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品系、施肥和栽培方式对福州平原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7:02
热度:

品系、施肥和栽培方式对福州平原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摘要】:本文选取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平原为研究区域,分别设置了不同水稻品种(常规稻:H-10和超级稻:Q优6号)处理、

【摘要】:本文选取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平原为研究区域,分别设置了不同水稻品种(常规稻:H-10和超级稻:Q优6号)处理、不同水稻栽培方式(手插:SC,机插:JC,直播:ZB,抛秧:PY)处理、硫肥施加(S)处理和不同梯度铁肥施加(Fe-0、Fe-2、Fe-4、Fe-8)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不同处理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通量。早稻实验(仅铁肥添加处理)始于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7月中旬结束;晚稻实验开始于2011年8月初,至同年11月初结束。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处理,以探讨福州平原地区不同水稻处理间的温室气体通量优劣和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与常规稻相比,超级稻在整个生长期的甲烷平均通量减少约4个百分点;超级稻在整个生长期的氧化亚氮通量约提高了近133个百分点。 (2)从所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来看,常规稻为2264.50kgCO2.hm-2,超级稻为1977.04kgcO2.hm-2,超级稻比常规稻降低13个百分点,在某种程度上超级稻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的优势。通过对比超级稻和常规稻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发现,超级稻比常规稻都具有优势。 (3)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稻田甲烷平均通量由小到大分别为PYSCZBJC;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稻田氧化亚氮平均通量由小到大分别为SCJCPYZB。 (4)不同水稻栽培方式下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由小到大分别为PYSCZBJC,进一步分析得出JC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高出SC近24个百分点,ZB高出PY近22个百分点。从千粒重上看,四个不同栽培方式由小到大的排序为JCSCZBPY,从单丛产量上看,四个不同栽培方式由小到大的排序为SCPYJCZB。 (5)在整个生育期,与CK处理相比,S处理在整个生长期的甲烷通量减少约25个百分点;S处理在整个生长期的氧化亚氮通量提高了约49个百分点。 (6)从所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来看,对照(CK)稻田为2264.50kgCO2.hm-2,硫肥添加稻田为1728.47kgCO2.hm-2,硫肥添加稻田比对照稻田低24个百分点;硫肥添加稻田的稻谷结实率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千粒重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单丛产量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 (7)早稻:与Fe-0稻田相比,Fe-2、Fe-4、Fe-8稻田甲烷平均通量分别减少了26.37%、43.41%和48.87%,氧化亚氮平均通量分别减少了20.92%、25.27%和66.36%;晚稻:与Fe-0稻田相比,Fe-2、Fe-4、Fe-8稻田甲烷平均通量分别减少了44.26%、63.93%和66.12%,氧化亚氮平均通量分别减少了6.49%、43.58%和15.95%。 (8)从所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来看,早稻表现为Fe-0Fe-2Fe-4Fe-8的整体趋势,晚稻同样表现为Fe-0Fe-2Fe-4Fe-8的整体趋势。从稻谷产量上看,早稻和晚稻均呈现出Fe-0Fe-2Fe-4Fe-8随着铁肥添加梯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整体趋势。无论从生态效益上看,还是从经济效益上看,稻田合理施加铁肥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改良措施。 【关键词】:水稻品种 栽培方式 硫肥 铁肥 甲烷 氧化亚氮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8
  • 目录8-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景背10-11
  • 1.2 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机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2.1 湿地甲烷排放机理11
  • 1.2.2 湿地氧化亚氮排放机理11-12
  • 1.2.3 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观测研究现状12
  • 1.2.4 国内外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12-14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14-18
  • 1.3.1 研究目标14-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3.3 创新之处15-16
  • 1.3.4 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8-22
  • 2.1 研究区概况18
  • 2.2 试验样地设置18-19
  • 2.3 样地水肥管理19-20
  • 2.4 研究方法20-22
  • 2.4.1 气样采集20
  • 2.4.2 环境因子测定20
  • 2.4.3 气样分析20-21
  • 2.4.4 数据处理方法21-22
  • 第3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22-32
  • 3.1 不同水稻品种稻田甲烷的排放特征22-23
  • 3.2 不同水稻品种稻田氧化亚氮的通量特征23-25
  • 3.3 环境因子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分析25-28
  • 3.4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分析28-29
  • 3.5 不同水稻品种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综合温室效应影响的净效应分析29-32
  • 第4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32-42
  • 4.1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32-34
  • 4.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田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34-36
  • 4.3 环境因子对不同栽培方式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分析36-39
  • 4.4 不栽培方式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综合温室效应影响的净效应分析39-42
  • 第5章 硫肥添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42-50
  • 5.1 硫肥添加稻田甲烷的排放特征42-43
  • 5.2 硫肥添加稻田氧化亚氮的通量特征43-45
  • 5.3 环境因子对硫肥添加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分析45-48
  • 5.4 硫肥添加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综合温室效应影响的净效应分析48
  • 5.5 硫肥添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分析48-50
  • 第6章 不同梯度铁肥添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50-64
  • 6.1 不同梯度铁肥添加稻田甲烷的排放特征50-54
  • 6.2 不同梯度铁肥添加稻田氧化亚氮的通量特征54-57
  • 6.3 不同梯度铁肥添加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综合温室效应影响的净效应分析57-58
  • 6.4 不同梯度铁肥添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及稻谷产量的影响分析58-64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4-68
  • 7.1 结论64-65
  • 7.2 存在的问题65-66
  • 7.3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牟长城;陶祥云;黄忠文;于丽丽;

