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0:56
热度: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摘要】:本研究于2007-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桃源农业生态站试验场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经过17年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

【摘要】:本研究于2007-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桃源农业生态站试验场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经过17年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选取其中6个处理进行试验,所选处理如下为:①不施化肥和有机肥(CK);②化学N、P肥(NP);③化肥N、K肥(NK);④化学N、P、K肥(NPK);⑤化学N、P、K肥+全量秸秆还田+绿肥(FOM);⑥2/3化学N、P肥+1/3化学K肥+1/2秸秆还田+绿肥(ROM)。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对双季稻田CH4和N20排放进行监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CH4和N20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各个环境和作物因素对CH4和N20排放的影响,并估算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CH4和N20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1.稻田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年际间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季甲烷排放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排放峰主要集中在移栽后35天左右,即:早稻分蘖期。晚稻甲烷排放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单峰型。移栽后一周左右达到排放最高峰,即晚稻的移栽返青-分蘖期。早稻季氧化亚氮排放量较小,呈现零星的峰值。晚稻季生长前期几乎监测不到氧化亚氮的排放,但生长后期氧化亚氮排放量显著增加,出现全年氧化亚氮排放最高峰。稻田CH4和N20的排放呈现互为消长的规律,具有交互效应。稻田淹水期是CH4的排放高峰期,稻田落干晒田期为N20的排放高峰期。 2.早稻各处理甲烷的平均排放通量为8.5-19.4 mg.m-2.h-1,晚稻为17.2-43.8mg.m-2.h-1。从总的排放通量来看,在双季稻田中,67-69%的甲烷排放量集中在晚稻季。早、晚稻田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40.6~350.7 Kg/ha和352.3~861.7 Kg/ha,不同施肥处理的甲烷累积排放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FOM ROM NPK NK NP CK。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田N20的排放也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早稻季还是在晚稻季,N20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均为有机无机配施的FOM处理最高。缺素处理NP和NK两处理排放量要高于平衡施肥的NPK处理。因此,在本研究条件下,稻草还田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平衡施肥显著抑制了稻田氧化亚氮的排放。 3.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层深度、土壤Eh、土壤pH和土壤温度等,本研究表明早稻季各施肥处理CH4排放与水层深度、土壤Eh、土壤pH值均无相关性,与5cm土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适宜甲烷产生的厌氧环境中,土壤温度是甲烷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而N2O的排放与上述四种环境因素均无相关性。晚稻季各施肥处理CH4的排放与田面水层深度、土壤pH值、5cm土温和土壤Eh值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N2O排放仅FOM、ROM和NPK处理与田面水层深度、土壤pH值、5cm土温和土壤Eh值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 4.在双季稻中,稻田CH4累积排放量与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2O累积排放量仅晚稻季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与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无相关性。 5.结合各施肥处理早、晚稻季生物量与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分析表明,虽然早稻季的稻草还田使晚稻季的生物量大幅度增加,并未显著提高晚稻季水稻的经济产量,相反显著地增加了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晚稻移栽前不要实行秸秆还田。 6.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MP”值的计算,可以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在20年的时间尺度上,各处理“单位产量的GMP”由大至小的顺序为FOMROMCKNKNP NPK;在500年的时间尺度上的顺序为CK NK= FOMROMNP NPK。施用有机肥(稻草或绿肥)显著增加双季稻田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因此,从20年和500年尺度上的“单位产量的GMP”来看,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丘陵地域,从环境效益与生产效益协调统一的角度考虑,NPK处理是较为科学的施肥制度。 【关键词】:红壤 长期施肥 甲烷排放 氧化亚氮排放 温室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9
  • 1.1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概况15-16
  • 1.2 稻田CH_4排放16-22
  • 1.2.1 稻田CH_4排放机制16-19
  • 1.2.2 稻田CH_4排放影响因素19-21
  • 1.2.3 减轻措施21-22
  • 1.3 稻田N_2O排放22-26
  • 1.3.1 稻田N_2O产生机理22-23
  • 1.3.2 稻田N_2O排放影响因素23-26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26-29
  • 1.4.1 研究目标26
  • 1.4.2 研究内容26-29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9-37
  • 2.1 研究区域概况29
  • 2.2 试验设计29-31
  • 2.3 研究方法31-34
  • 2.3.1 CH_4、N_2O排放的测定31-33
  • 2.3.2 气体样品的分析33
  • 2.3.3 甲烷气体排放通量的计算33-34
  • 2.4 双季稻田常规管理措施与水稻生育期34-35
  • 2.4.1 生物要素34-35
  • 2.4.2 田间管理记载35
  • 2.4.3 土壤要素35
  • 2.4.4 气象要素35
  • 2.5 数据分析35-37
  •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37-43
  • 1 引言37
  • 2 结果与分析37-42
  •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CH_4季节排放规律37-40
  • 2.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CH_4平均排放通量和季节累积排放量40-42
  • 3 小结42-43
  •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季节变化规律43-49
  • 1 引言43
  • 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43-47
  •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排放季节变化43-45
  • 2.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平均排放通量和季节累积排放量45-46
  • 2.3 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规律比较(以2007年为例)46-47
  • 3 小结47-49
  • 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的影响49-63
  • 1 引言49
  • 2 结果与讨论49-61
  • 2.1 水分条件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50-53
  • 2.2 土壤pH值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53-56
  • 2.3 土壤Eh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56-58
  • 2.4 土壤温度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58-61
  • 3 小结61-63
  • 第六章 水稻生长和土壤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的影响及温室效应的评价63-73
  • 1 引言63
  • 2 结果与讨论63-71
  • 2.1 水稻植株高度与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年际变化的相关性63-65
  • 2.2 水稻生物量与双季稻田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年际变化的相关性65-67
  • 2.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性(以2007年为例)67-68
  • 2.4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全N的变化趋势与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性68-70
  • 2.5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70-71
  • 3 小结71-73
  • 全文结论73-75
  • 研究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5
  • 致谢85-87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8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南京与美国德克萨斯稻田甲烷排放的比较(英文)    黄耀 ,蒋静艳 ,宗良纲 ,Ronald L.Sass ,Frank M.Fisher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李晶,王明星,王跃思,黄耀,郑循华,徐新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稻田CH_4的传输    上官行健,王明星,陈德章,沈壬兴

