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7:23
热度: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摘要】:本研究以中温(35℃)条件下烃厌氧降解富集物为材料,通过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正十六烷烃,GC-MS分析了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降解的中

【摘要】:本研究以中温(35℃)条件下烃厌氧降解富集物为材料,通过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正十六烷烃,GC-MS分析了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揭示了厌氧降解中间代谢产物特征和代谢机制。通过分析高温(55℃)不同传代过程中正十六烷烃降解富集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了对具有高温厌氧烃功能的细菌类群认识水平。原煤作为另外一种重要化石能源,通过底物刺激、生物强化的方法,模拟厌氧微生物对不同成熟度煤样的厌氧降解产气潜力,并采用高通量手段研究原位煤藏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共同推进对厌氧微生物对烃降解代谢认识水平。 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GC-MS对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找到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降解中3个关键的中间代谢产物,认识到产甲烷条件下外源CO2作为电子受体参与正十六烷烃的降解,但与文献报道的硝酸盐还原条件、硫酸盐还原条件下发生的羧化反应、延胡索酸结合反应不同,是一种尚未阐明的代谢途径;(2)对富集物在125、159和223d微生物结构类群进行T-RFLP分析,发现Syntrophaceae可能是其降解代谢的关键类群。以可能的中间代谢产物为碳源进行传代培养,发现石油烃降解关键的细菌类群Syntrophaceae丰度显著增高,为定向分离石油烃关键的细菌类群提供可行方法;(3)通过T-RFLP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高温(55℃)正十六烷烃富集物群落结构和演化情况,试验结果发现古菌类群主要是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thermobacter和乙酸营养型古菌Methanosaeta,超过80%细菌克隆序列与现有已知菌株序列相似性低于90%,属于未培养微生物,可能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参与高温条件下正十六烷烃降解代谢作用;(4)底物刺激、生物强化的方法能够提高不同成熟度煤样的生物产气潜力,个别高成熟度的煤样在不添加营养物和外源接种物情况下,也能观测到生化甲烷的现象。研究微生物厌氧降解不同成熟度煤样的产气潜力,可为煤层气储量评估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正十六烷烃 产甲烷条件 中间代谢产物 群落结构 煤层甲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17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背景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2
  • 1.3.1 延胡索酸结合的反应启动烃的降解16-19
  • 1.3.2 通过羧化反应启动烃的降解19-22
  • 1.3.3 其他反应启动烃的降解22
  • 1.4 其他领域中厌氧微生物在难降解化合物的应用22-23
  • 1.5 生物质谱学技术在代谢途径中的发展23-25
  • 第二章 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降解中间代谢产物初探25-59
  •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26
  • 2.1.1 研究方法25
  • 2.1.2 技术路线25-26
  • 2.2 实验材料26
  • 2.2.1 样品富集物来源26
  • 2.2.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26
  • 2.3 实验方法26-32
  • 2.3.1 富集培养26-27
  • 2.3.2 试验方案设计27-28
  • 2.3.3 气体组分分析28
  • 2.3.4 中间代谢产物样品预处理28
  • 2.3.5 GC-MS 代谢产物作样分析步骤28-29
  • 2.3.6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分析方法29-32
  • 2.4 结果与分析32-56
  • 2.4.1 产甲烷条件下十六烷烃降解富集物生物地球化学特征32-34
  • 2.4.2 GC-MS 分析可能的中间代谢物34-45
  • 2.4.3 不同碳源情况下可能代谢产物上的差异45-47
  • 2.4.4 可能中间代谢物微生物驯化培养47-49
  • 2.4.5 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代谢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49-56
  • 2.5 讨论56-59
  • 2.5.1 代谢物与生物过程或生物状态之间的关联56-57
  • 2.5.2 产甲烷条件下十六烷烃降解可能的代谢途径探讨57-59
  • 第三章 高温产甲烷条件下烃厌氧降解富集物群落结构解析59-68
  • 3.1 试验目的59
  • 3.2 试验材料59
  • 3.3 富集培养59
  • 3.4 分析方法59-60
  • 3.4.1 气体组分分析59
  • 3.4.2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59
  • 3.4.3 16S rRNA 克隆文库的构建59
  • 3.4.4 T-RFLP 前处理及上样分析59-60
  • 3.5 结果与分析60-66
  • 3.5.1 正十六烷烃降解产甲烷趋势60
  • 3.5.2 系统发育学分析60-66
  • 3.6 讨论66-68
  • 第四章 不同成熟度煤样产甲烷潜力的研究68-81
  • 4.1 试验目的68
  • 4.2 试验材料68
  • 4.2.1 样品来源68
  • 4.3 实验方法68-71
  • 4.3.1 主要试剂和仪器68-69
  • 4.3.2 无机盐培养基制备69
  • 4.3.3 厌氧富集培养69
  • 4.3.4 气体组分分析69-70
  • 4.3.5 煤样物理化学性质检测70
  • 4.3.6 煤炭中微生物 DNA 提取、454 测序70-71
  • 4.4 结果与分析71-80
  • 4.4.1 煤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71
  • 4.4.2 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煤炭厌氧产甲烷试验71-80
  • 4.5 讨论80-8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工作不足与展望81-84
  • 5.1 全文总结81-83
  • 5.1.1 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中间代谢物81
  • 5.1.2 产甲烷条件下正十六烷烃代谢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81-82
  • 5.1.3 高温产甲烷条件下烃厌氧降解富集物群落结构解析82
  • 5.1.4 不同成熟度煤生化甲烷潜力的研究82-83
  • 5.2 工作不足与展望83-84
  • 5.2.1 中间代谢产物定性研究83
  • 5.2.2 以中间代谢产物为碳源富集培养需更深一步研究83
  • 5.2.3 高温正十六烷烃降解富集物菌种资源需更进一步研究83
  • 5.2.4 煤层生化甲烷生物学降解过程需更深一步研究83-84
  • 参考文献84-94
  • 致谢94-95
  • 作者简历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及其资源意义    张小军,陶明信,王万春,段毅,史宝光

