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的数学模拟与控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6:11
热度:

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的数学模拟与控制【摘要】:同步反硝化甲烷化能充分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碳源,在实现生物脱氮的同时回收能源。本文利用间歇及连续流实验研究了单一厌氧反应器中反硝化耦合甲烷

【摘要】:同步反硝化甲烷化能充分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碳源,在实现生物脱氮的同时回收能源。本文利用间歇及连续流实验研究了单一厌氧反应器中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对间歇实验中乙酸钠为电子供体条件下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明晰了反硝化与甲烷化竞争与耦合机理,通过间歇实验选取合适的电子供体。在间歇实验基础上利用连续流实验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构建SDM体系,探究合适的COD/N、负荷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化学计量学与生物力能学确定生化反应的理论反应式,结合multiplicative Monod及non-competitive Monod方程,建立了反硝化耦合甲烷化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分析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2)利用蔗糖、乙酸钠和甲醇为电子供体,探究不同COD/N条件下厌氧颗粒污泥的SDM过程。分析证实乙酸钠和蔗糖为电子供体,COD/N为10时,可达到较好的COD及N去除效果。(3) UASB反应器运行条件设置为:温度(35±1)℃、水力停留时间38.4h,选取乙酸钠和蔗糖为电子供体,构建单一反应器中SDM体系。结果表明,蔗糖为电子供体时,COD/N4;乙酸钠为电子供体时,COD/N10可实现甲烷化和反硝化的耦合。(4)采用逐步提高反应器有机负荷(OLR)和氮负荷(NLR),研究了负荷对单一反应器中SDM体系的影响,蔗糖和乙酸钠为电子供体时,反应器所承受的最大OLR分别为6.25和3.125kg/(m3·d),相应的NLR分别为0.625和0.3125 kgN/(m·d)。(5)研究了HRT对单一反应器中SDM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和乙酸钠为电子供体时,实现反硝化耦合甲烷化的最小HRT分别为6.4h和9.6h。 【关键词】:厌氧 UASB反应器 反硝化 甲烷化 模型 数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引言9-24
  • 1.1 单一反应器中同步反硝化甲烷化10-13
  • 1.2 不同电子供体对NOx还原途径的影响13
  • 1.3 NO_x对甲烷化的抑制作用13-16
  • 1.4 耦合反硝化过程的厌氧消化模型16-22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22-24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 1.5.2 研究内容22-23
  • 1.5.3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乙酸钠为电子供体下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的数学模拟24-34
  • 2.1 材料与方法24-28
  • 2.1.1 间歇试验24-25
  • 2.1.2 SDM模型的建立25-27
  • 2.1.3 模拟计算27-28
  • 2.1.4 分析方法28
  • 2.2 结果和讨论28-33
  • 2.2.1 底物降解及甲烷累积产量模拟29-30
  • 2.2.2 NO_3-N、NO_2-N及N_2累积产量的模拟30-31
  • 2.2.3 生物量的模拟31-32
  • 2.2.4 参数灵敏度分析32-33
  • 2.3 小结33-34
  • 第三章 不同电子供体对SDM影响研究34-42
  • 3.1 材料与方法34-35
  • 3.1.1 实验方法34-35
  • 3.1.2 分析方法35
  • 3.2 结果与讨论35-40
  • 3.2.1 硝氮、亚硝氮的转化35-37
  • 3.2.2 氮气及甲烷累积产气量37-39
  • 3.2.3 蔗糖体系中VFAs变化39-40
  • 3.3 小结40-42
  • 第四章 不同电子供体下COD/N对单一应器中SDM影响42-51
  • 4.1 材料与方法42-44
  • 4.1.1 接种污泥和合成废水42-43
  • 4.1.2 实验装置43
  • 4.1.3 操作条件43-44
  • 4.2 结果与讨论44-50
  • 4.2.1 R1和R2反应器氮的去除44-46
  • 4.2.2 R1和R2反应器气体的产生46-47
  • 4.2.3 R1和R2反应器COD的降解47-48
  • 4.2.4 R1反应器VFAs变化48-49
  • 4.2.5 颗粒污泥表观结构49-50
  • 4.3 小结50-51
  • 第五章 OLR及NLR对SDM影响51-61
  • 5.1 材料与方法51-52
  • 5.1.1 接种污泥和合成废水51-52
  • 5.1.2 R1和R2反应器操作条件52
  • 5.2 结果和讨论52-59
  • 5.2.1 R1和R2反应器氮的去除52-54
  • 5.2.2 R1和R2反应器气体的产生54-56
  • 5.2.3 R1和R2反应器COD的降解56
  • 5.2.4 R1反应器VFAs及pH的变化56-57
  • 5.2.5 颗粒污泥表观结构57-59
  • 5.3 小结59-61
  • 第六章 HRT对单一反应器中SDM影响61-69
  • 6.1 材料与方法61
  • 6.1.1 接种污泥和合成废水61
  • 6.1.2 R1和R2反应器操作条件61
  • 6.2 结果和讨论61-68
  • 6.2.1 R1和R2反应器氮的去除61-64
  • 6.2.2 R1和R2反应器气体的产生64-65
  • 6.2.3 R1和R2反应器COD的去除65-66
  • 6.2.4 R1反应器VFAs及pH的变化66-67
  • 6.2.5 R2反应器中颗粒污泥SEM照片67-68
  • 6.3 小结68-69
  • 第七章 总结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7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的应用及进展    韩晓宇;彭永臻;张树军;王淑莹;刘春慧;