稻田CH_4的排放规律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

我国西南地区的稻田CH_4排放    陈德章,王明星,上官行健,黄俊,R.A.Rasmussen,M.K.A.Khalil

广州地区稻田甲烷排放及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的空间变化    沈壬兴,上官行健,王明星,王跃思,张文,卢巨祥,许炳雄,傅桂芬,李铭珊,林子瑜

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排放及影响因素    孙文涛,肖千明,娄春荣,付仲鑫,李亮亮

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的主要因素    张秀君,徐慧,陈冠雄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    胡星明;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    董晓霞;孙泽强;张立明;王学君;王庆美;谢备涛;郑东峰;

化肥与节能减排    宋阳;韩效钊;吴雪平;赵贵金;陶飞飞;

麦玉系统氮素肥料的综合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的研究进展    王树生;范战胜;张新明;

人粪有机肥配无机肥对菜心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徐家钰;吴菲;吴越华;徐渊;

有机肥资源在当代农业生产中的利用    许有尊;黄见良;吴文革;郑乐娅;王鸿燕;张丽娟;崔娜;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曹云英

土壤微生物活菌数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    赵伟;涂艳丽;王飞;

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进展    刁兴才;蔺青;杨荣光;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生物肥料在盆栽香蕉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志红;赵兰凤;韦翔华;聂盛仙;张丽娟;缑武龙;席荣宾;李华兴;

生物复混肥后茬土壤的生物效应研究    韦翔华;李华兴;张志红;冯宏;赵兰凤;张丽娟;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交替灌溉施肥对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韩坤;张继涛;上官宇先;师日鹏;马巧荣;徐猛;王林权;