煤的厌氧微生物降解研究    李明宅,张洪年,张辉,邓宇,连莉文,尹小波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征和各类天然气鉴别    戴金星;

正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羧酸的研究和工业生产概况    陈远童;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周蕾;MBADINGA Serge Maurice;王立影;刘金峰;杨世忠;牟伯中;

煤矸石矿井填充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后发酵液对地下水的影响    赵福玲;邓寅生;

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初步应用    卢双舫;李吉君;薛海涛;徐立恒;

内蒙古商都地区CO_2气成因及其意义    薛军民;李玉宏;魏仙样;高兴军;任战利;

天然气碳同位素部分反序与乙烷碳同位素特征的模拟研究    郑建京,吉利明,孟仟祥

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    程付启,金强

甲烷及其同系物δ~(13)C值反序排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探讨    李春园,王先彬,夏新宇

中国东部陆上和海域CO_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张树林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成熟度关系探讨    周兴熙,王红军

塔河油田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运移充注规律研究    王杰;顾忆;饶丹;楼章华;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    肖芝华;谢增业;李志生;马成华;

混源天然气的混源比例判识方法    金强;程付启;刘文汇;

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    兰凤娟;秦勇;林玉成;王爱宽;申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闫建萍

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    周晓成

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Mbadinga Serge Maurice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    周蕾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含油气性研究    顾乔元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付少英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成烃成藏作用研究    何会强

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跃文

江陵凹陷白垩—第三系含油气系统    陈孔全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于建成

油藏环境微生物组成及功能特征的研究    高彩霞

煤层气分馏机理    陈润

三株放线菌降解风化煤的工艺条件研究    王春颖

原油伴生气中CO_2浓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马晓强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烃源岩评价    逯瑞敬