产甲烷反硝化工艺处理畜禽粪液可行性试验研究    彭绪亚;李治阳;洪俊华;何清明;刘玉浩;

硝酸盐对厌氧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的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性能影响研究    钟晨宇;叶杰旭;李若愚;陈胜;孙德智;

COD/NO_3~--N对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的影响    王蕊;谢丽;陈金荣;周琪;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研究进展    迟文涛;赵雪娜;江瀚;王凯军;

厌氧悬浮颗粒污泥床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研究    迟文涛;江瀚;王凯军;

UASB厌氧反硝化耦合产甲烷的研究    谢实涛;张传雷;孙南南;祝社民;沈树宝;陈英文;

微好氧环境中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的影响研究    韦宗敏

低浓度的NO_3~--N对厌氧系统的影响研究    陈前;杨春和;金洁蓉;

EGSB耦合厌氧氨氧化、甲烷化与反硝化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特性研究    朱勇;

高浓度亚硝酸盐下产甲烷颗粒污泥反硝化动力学    刘茹;宋英豪;王焕升;贾立敏;林秀军;

活性炭颗粒载体厌氧同步去除COD和含氮污染物    冉春秋;王晓雯;邹学军;崔玉波;周集体;

河流氧化亚氮产生和排放研究综述    谭永洁;王东启;周立旻;陈振楼;

不同C/N对活性炭颗粒填料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的影响    冉春秋;葛辉;赵不凋;

垃圾渗滤液在厌氧复合床反应器中反硝化/产甲烷的研究    刘晓琎;蒋秋静;曹霞;

垃圾渗滤液在厌氧复合床反应器中反硝化-产甲烷的小试研究    蒋秋静;刘晓琎;

产甲烷反硝化工艺处理畜禽粪液可行性试验研究    彭绪亚;李治阳;洪俊华;何清明;刘玉浩;

硝酸盐对厌氧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的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性能影响研究    钟晨宇;叶杰旭;李若愚;陈胜;孙德智;

UASB-MBR工艺短程硝化—同时甲烷化反硝化研究    安莹玉

镍及其螯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胡庆昊

畜禽废水生物除碳脱氮耦合新工艺及机理研究    李治阳

同步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反硝化的工艺特性研究    张文燕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缺氧/厌氧复合床运行特性研究    吴静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法生产氢气和甲烷过程的参数优化    桂晓伟

基于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应用研究    曹建平

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床处理焦化废水的启动研究    高雯雯

处理不同C/N废水厌氧工艺的选择及机理研究    陈晨

CSTR同时产甲烷反硝化-SBR短程硝化耦合工艺处理畜禽粪水试验研究    洪俊华

生物膜—污泥复合厌氧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与机理研究    钟晨宇

UASB-SBR组合工艺处理疫病动物废水的实验研究    王书杰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李慧颖;黄少斌;范利荣;

生物矿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黄磊;杨永强;李金洪;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的应用及进展    韩晓宇;彭永臻;张树军;王淑莹;刘春慧;

产甲烷改良UASB启动试验及最优水力条件研究    黄健平;邵玉敏;宋宏杰;肖岭;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化处理试验研究    张树军;彭永臻;郑淑文;曾薇;周利;