控制湿地甲烷产生的主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海南岛和厦门红树林湿地CH_4排放的时空变化    叶勇,卢昌义,林鹏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太湖流域单季稻的甲烷排放研究    熊效振,沈壬兴,王明星,郑循华,王跃思,李晶

稻田土壤中的CH_4产生    上官行健,王明星,陈德章,沈壬兴

稻田CH_4的传输    上官行健,王明星,陈德章,沈壬兴

福州南台岛地热前景浅析    陈世亮;

福建省稻田生态多样性与水稻品种多样性    郭坤池

减少稻田CH_4和N_2O排放措施的研究    石生伟

水稻叶片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山东省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    王东;鞠正春;于振文;曲召令;张新;向冉;

淮北土壤有效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章力干,张继榛,竺伟民,葛承文

元素硫及其转化对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影响    李敏;章力干;胡正义;

加硫尿素对小麦效应的研究    胡芹远;

皖南地区水稻土有效硫状况研究    蔡庆生,褚海燕,程东方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曹云英

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土壤硫肥力与作物硫营养研究进展    李录久,戚士胜,孙礼胜,孙义祥,李红松,许圣君

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进展    刁兴才;蔺青;杨荣光;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日光温室土壤中无机阴离子的运移和分布    纪艳青;

交替灌溉施肥对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韩坤;张继涛;上官宇先;师日鹏;马巧荣;徐猛;王林权;

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    傅志强;黄璜;朱华武;

湿地甲烷生成的主要控制因子研究综述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农田土壤N_2O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翟胜;高宝玉;王巨媛;戴全厚;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减排技术对策    邱建军;李虎;王立刚;任天志;

北京设施黄瓜地土壤N_2O通量的日变化研究    张仲新;李玉娥;华珞;万运帆;姜宁宁;

湖南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    秦晓波;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

稻田CH_4和N_2O减排的农艺途径探讨    刘正辉;乔江方;李刚华;王强盛;王绍华;丁艳锋;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    丁晓东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控释肥硫膜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机理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隋常玲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典型河口区氮循环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    林啸

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白炜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控释肥硫膜对土壤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体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庆富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生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宗晓庆

冬闲田禾本科牧草饲草产量及对稻田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史文娟

冬闲田豆科牧草饲草产量及对稻田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连亚楠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黄河口湿地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变化及转化过程研究    闫琴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    陈重安

锐劲特和三唑磷混用防治单季稻主要害虫的效果与技术    祝春强,刘明熙,韦永保,杜桂丽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湿地甲烷释放研究进展    孟范平

三江平原大豆田氮循环模拟研究    王毅勇,杨青,王瑞山

长春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研究    闫敏华,华润葵,王德宣,马学慧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_4排放对比研究    王德宣,吕宪国,丁维新,蔡祖聪,王毅勇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甲烷(CH_4)排放及其季节变化    杨红霞;王东启;陈振楼;陈华;王军;许世远;杨龙元;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齐玉春,董云社

Methane Production, Emission and Possible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Rice Agriculture    王明星,上官行健,沈壬兴,Wassmann Reiner,Seiler Wolfgang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邹建文

云南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    周汇,徐云,施晓群,林莉

吉林省水稻栽培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梁志业,徐虹

国外水稻旱作的最新方法    张平远

漫话水稻    沈家驹

普及大中棚育苗 连年夺取水稻高产    王克文

湖区水稻栽培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戴清明,谢年保,李建民,邓龙飞

水稻对旱作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研究    陶汉之,黄文江,张玉屏,胡焱,黄义德,方一平,蔡永萍

越南杂交水稻品种及其生产    顾根宝,郭军,郑尚杰,顾闽峰,祖艳侠,吴永成

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本刊编辑部

国外水稻旱作新法    

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芳;白鸣祺;高永刚;

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及分析    韩斌;

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

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抗性比较    吴慧平;陈良宏;鲍周明;杨传广;

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

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

贵州省水稻大面积超高栽培的实践与经验    熊玉唐;

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将有重大改变    记者 夏明 通讯员 衣淑娟

水稻精确栽培理论研讨会召开    严颢

秀洲水稻高产行动顶呱呱    通讯员 赵丹区报道组 吴怡之

2009年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启动    通讯员 吕修涛 记者 梅隆

国外水稻旱作新法    张平远

新疆滴灌水稻栽培成功    

我区滴灌水稻栽培成功    记者 阎静

天业滴灌栽培突破水稻种植模式    刘万青 章萍 记者 朱彤

玛纳斯县滴灌水稻种植成功    通讯员泥前进

贵州水稻跃上世界领先高地    本报记者 张益

水稻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物理化参数模拟与估测模型研究    唐延林

水稻氮素行为及施氮优化模拟研究    陈杰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增硝营养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段英华

水稻钙积累分布规律与调控研究    王学武

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    杨世民

水稻镉积累和耐性机理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    曾翔

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    王秋菊

水稻生长对根际氧营养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赵锋

水稻超高产栽培及调控措施研究    潘圣刚

水稻铬毒害和耐性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    曾凡荣

信阳水稻高产节肥栽培模式研究    关照霞

基于光谱技术的水稻养分快速诊断方法及其食品开发    袁石林

水稻感营养性的初步研究    廖学群

水稻高产抗倒伏调节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顾大路

虚拟水稻—基于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并行的模拟研究    何俊

氮磷钾配施与控制灌溉在黑土区水稻上的效应    刘炜

中国水稻产业布局变迁的经济和生态分析    王紫露

吉林省不同年代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    石晶皎

高温对水稻光合特征、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马宝

福建省主栽(区试)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    易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