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铁氧化物强化纤维素类生物质产甲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6:38
热度:

铁氧化物强化纤维素类生物质产甲烷研究【摘要】:厌氧消化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课题首先以玉米秸秆为例,研究了初始FeCl3加入量分别为0.1%、0.2%、0.5%、

【摘要】:厌氧消化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课题首先以玉米秸秆为例,研究了初始FeCl3加入量分别为0.1%、0.2%、0.5%、1.5%、3%、6%(基于秸秆的挥发性组分)时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产甲烷过程以及沼液沼渣特征。结果表明初始FeCl3加入量为3%,秸秆的厌氧产甲烷效率相对于对照(加入量0%)提高了14%。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FeCl3存在时,沼渣中纤维素的结晶度显著降低。沼渣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FeCl3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分解效率,从而提高了秸秆产甲烷效率。该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甲烷化利用提供参考。 另外通过投加电子受体来提高有机类污染物厌氧消化效率,已成为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该课题通过投加Fe含量分别为0、0.5%、1.0%、2%(基于菹草中挥发性组分)的铁化合物(如针铁矿)对菹草厌氧发酵产沼气产甲烷的影响进行研究,另外投加Fe含量1.0%FeCl2设定为对照组。试验测定了累计产沼气产甲烷量产CO2量、有机碳、有机酸、化学需氧量和纤维素酶等过程参数。结果表明针铁矿不仅可以促进菹草厌氧发酵水解效率,而且能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此外CO2量反映出针铁矿有提高微生物的生长活性。另外对沼渣进行XRD和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针铁矿对菹草的结构有很明显破坏作用,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提高厌氧体系产沼气产甲烷量。 【关键词】:厌氧发酵 玉米秸秆 菹草 铁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16.4;X71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7
  • 1.2 生物质能源概况17-19
  • 1.2.1 生物质能源种类17-19
  • 1.2.2 生物质能源潜能与分布19
  • 1.3 电子受体的种类及相应的物化特性19-20
  • 1.3.1 该课题电子受体分类19
  • 1.3.2 电子受体的优化选取及成本降低19-20
  • 1.4 厌氧发酵类型及发酵设备的设计与优化20
  • 1.4.1 厌氧发酵的类型20
  • 1.4.2 常用厌氧发酵设备20
  • 1.4.3 厌氧发酵设备的优化技术方案20
  • 1.5 外源性电子受体提高有机废弃物能源化效率展望20-21
  • 1.5.1 经济效益20-21
  • 1.5.2 环境效益21
  • 1.5.3 社会效益21
  •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1-23
  • 1.6.1 研究目的21-22
  • 1.6.2 研究内容22
  • 1.6.3 外源性电子受体参与发酵机理研究22-23
  • 第二章 FeCl_3促进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研究23-31
  • 2.1 研究背景23
  • 2.2 材料与方法23-25
  • 2.2.1 试验材料23-24
  • 2.2.2 试验设计及装置24
  • 2.2.3 样品处理及分析24-25
  • 2.2.4 Gompertz 方程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0
  • 2.3.1 厌氧反应体系总产气量与甲烷产量的变化25-27
  • 2.3.2 厌氧发酵结束后沼液的特征分析27-28
  • 2.3.3 厌氧残渣中木质纤维素含量28-29
  • 2.3.4 沼渣的 XRD 分析29-30
  • 2.3.5 铁的赋存形式30
  • 2.4 小结30-31
  • 第三章 铁氧化物对菹草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研究31-43
  • 3.1 研究背景31-32
  • 3.2 材料与方法32-34
  • 3.2.1 试验材料32
  • 3.2.2 试验设计及装置32-33
  • 3.2.3 样品处理及分析33
  • 3.2.4 Gompertz 方程33-34
  • 3.3 结果与讨论34-42
  • 3.3.1 厌氧反应体系总产气量与甲烷产量的变化34-36
  • 3.3.2 厌氧发酵体系中气体组分变化36-37
  • 3.3.3 反应体系气相(CO_2)和液相中无机碳的变化37-38
  • 3.3.4 反应体系液相中 IC、TOC 的变化38
  • 3.3.5 反应体系中有机酸和纤维素酶活的变化38-39
  • 3.3.6 反应体系中铁的变化39-40
  • 3.3.7 反应体系中 COD 和 TN 的变化40-41
  • 3.3.8 沼渣中组分特征41
  • 3.3.9 沼渣中组分 XRD 特征41-42
  • 3.4 结论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铁氧化物对乙酸钠产甲烷过程的作用研究43-48
  • 4.1 研究背景43
  • 4.2 材料与方法43-45
  • 4.2.1 试验材料43
  • 4.2.2 试验设计及装置43-45
  • 4.2.3 样品处理及分析45
  • 4.2.4 Gompertz 方程45
  • 4.3 结果与讨论45-47
  • 4.3.1 沼气和甲烷累计产量45-46
  • 4.3.2 发酵结束后厌氧体系液相中有机酸含量46-47
  • 4.4 小结47-4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59-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稻秸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研究    徐双锁;刘爱民;蔡欣;卢存龙;彭鹏;

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    左宜,左剑恶,张薇

碱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郑明霞;李来庆;郑明月;王旭;马海玲;王凯军;

