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合成催化葡萄糖氧化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6:00
热度: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合成催化葡萄糖氧化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初湿含浸法利用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 Mb)绿色合成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初湿含浸法利用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 Mb)绿色合成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葡萄糖氧化的研究。 Mb是由甲烷氧化菌分泌到细胞外捕获和运输Cu(II)的小分子荧光肽,其同时也具有螯合Au(HI)并将其还原成Au(0)的能力。实验第一部分对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3011发酵液中提取的Mb介导一步还原合成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AuNPs)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Mb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合成AuNPs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对合成的AuNPs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特征吸收峰可以证明AuNPs的形成,其最佳合成条件为:Mb:HAuCl4=10:1(mol/mol),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0min。荧光光谱分析Mb具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发射峰,在加入HAuCl4时发生了荧光猝灭现象。利用透射电镜分析了AuNPs的粒径和形态,其粒径为19.3±5.5nm,主要呈圆球形。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Mb将Au(Ⅲ)还原成Au(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AuNPs表面键合有Mb分子,增强了其稳定性。 在pH1.5时,葡萄糖酸钠能够形成内酯,并能与羟胺-三氯化铁络合形成异羟肟酸-Fe3+络合物。利用这一性质,实验第二部分建立了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催化反应液中葡萄糖酸钠的含量。络合物在500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因此,在500nm处建立了葡萄糖酸钠浓度为1~9mmol/L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y=113.0833x+0.1162,R2=0.9999,具有良好的线性线性关系。通过回收率试验发现,其平均回收率为99.79%。因此可以用于测定Au/γ-Al2O3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反应液中葡萄糖酸钠的含量。 在实验第三部分,利用初湿含浸法由Mb介导原位还原制备了Au/γ-Al2O3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葡萄糖氧化的研究。考察了Au负载量、焙烧温度以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比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Au负载量达到1wt%时,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的AuNPs仍具有较小的粒径(4nm)。同时,通过焙烧处理部分脱除AuNPs表面键合的Mb分子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比活性。通过实验发现,催化剂制备的最佳条件为Au负载量为1wt%,450℃焙烧处理2h,其比活性为1760.56±15.95mmol·min-1·g-1.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发现,催化剂前驱体的Au仍保持氧化状态(+3价),经Mb还原后催化剂表面Au呈零价,并且焙烧处理对Au的还原状态无影响。通过XRD分析,证明了催化剂表面AuNPs的晶体性质。催化剂重复利用8次后,其仍具有良好的比活性,说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本实验首次利用利用初湿含浸法由Mb介导原位还原制备了Au/γ-Al2O3催化剂用于催化葡萄糖氧化的研究。 实验最后一部分讨论了Au/γ-Al2O3催化剂以H202作为氧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的动力学过程。实验制备了1wt%Au/γ-Al2O3催化剂,AuNPs粒径为3.48±0.881nm,在排除传质阻力的影响后,确定了葡萄糖、H202、催化剂、葡萄糖酸钠的反应级数(0.4696、0.3729、0.4088、-0.9794),建立了幂指数速率模型。通过阿伦尼乌斯曲线确定了该催化剂的活化能为6.114kJ/mol。此外,通过已有数据建立了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最终发现预测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拟合性。 本文通过初湿含浸法利用Mb介导原位还原制备了Au/γ-Al2O3催化剂,并成功用于液相催化葡萄糖氧化研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活性和稳定性。同时,本文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素 生物还原 葡萄糖氧化 纳米金颗粒 Au/γ-Al_2O_3催化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43.36;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3
  • 1.1 甲烷氧化菌素及其螯合还原金属离子特性12-15
  • 1.2 葡萄糖酸制备方法概述15-16
  • 1.3 催化葡萄糖氧化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概述16-21
  • 1.3.1 催化葡萄糖氧化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6-20
  • 1.3.2 AuNPs粒径大小对催化葡萄糖氧化活性的影响20
  • 1.3.3 载体对负载型金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活性的影响20-21
  •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 1.4.1 课题来源21
  • 1.4.2 目的和意义21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21-23
  • 2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一步合成纳米金23-42
  • 2.1 引言23-24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24-25
  • 2.2.1 实验仪器24
  • 2.2.2 实验材料24-25
  • 2.3 实验方法25-28
  • 2.3.1 甲基弯菌IMV 3011菌种的培养25
  • 2.3.2 甲基弯菌IMV 3011发酵扩大培养25-26
  • 2.3.3 Mb分离与纯化26
  • 2.3.4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Mb浓度26
  • 2.3.5 Mb介导一步合成AuNPs的研究26-28
  • 2.4 结果与讨论28-40
  • 2.4.1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Mb浓度28-29
  • 2.4.2 Mb浓度对合成AuNPs的影响29-31
  • 2.4.3 温度对Mb合成AuNPs的影响31-32
  • 2.4.4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32-36
  • 2.4.5 Mb还原HAuCl_4过程中Mb荧光光谱分析36-38
  • 2.4.6 Mb还原AuNPs的FTIR分析38-39
  • 2.4.7 Mb还原AuNPs的TEM分析39-40
  • 2.4.8 Mb还原AuNPs的XPS分析40
  • 2.5 本章小结40-42
  • 3 葡萄糖酸钠测定方法的建立42-48
  • 3.1 引言42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42-43
  • 3.2.1 实验仪器42
  • 3.2.2 实验材料42-43
  • 3.3 实验方法43-44
  • 3.3.1 试剂的配制43
  •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43
  • 3.3.3 催化反应液中葡萄糖酸钠的测定43
  • 3.3.4 显色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43-44
  • 3.3.5 葡萄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44
  • 3.3.6 催化反应液中共存物的影响44
  • 3.3.7 回收率试验44
  • 3.4 结果与讨论44-47
  • 3.4.1 标准溶液可见光谱扫描及标准曲线的绘制44-45
  • 3.4.2 显色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45
  • 3.4.3 葡萄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45-46
  • 3.4.4 催化反应液中共存物的影响46-47
  • 3.4.5 回收率试验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4 Mb原位还原合成负载型金催化剂及其表征48-65
  • 4.1 引言48-49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49
  • 4.2.1 实验仪器49
  • 4.2.2 实验材料49
  • 4.3 实验方法49-52
  • 4.3.1 Mb原位还原制备Au-/γ-Al_2O_3催化剂49-50
  • 4.3.2 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比活性的计算50
  • 4.3.3 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底物选择性的测定50-51
  • 4.3.4 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评价51
  • 4.3.5 催化剂长期催化稳定性51
  • 4.3.6 催化剂表征51-52
  • 4.4 结果与讨论52-63
  • 4.4.1 Au/γ-Al_2O_3催化剂TEM分析52-55
  • 4.4.2 Au/γ-Al_2O_3催化剂TG-DTG分析55-56
  • 4.4.3 Au/γ-Al_2O_3催化剂XRD分析56-57
  • 4.4.4 Au/γ-Al_2O_3催化剂XPS分析57-59
  • 4.4.5 Au/γ-Al_2O_3催化剂FTIR分析59-60
  • 4.4.6 Au负载量对制备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60-61
  • 4.4.7 焙烧温度对制备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61-62
  • 4.4.8 焙烧时间对制备A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62-63
  • 4.4.9 催化剂长期催化稳定性63
  • 4.5 本章小结63-65
  • 5 生物还原制备Au/γ-Al_2O_3催化葡萄糖氧化动力学研究65-75
  • 5.1 引言65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65-66
  • 5.2.1 实验仪器65-66
  • 5.2.2 实验材料66
  • 5.3 实验方法66-67
  • 5.3.1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66
  • 5.3.2 幂指数速率模型的建立66
  • 5.3.3 Langmuir-Hinshelwood速率模型的建立66-67
  • 5.4 结果与讨论67-74
  • 5.4.1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67-68
  • 5.4.2 反应级数的确定68-71
  • 5.4.3 活化能的测定71-72
  • 5.4.4 幂指数速率模型的建立72
  • 5.4.5 Langmuir-Hinshelwood速率模型的建立72-74
  • 5.5 本章小结74-75
  • 结论75-77
  • 参考文献77-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85
  • 致谢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活性炭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上葡萄糖氧化工艺    唐月;胡红定;朱明乔;王萌;郝雨;陈新志;

