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褐煤半焦甲烷化残渣气化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7:45
热度:

褐煤半焦甲烷化残渣气化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摘要】: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产品,我国的“富煤、缺油、少气”能源结构导致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煤加氢甲烷化制天然气是煤炭有效的利用

【摘要】: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产品,我国的“富煤、缺油、少气”能源结构导致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煤加氢甲烷化制天然气是煤炭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对缓解我国对天然气的供需有重要意义。年轻的褐煤加氢活性高,是制甲烷的优质原料。随着褐煤加氢反应的进行,煤中较易反应的活性组分逐渐减少,惰性组分相对增加,加氢速率减慢,加氢难以继续进行,形成了含碳量高的残渣。将加氢残渣气化制气,可以大大提高煤直接加氢制甲烷的经济性。褐煤半焦经高温高压加氢后,其残渣的微晶、比表面积和官能团等结构和组成特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着残渣气化过程。 本文以内蒙褐煤半焦加氢制甲烷残渣为原料,利用XRD、FTIR、 SEM和XPS等技术对不同终温残渣进行了分析;利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不同终温残渣CO:气化特性;用常压固定床研究不同汽煤比、不同气化终温下的水蒸气气化特性,考察了800℃加氢终温残渣(HR4)在恒温条件下常压和加压气化特性;经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残渣的氢Hdaf、氮Ndaf、氧Odaf、挥发分Vad和固定碳FCad含量随着加氢气化终温升高而逐渐减少,碳Cdaf和灰分Aad含量增大;芳香度由半焦的0.81增加到HR4的0.84,半焦加氢气化使残渣的CO2和水蒸气气化活性降低,但活性高于一般无烟煤。半焦在加氢气化过程中,石墨片层增加,无定型碳向高密度石墨片层进行转变,残渣残碳结构趋于石墨化,表面逐渐产生裂纹和孔结构。甲烷化残渣在波长为3030cm-1、2920cm-1、610cm-1、1375cm-1、1070cm-1和750cm-1左右处存在着吸收峰,残渣主要官能团特征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在总体上随甲烷化终温升高而降低。 2.残渣表面碳存在着五种形态C-C、C-H, C=O、C—O和π-π*。加氢气化终温升高,有利于氢气与半焦活性基团反应,C-O和C-H含量出现不规则波动,C-O相对含量由670℃加氢终温残渣(HR.1)的8.15%增加到800℃加氢终温残渣(HR4)的14.31%,而C=O含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氧在残渣表面存在着三种形态,其中酚羟基和醚氧键占91%以上,且随着加氢温度升高其相对含量缓慢增加,加氢过程有所下降的C=O稳定性较C-O差,HR4中C=O降低到2.15%。 3.随着半焦加氢甲烷化终温的升高,甲烷化残渣C02气化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最大速率温度、转化终温均增大,而残渣CO2气化最大反应速率随着加氢终温增加而减少,内蒙褐煤600℃半焦(SC)处于710℃加氢终温残渣(HR1)和760℃加氢终温残渣(HR2)之间;最大反应速率与升温速率可用r=那+l描述。 4.升温速率10℃/min的反应中,甲烷化终温升高,残渣水蒸气气化时间延长,同一温度下累积产气量减少,气化剂流量增加使670℃加氢终温残渣(HRl)反应终温由1000℃减低到900;碳转化速率在随着气化剂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气化温度900。C,残渣最大碳转化速率由HR1的4.45%/min增加到HR4的6.23%/min,反应时间由HR1的50min减少到HR4的30min;气化温度由900℃升高到1000℃,气化反应速率略有增大,含碳量较高的样品,碳转化速率增加较大;气化剂流量550mL/min、气化温度1000℃条件下,半焦及其加氢甲烷化残渣均能在30-35min之内反应完全。 5.在CO2和水蒸气气化实验中,随着CO2含量的增加,HR4反应时间基本保持在35min左右,反应最大产气速率则由405mL/min减小到364mL/min,气化出口气体中混合煤气中H2/CO的值逐渐减小。 6.在3.0Mpa高气化压力下,以HR4为原料进行氧气水蒸气气化,随着汽氧比的增加,氢气产率增加,而一氧化碳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有效气含量由汽氧比4.30kg/Nm3的58.77%增加到4.80kg/Nm3的68.32%,汽煤比继续增加,有效气降低。增加气化压力,有效气含量变化不大。 7.在不同升温速率和气化剂条件下残渣气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吸附理论解释,吸附速率rα受升温速率、反应温度和残渣残碳的表面活性位数θnσt等影响;动力学方程为r=da/dt=k(1-α)n,CO2反应级数在1.09~2.31之间变化,活化能为161.36~289.20kJ/mol,反应活化能E与升温速率p关系符合E=aβ2+bβ+c方程,加氢终温TF与残渣CO2反应的活化能E的关系符合E=aβTF2+bβTF+cβ方程,活化能E与指前因子A存在着动力学补偿关系:1nA=eE+f;残渣与水蒸气反应级数为1.29-2.04,气化反应活化能为143.42~240.38kJ/mol。 【关键词】:褐煤半焦 甲烷化残渣 CO_2气化 水蒸气气化 反应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4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31
  • 1.1 引言15-16
  • 1.2 褐煤资源利用途径16-19
  • 1.2.1 褐煤热解16
  • 1.2.2 褐煤发电热解联合应用16-17
  • 1.2.3 褐煤液化17-18
  • 1.2.4 褐煤气化18
  • 1.2.5 褐煤加氢甲烷化18-19
  • 1.3 甲烷化残渣的资源化利用19
  • 1.4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因素19-21
  • 1.4.1 煤变质程度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19-20
  • 1.4.2 煤中矿物质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20