合兴场—高庙子地区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张勇

南堡凹陷天然气成因及有效烃源岩研究    赵杰

长链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的菌群组成及变化    李凯平

煤表面的大豆蛋白质改性及其生物降解研究    郭蓉

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    李吉君

我国煤层气组份、碳同位素类型及其成因和意义    戴金星,戚厚发,宋岩,关德师

煤层气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特征    孙俊民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高波,陶明信,张建博,张晓宝

具有广阔勘探前景的一种新型浅层天然气───油层、煤层厌氧菌解再生生物气    李赞豪

生物气模拟试验的进展    李明宅,张洪年,刘华,张辉,邓宇,连莉文,尹小波

煤的厌氧降解产气作用    李明宅,张辉

石油烃的厌氧生物降解对油藏残余油气化开采的启示    王立影;Mbadinga Serge Maurice;李辉;刘金峰;杨世忠;牟伯中;

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包木太,牟伯中,王修林

光合细菌对芳香族化合物厌氧降解的研究进展    李建军,方德华,陈玉成

固定化厌氧微生物处理含五氯酚废水    李小明,杨朝晖,李海英,陈昭宜

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姜梅,牛世全,展惠英,袁建梅,陈慧

球形红细菌厌氧降解邻二氯苯及其机理研究    王玉芬;张肇铭;胡筱敏;贡俊;

梭菌属的一个新种——产气梭菌    凌代文;

一个硫酸盐还原细菌富集物对丁草胺的厌氧降解    叶央芳,闵航,杜宇峰

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厌氧降解氯代苯    王玉芬;张肇铭;胡筱敏;白红娟;杨官娥;

微生物易利用基质对PCP厌氧降解的影响    沈东升,徐向阳,冯孝善

一株苯酚厌氧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解苯酚的研究    李红梅;刘东;

降解未处理纤维素厌氧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功能    于艳玲;冯玉杰;高霏;于丽新;徐琛;

六氯苯厌氧降解混合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萨如拉;贾晓珊;杨小毛;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以单氯酚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降解2,4-二氯酚的试验研究    计军平;张文;黄爱群;陈玲;

铁离子和维生素B_(12)对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    萨如拉;贾晓珊;

生物膜水解-好氧降解印染废水实验研究    王海涛;李清彪;卢英华;何宁;金璞;

污水生物除磷的糖控制(CHC)工艺    冯生华;刘延华;

Escherichia coli厌氧降解TNT的研究    金若菲;陈琛;周集体;

垃圾填埋场厌氧产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马建立;赵由才;郭斌;牛冬杰;

一株具有铁还原与脱氯活性的产气肠杆菌    李晓敏;周顺桂;李芳柏;

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改变可增强苯的生物降解    Ahmad Sabzali;Mitra Gholami;M.A.Sadati;马丽颖;

蛋白质多了也有害    杨春

肝炎易诱发贫血    李亚兰

都是“吃”惹的祸    魏玲

325mg是极限?    实习记者 罗敏贤

癌症患者不宜增加营养吗    

餐厨垃圾处理厂拟于明年开建    记者 陈镌娟

止喘气雾剂也会致喘    谈多刚

把握有氧运动的尺度    王有国

如何把握有氧运动的尺度    王有国

超量扑热息痛悄然致命    韦广亚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吴伟林

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Mbadinga Serge Maurice

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技术研究    刘爽

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    赵光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中的温度—化学耦合作用研究    杨军

氯酚/硝基苯厌氧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    黄爱群

厌氧发酵产酸微生物种群生态及互营关系研究    王晋

畜禽废水生物除碳脱氮耦合新工艺及机理研究    李治阳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何乔

长链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的菌群组成及变化    李凯平

烃类厌氧降解过程中互营细菌的分布特征和系统发育研究    张文静

高效角质蛋白厌氧降解菌及其对产甲烷发酵影响的研究    孙颖杰

微囊藻毒素的厌氧降解及厌氧降解菌的分离    陈锦

中温条件下UASB反应器的启动及对苯酚厌氧降解的研究    彭朝辉

产甲烷复合菌系的构建与研究    杨丽丽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CJ5厌氧降解MCLR过程的研究    吴小燕

介体强化苯酚厌氧降解研究    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