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    傅志强;黄璜;朱华武;

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    张美良;彭齐东;

南疆滴灌棉田施氮量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    林涛;郭仁松;田立文;徐海江;崔建平;

冬水田休闲期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李侃;朱波;王艳强;李登煜;

次降雨条件下农田土壤及地下水氮素分布特征分析    袁自瑛;张展羽;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戴天放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典型河口区氮循环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    林啸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葛东媛

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刘仁燕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油茶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及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郝艳

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与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苏琳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二氧化氯和有机肥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研究    唐龙翔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长春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研究    闫敏华,华润葵,王德宣,马学慧

贵州水稻田甲烷释放通量及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李金华,曹景蓉,洪业汤,朱詠煊

Methane Production, Emission and Possible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Rice Agriculture    王明星,上官行健,沈壬兴,Wassmann Reiner,Seiler Wolfgang

Model for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Field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uthern China    丁爱菊,王明星

Modeling N_2O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in Southeast China    勾继,郑循华,王明星,李长生

我国杭州地区秋季稻田的甲烷排放    戴爱国,王明星,沈壬兴,H.Schütz,W.Seiler,H.Rennenberg,吴海宝

中国CH_4排放量的估算    王明星,戴爱国,黄俊,任丽新,沈壬兴,H. Schutz,H. Renneuberg,W. Seiler,R. A. Rasmussen,M.A.K. Khalil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北京大气甲烷季变化及发展趋势    王跃思,王明星

广州地区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模拟研究    任万辉

施肥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彭萍;李品武;杨水平;侯渝嘉;徐泽;胡翔;

不同施肥制度培育土壤氮矿化势与供氮潜力    鲁彩艳;牛明芬;陈欣;史奕;石险峰;

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移动的趋势    马成泽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规律    李忠佩,唐永良,石华,高坤林

施肥对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沈传进;王君;范富;郭香玉;任玲霞;陈浩;代建伟;安旭军;

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谭周进;周卫军;张杨珠;曾希柏;肖嫩群;刘强;

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    李玲;孙彦坤;周宝库;

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蒋军锋;

小麦高产田施肥制度的商榷    卢增兰;

施肥进步在红壤稻作区水稻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谢小立

辽宁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    宇万太;张璐;马强;

几种施肥制度下紫色土NO_3~--N淋溶特征    谢红梅;朱波;朱钟麟;

多年定位施肥对辣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晓雪;李君明;葛晓光;

通辽市作物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韩晓辉;马妙芳;佟丽华;舒尊静;

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博奕    刘波;陆萍;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中国东北草甸棕壤非生长季无机氮的动态变化    鲁彩艳;张庆忠;陈欣;史奕;

河北省温室类型及灌水技术发展分析    张西平;程伍群;吴现兵;绳莉丽;白永兵;孟霄;

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辜运富;张小平;涂仕华;Kristina Lindstrm;

辽宁省农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策略    孙占祥;

苹果树采后施肥管理    王醒

花生增产巧施肥    沈春梅 张盛国

高产花生平衡施肥技术    曹县农业局 沈春梅 张盛国 赵爱红

设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集成技术    郑育锁陈忠权

关注农业科技新需求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 蒋和平

将乐:竹农抢季节开沟施肥    李宣华

农业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巩劲标

加入世贸对农业科技提出新的需求    中国农科院 蒋和平

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发展    河南省信阳市市长 刘怀廉

山东果园水肥一体化灌溉    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提供

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    李絮花

欧美107杨苗木精准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王梓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    李娟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刘淑云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刘恩科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研究    商庆银

不同施肥管理下苜蓿生产力响应及平衡施肥模型    赵云

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土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辜运富

耕作施肥对土壤水热和养分及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刘爽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地膜覆盖麦田氮素营养特点及施肥制度研究    许百龙

东北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郝会军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杜伟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    刘金剑

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佳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稻田合理施肥    张国荣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杨秀霞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莉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腐殖质、磷钾肥力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薇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吴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