  • 1.4.3 气化压力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20-21
  • 1.4.4 热处理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21
  • 1.5 煤气化反应机理21-25
  • 1.5.1 碳与氧的反应机理22-23
  • 1.5.2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机理23-24
  • 1.5.3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机理24-25
  • 1.6 煤气化反应模型25-27
  • 1.7 煤气化动力学的研究27-29
  • 1.7.1 动力学方程27-28
  • 1.7.2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28-29
  • 1.8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29-31
  • 1.8.1 研究背景29-30
  • 1.8.2 研究内容30-31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31-37
  • 2.1 实验原料31
  • 2.2 实验装置31-34
  • 2.2.1 加氢甲烷化反应装置及操作过程31-32
  • 2.2.2 热分析反应装置32-33
  • 2.2.3 水蒸气气化固定床反应装置33-34
  • 2.3 气体组分分析34
  • 2.4 转化率计算34-35
  • 2.4.1 残渣CO_2反应转化率的计算34-35
  • 2.4.2 残渣CO_2反应碳转化率的计算35
  • 2.5 甲烷化残渣表征35-37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35
  • 2.5.2 傅里叶红外(FTIR)35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5-36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36-37
  • 第三章 甲烷化残渣组成分析及多尺度表征37-49
  • 3.1 残渣制备37-38
  • 3.2 甲烷化残渣组成及芳香度f_a分析38-39
  • 3.3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微晶参数的变化39-41
  • 3.4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官能团的变化41-42
  • 3.5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界面结合状态及微观变化42-44
  • 3.6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碳氧存在形态的变化44-47
  • 3.6.1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碳的赋存形态44-46
  • 3.6.2 不同终温甲烷化残渣氧赋存形态46-47
  • 3.7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甲烷化残渣CO_2气化反应性研究49-59
  • 4.1 褐煤半焦加氢气化终温对残渣燃烧的影响49-53
  • 4.2 褐煤半焦加氢气化终温对残渣CO_2气化的影响53-55
  • 4.3 升温速率对残渣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55-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甲烷化残渣水蒸气气化反应性研究59-77
  • 5.1 褐煤半焦加氢气化终温对残渣水蒸气反应的影响59-65
  • 5.1.1 褐煤半焦加氢气化终温对残渣水蒸气非等温反应的影响59-62
  • 5.1.2 褐煤半焦加氢终温对残渣水蒸气等温反应的影响62-65
  • 5.2 气化温度对残渣水蒸气反应的影响65-69
  • 5.2.1 气化温度对残渣水蒸气反应气体产率的影响65-66
  • 5.2.2 气化温度对残渣水蒸气反应H_2生成规律的影响66-67
  • 5.2.3 气化温度对残渣水蒸气反应碳转化速率的影响67-69
  • 5.3 汽煤比对残渣水蒸气反应的影响69-76
  • 5.3.1 汽煤比对残渣水蒸气非等温反应的影响69-72
  • 5.3.2 汽煤比对残渣水蒸气等温反应的影响72-76
  • 5.4 本章小结76-77
  • 第六章 常压固定床CO_2和水蒸气气化反应研究77-81
  • 6.1 气化剂配比对产气速率的影响77-78
  • 6.2 气化剂配比对气体产生规律的影响78-80
  • 6.2.1 气化剂配比对H_2产生规律的影响78-79
  • 6.2.2 气化剂配比对CO_2产生规律的影响79
  • 6.2.3 气化剂配比对CO产生规律的影响79-80
  • 6.3 本章小结80-81
  • 第七章 加压固定床O_2和水蒸气气化反应初步研究81-85
  • 7.1 实验部分81-83
  • 7.1.1 加压固定床气化装置81-82
  • 7.1.2 加压气化82-83
  • 7.2 结果与讨论83-84
  • 7.2.1 汽氧比对气体组成的影响83-84
  • 7.2.2 气化压力对气体组成的影响84
  • 7.3 本章小结84-85
  • 第八章 残渣气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85-99
  • 8.1 加氢气化残渣CO_2或水蒸气气化反应机理分析85-87
  • 8.2 加氢气化残渣CO_2气化动力学分析87-96
  • 8.2.1 残渣CO_2气化动力学87-92
  • 8.2.2 褐煤半焦加氢终温对残渣CO_2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92-94
  • 8.2.3 残渣CO_2反应升温速率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94-96
  • 8.3 加氢气化残渣H_2O气化动力学分析96-97
  • 8.4 本章小结97-99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99-103
  • 9.1 主要结论99-101
  • 9.2 不足之处与工作建议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9
  • 附录109-111
  • 致谢111-113
  • 发表论文11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碳气化反应的机理及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李金莲;汪琦;李艳茹;