中国生物质原料资源    石元春;

改性处理对水稻秸秆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陈晓浪;胡书春;周祚万;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液态发酵羽毛工艺的研究    梁田;

一株兼性厌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张丽萍;李亚冰;程辉彩;黄亚丽;张宁;

接种污泥预处理对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影响    郭婉茜;任南琪;王相晶;张露思;曲媛媛;

德国固体废物热解技术现状与原理    田贵全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顾华详

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付飞;李异;张健;

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    张洪波;徐苏宁;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    崔木花;

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    汪少波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黄晓霓;

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    王守敬;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孟祥健;

超声波协同稀碱液处理稻草秸秆酶解糖化的研究    胡华佳;姚日生;邓胜松;李曼曼;李凤和;

基于GM(1,1)灰色系统的公路货运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笪秉宏;亓四华;

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经济流程    鲍健强;陈明;

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立市战略的结合——以衢州为例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明;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胡建一;

沿巢湖地区沼气能源规模化生产利用模式的探讨及生态效益分析    张庆国;杨书运;吴朝;李鉴清;朱雅莉;

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常慧娟;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    李毅;

印染废水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超;宋鹏;郭家秀;楚英豪;尹华强;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    王娜;邱琦;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    胡雪梅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    董国强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    李玉凤

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刘林

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    罗力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    王耀鹏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闫俊

柑橘果实化渣性研究    雷莹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利用亮斑扁角水虻转化畜禽粪便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应用    平磊

腌制萝卜工艺及黄变与脆度的关系研究    姚利玄

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    闫恒超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旭

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    刘鹏

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孟宪宇

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谭啸

我国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王宾;赵阳;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翟志军;马欢;李军;蔡冬清;王相勤;吴跃进;姚建铭;余增亮;

农村沼气主要成分简易快速测定方法    赵洪;邓功成;高礼安;李静;马媛;李永波;俸才军;张林;杨世凯;黎娇凌;

C/N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    高礼安;邓功成;赵洪;李静;马媛;李永波;黎娇凌;俸才军;张林;杨世凯;

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鲍顺淑;齐飞;魏晓明;丁小明;何芬;李中华;

常见沉水植物对草海水体总磷去除速率的研究    乔建荣,任久长,陈艳卿,宋福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_4~+-N的拮抗作用    李亚新,董春娟,徐明德

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政府政策    姜广东;

浅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重大装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耿思增;邱灶杨;王威;

产氢—产乙醇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邢德峰

超声波作用下纤维素纤维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唐爱民

一株高活力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万先凯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降解纤维素的研究    董义伟

有机废物沼气发酵的综述    杨秀山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特性的研究    杨茂;程水源;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对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条件控制的研究    罗丹;

甲烷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作用(简报)    颜昌轩;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株耐酸碱嗜热产甲烷菌的分离与系统发育分析    胡亚东;袁月祥;闫志英;廖银章;刘晓风;贺蓉娜;张洪森;官家发;朱联碧;

沼气两步发酵工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张录;徐洁泉;吴衍庸;

FACE环境下不同秸秆与氮肥管理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    韩琳;史奕;李建东;岳进;谢宝华;朱建国;王鸽;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分异    崔中利;王英;滕齐辉;张斌;曹慧;

瘤胃甲烷调控方法评述    刘开朗;王加启;卜登攀;李旦;赵圣国;于萍;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RFLP分析    何健;汪婷;梅琴;李顺鹏;

PCR-DGGE技术在水牛瘤胃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探索中的应用    刘园园;王士长;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微生物生理群变化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汪婷;何健;赵子如;李顺鹏;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高原湿地甲烷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田建卿;田建卿;王艳芬;东秀珠;吴宁;陈槐;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

沼气池快速启动方法探讨    王存良;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以开发出有机废料处理技术    记者 郑晓春

生物工程能治造纸黑液    记者 邵丽华

畜禽粪便处理方法    杨泽霖 方炎

沼气发酵的起动    省农村能源办

人工制取沼气的条件    大荔县农技中心 韩薇 薛亚萍

我纸浆黑液处理获重大突破    记者 崔志坚

利用生物治理造纸黑液技术取得突破    程岩

为草浆造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 吴梅兰

小小沼气“点”亮群众新生活    科宣

瘤胃产甲烷菌定量检测与微生物菌群调控研究    郭嫣秋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绞股蓝皂甙对山羊瘤胃菌群及微生物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王新峰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    周蕾

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Mbadinga Serge Maurice

甲烷胞菌对低氢和互营生长在转录水平的响应    刘鹏飞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猪后肠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乙酸生成关系的研究    杨翠凤

低温沼气菌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牛爱华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造纸白泥强化生物质废物产甲烷研究    王钦庆

提高产甲烷菌活性的应用研究    吕映辉

引种江南桤木对崇西湿地芦苇群落土壤中产甲烷菌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的影响    刘佳苗

铁氧化物强化纤维素类生物质产甲烷研究    时昌波

不同铁源强化蓝藻产甲烷过程的研究    薛竣

mcr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分析沼气池产甲烷菌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    徐彦胜

低温产甲烷菌群分析    王宇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