HRT对发酵产氢厌氧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李建政;张妮;李楠;王兴祖;

单一缺氧/厌氧UASB同步反硝化产甲烷与A/O组合工艺处理实际晚期渗滤液    孙洪伟;王淑莹;时晓宁;张树军;杨庆;彭永臻;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研究进展    谢丽;陈金荣;周琪;

不同碳源及其碳氮比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王丽丽,赵林,谭欣,闫博

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源、汇和环境效应    王少彬

淹水土壤中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研究    殷士学

UASB-MBR工艺短程硝化—同时甲烷化反硝化研究    安莹玉

甲烷化历史与甲烷化机理研究    赵利军;蔺华林;

基于甲烷化机理的催化剂设计与甲烷化研究新领域    赵利军;蔺华林;

大型氨厂设计中中、低变甲烷化热利用流程的变化    陈功泽;

立米级煤气耐硫甲烷化试验研究    郭可夫,裘培铭,赵秀芳,郁正容

甲烷化工序运行小结    李彦兴;

蒸汽喷射循环煤气甲烷化工艺研究    夏素兰,王江平,朱家骅,周勇,夏代宽

二氧化碳甲烷化机理的研究(英文)    李松军,罗来涛,郭建军

余热蒸汽循环载热的煤气甲烷化工艺    沈倩;陈建利;夏素兰;朱家骅;

煤气增值耐高温甲烷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江展昌;

煤气甲烷化工艺的计算机设计    江展昌;

合成气甲烷化反应模拟    詹雪新;陈倩倩;朱学栋;

煤制天然气催化剂研究进展    裴婷;王宁波;高俊文;

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和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何忠;崔晓曦;范辉;常瑜;李忠;

沉淀法制备Cu-Co基甲烷化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刘滔;顾恺成;李进科;王兴军;于广锁;王辅臣;

膨润土改性及Ni/改性土的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    张荣斌;徐校燕;

不同结构γ-Al_2O_3对镍基催化剂低温甲烷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白云星;张俊峰;韩怡卓;谭猗生;

NiFe_2O_4铁氧体气凝胶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    魏磊;杨巧珍;

紫外光照对Ru/TiO_2催化CO甲烷化的促进作用    林霞晖;司瑞茹;何周骏;耿强;陈旬;戴文新;

合成氨装置甲烷化触媒失活的原因分析    余辉;宋洪涛;

浸渍顺序对Ni-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浆态床甲烷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崔晓曦;何忠;孟凡会;常瑜;李忠;

低温甲烷化煤制天然气显优势    楼韧

首套国产甲烷化装置初具规模    高玉玺 景伟 李飞 记者 常延春 蒋泽函

法采用甲烷化处理城市垃圾    杨骏

等高压甲醇甲烷化专利技术获突破    特约记者 董万森

三星期让垃圾变害为宝    记者 杨骏

我独创一段等温甲烷化制LNG技术    记者 姜小毛

正元化肥一盏电灯倡节约 两亿投资搞技改    记者 商棠通讯员 马利强

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技术出新    记者 李宏乾

新技术让垃圾无污染增值    特约记者 邹晓文

二氧化碳能带来无限商机    本报记者 吕海波

钼基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海洋

助催化剂对Mo/HZSM-5上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研究    王冬杰

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赵安民

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甲烷化新型催化剂研究    熊军

甲烷在Mo基分子筛催化剂上的无氧芳构化反应:分子筛的酸性和孔结构作用的研究    苏玲玲

流化床中甲烷临氧自然重整的镍基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附: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初探)    高静

镍基和铁基催化剂上甲烷催化裂解反应的研究    李斗星

CO_2催化转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潘云翔

非平衡等离子体转化甲烷的研究    赵宇含

一氧化碳甲烷化反应的研究    张俊涛

镍基催化剂上一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性能研究    朱秋军

微波等离子体条件下催化甲烷偶联制C_2烃    徐春蕾

甲烷溴氧化制高碳烃新工艺研究    黄莉

合成气制天然气反应器模拟和优化    王兆东

煤合成气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研究    申文龙

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的数学模拟与控制    张伟政

甲烷低温催化活化的研究    戴成勇

杂多酸/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甲烷偶联化反应    刘大锐

基于J-103H催化剂的合成气甲烷化研究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