无烟煤与焦炭混合物气化反应机理研究    杨敏;崔平;

低温下碳气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张殿伟;郭培民;赵沛;

利用Popescu法研究C-CO_2气化反应机理    刘忠锁;汪琦;邹宗树;谭广雷;

合成天然气技术进展    杨伯伦;李星星;伊春海;蒋雪冬;张勇;周晓奇;

典型煤种的二氧化碳气化特性研究    向军;陈伟;孙路石;石金明;

煤焦气化影响因素及其反应特性研究进展    李风海;房倚天;

褐煤焦中的矿物质对气化动力学的影响    任海君;张永奇;房倚天;黄戒介;王洋;

中国褐煤加工利用浅谈    赵永飞;李建新;葛凤;

压力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    杨红深;谷小虎;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溴化聚苯乙烯协同三氧化二锑阻燃PA66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徐晓楠;王芳;华菲;

B/BaCrO_4延期药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梁鎏鎏;马红卫;胡坤伦;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T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效应动力学研究    丁爱武;黄茂芳;李普旺;高天明;曾宗强;

氯化钙对一氧化碳还原分解磷石膏的影响    杜亚雷;马丽萍;郑绍聪;牛学奎;王建英;

户用型生物质气化炉试验装置研究    王莹莹;梅卫江;

烟叶的燃烧特性研究    钟仙芳;刘春波;陈永宽;王亚明;缪明明;刘志华;

配合物K_3〔Al(C_2O_4)_3〕·3H_2O与K_3〔Cr(C_2O_4)_3〕·3H_2O的热分解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    何飞刚;

千山森林典型物种燃烧特性    赵巍;郭瑞;汪琦;郑红霞;

基于热重法的电缆材料热解动力学研究    杨玲;钮英建;

含能材料安定性的动态真空安定性研究方法    张同来;刘芮;杨利;周遵宁;

过氧化月桂酰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臧娜;钱新明;

硝酸异丙酯热性能研究进展    王晓君;许博;刘吉平;

Ω型膨胀节在内压作用下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钱才富;陈朝晖;姚琳;

TDE-85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冯驰;吴晓青;李嘉禄;

基于ANSYS的塔设备地震与风载分析    马宇山;金涛;

斜锥壳管壳式换热器的有限元分析    张杨;赵军;崔文勇;

有缺陷的薄壁圆筒疲劳数值模拟    刘志远;杨庆生;

聚氟乙烯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王成忠;李玲;宋云华;黄丽;

g-HA/PLA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佳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研究    高传慧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王文涛

新型稀土配合物橡胶防老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谢婵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    刘江燕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    赵卫东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    郑艳敏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紫外照射对皮胶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王堃

兖州天池矿采空区防火阻化剂优选    郭龙娇

平庄古山矿煤层自燃特性的热重动力学实验研究    张丽娜

城市污泥及其与煤混烧的燃烧特性研究    王艳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的应用    朱剑虹

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刘信玉

炼焦用单种煤的特性研究及其选择    唐莉

用热分析法研究半焦气化动力学    余建立,肖兴国

煤液化技术进展与探讨    刘峰;胡明辅;安赢;毛文元;

