碳循环的研究    邢阳平

太湖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李香华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潮滩的环境影响及其净化机制    邓焕广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通用一维河网不恒定流软件的研究    李致家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河网平面结构模型及其自动建立    艾自兴

河网水力数值模拟的追赶法模型的应用    赖良魁

河网水力数值模拟的松弛迭代法及水位的可视化显示    徐小明,张静怡,丁健,汪德

Monte-Carlo方法求解水动力学方程的原理及实践    陈冬云,谈广鸣,郑邦民

虎门大桥人工砂岛对防洪排涝纳潮影响的数值模拟    郑国栋,黄东,黄本胜,赖冠文

太湖流域河网水动力学模型的改进    林荷娟,杨洪林

复杂河网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吴作平,杨国录,甘明辉

显式有限元法在河网非恒定流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王祥三

河流网络的分形与自组织及其物理机制    汪富泉,曹叔尤,丁晶

基于车载被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的甲醛排放通量遥测研究    吴丰成;谢品华;李昂;司福祺;窦科;刘宇;徐晋;王界;

基于水资源调度的运河杭州段河网水环境改善研究    屈国栋;曹飞凤;楼章华;

北京设施黄瓜地土壤N_2O通量的日变化研究    张仲新;李玉娥;华珞;万运帆;姜宁宁;

基于车载DOAS的污染气体排放通量及区域污染气体分布研究    吴丰成;谢品华;李昂;司福祺;王杨;刘文清;刘建国;

红旗塘河网水力计算    何杰;蒋天纵;陈瑞方;

济南市河网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李传奇;沈五伟;张金存;侯贵兵;

江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研究    李褆来;朱建英;汪德爟;

滨海平原河网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丁涛;楼越平;马小兵;

规模化猪场甲烷排放通量测量与分析    高新星;赵立欣;

紫外辐射增强对大豆生态系统N_2O排放影响    胡正华;蒋静艳;牛传坡;陈书涛;

大河网《安全河南创建》频道开通    记者 龚砚庆

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河网资源为代价    游本根

江苏河网“舒筋活血”    盛家宝

“办全国一流的地方网站”    记者 董光荣 白季 实习生 王亦芳

长江三角洲河网呼唤集运专用船    记者 张银炎

登陆中国红河网 耀眼荧屏让人赏心悦目    本报记者 何劲松

大河网:筑造手机淫秽信息防火墙    本报记者 韩为卿

城区饮用水厂结束直取河网水历史    曹爱方 魏光华 吴红波

全市河网水位有所回落    记者 陈健 见习记者 郭晓东 通讯员 唐寿良 戴琪悦

告别直接取用河网水的日子    记者 曹爱方 通讯员 魏光华

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及其定量模型研究    白红英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    孙向阳

珠江三角洲森林和蔬菜地土壤一氧化氮排放    李德军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徐华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    郭李萍

控制灌溉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李道西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    傅志强

稻鸭鱼生态种养对稻田甲烷减排及水稻栽培环境改善的功能研究    刘小燕

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正华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    虞中杰

中国燃煤氮排放通量的研究    雷颉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CO_2、N_2O排放的影响    张寒

少耕覆盖小麦间作玉米土壤CO_2排放特征研究    魏镇泽

闽江河口咸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排放及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姚顺

南京市受污染水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周兴

猪有害气体排放量实时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示范    李勋

失量河网数据渐进式传输研究    石传奎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