铁基粉末冶金生产与碳气化反应    金家敏,包伟芳

低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    傅雪海,焦宗福,秦勇,张万红,韩训晓

焦炭气化反应温度及其对高炉冶炼影响的研究    龙世刚;

焦炭和无烟煤混合物的热性质研究    崔平,杨敏,朱玉廷,董旭东

煤基低温冶金技术的研究    赵沛,郭培民

利用粉体纳米晶化促进低温冶金反应的研究    赵沛,郭培民

添加无烟煤对焦炭微晶和气孔结构的影响    房永征;曹银平;金鸣林;杨俊和;钱湛芬;

纳米冶金技术的研究及前景    赵沛;郭培民;

    本报记者 胡仁芳

中国西部低阶煤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分析    傅小康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褐煤温和气化试验及预测焦油产率的数学模型研究    陈永国

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实验研究    谢勇强

煤及其显微组分热解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丁华

活泼表面碳的存在寿命及CO甲烷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范崇正,唐曦白

反应条件对焦炉气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贺安平;杜勇;申亚平;申文杰;

高浓度CO变换-甲烷化反应积炭的初步研究    伏义路,黄志刚,庄叔贤,范崇正,孙汉芳,翟晓霞,蒋惠云,章祥林

甲烷化反应过程中硫化的钼催化剂的拉曼光谱研究    陆炜杰,伏义路,许存义,黄志刚,范崇正

在“J_(101)”及“77-65”上CO和CO_2的化学吸附与甲烷化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罗久里;郭迎朝;

G-34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反应特性    刘淑芬,吴迪镛,袁权

煤制天然气气化技术选择    田基本;

煤制天然气技术发展现状    苗兴旺;吴枫;张数义;

硫化钼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的研究——合成气在 MoS_2/Al_2O_3上甲烷化反应的特征    庄叔贤,孙汉芳,崔献英,屠兢,林敏,江展昌,黄新楠

混合载体上钼催化剂甲烷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黄志刚,王学赋,伏义路

合成气甲烷化反应模拟    詹雪新;陈倩倩;朱学栋;

低温甲烷工艺制取天然气技术经济分析    王志伟;常中飞;姚润生;

活性炭载钌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气氛中稳定性研究    易丽丽;李小年;

J105型甲烷化催化剂失活原因的探讨    李思文;

膨润土改性及Ni/改性土的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    张荣斌;徐校燕;

新型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    张文胜;戴伟;王秀玲;王红亚;

稀土改性Ni/MCNT催化CO_2甲烷化的研究    梁蕾;张荣斌;

污水污泥空气气化特性的研究    李涛;解立平;吴霞;赵立新;

生物质直接气化转化可以替代天然气工艺研究    朱波;陈汉平;鞠付栋;王贤华;杨海平;

生物质流化床空气-水蒸气气化模型研究    吕鹏梅;王铁军;常杰;吴创之;陈勇;

煤气化现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双文

抑制焦炭在风口回旋区粉化的焦炭性状和高炉操作条件    廖建国

日本高炉炼铁工艺基础研究概况    廖建国

焦炉煤气能源化利用进程加快    丰恒夫

多喷嘴对置式装置通过考核    特约记者 金彪

20个化工项目获陕西科技奖    记者 李军

28项石化成果获陕西省科技奖    陈继军

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先国际    姚燕燕 范志臣

多喷嘴对置式装置通过鉴定    特约记者 金彪

天脊灰熔聚气化炉通过72小时测试    王爱军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低阶煤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范冬梅

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赵安民

高升温速率和压力条件下的煤热解和气化特性研究    温雨鑫

黑液水煤浆催化气化机理以及气流床气化数值模拟研究    匡建平

高灰熔点煤高温、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乌晓江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    陈平

石油焦的理化性质及其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黄胜

甲烷化镍催化剂等离子体处理制备研究    施鹏

褐煤半焦甲烷化残渣气化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陆桃军

一氧化碳甲烷化反应的研究    张俊涛

泡沫金属微反应器内富氢重整气中CO优先甲烷化净化    高军

K_2CO_3催化煤焦—水蒸气气化的研究    康守国

负载钌催化剂的二氧化碳加氢性能研究    易丽丽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侯学成

煤加氢气化反应的实验研究    陈振兴

煤在高炉渣中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杜文亚

CO甲烷化反应Ni_(1-x)Fe_x/Al_2O_3催化剂制备和性能    路霞

CO_2气氛下高灰分劣质煤气化特性研究    彭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