氧化物负载纳米金用于绿色催化选择还原与氧化反应研究    倪吉

D-核糖发酵液活性炭与离子交换树脂联合脱色工艺研究    刘桂敏;李梦青;张松梅;郭颀然;

细菌X07吸附Cr(Ⅵ)的研究    胡勇,全学军,谭怀琴,赵由才

基本培养基中芳香族氨基酸和维生素对D-核糖生产的影响    吴琳;李志敏;叶勤;

补料发酵生产D-核糖工艺的研究    胡滨;刘虎;吴兆亮;王晖;

无机纳米粒子的生物合成    刘闯;王元贵;耿家青;姜忠义;杨冬;

巨大芽孢杆菌D01吸附金(Au~(3+))的谱学表征    林种玉,吴剑鸣,傅博强,薛茹,周剑章,郑泉兴,刘月英,傅锦坤

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吸附金(Au~(3+))特性的表征    刘月英,傅锦坤,胡洪波,汤丁亮,林种玉,倪子绵,于新生

超滤膜过程去除D-核糖发酵液中杂蛋白的工艺研究    贾秋英,吴兆亮,郑辉杰,张朝正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中盐酸赖氨酸的含量    王艳芳;李琴;汪六英;李嘉楠;

Au/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王雪兆;齐连怀;杨清香;尹甲兴;汤凯;郝营;陈志军;

高分子—氧化钛纳米杂化膜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耿家青

豆渣酶解产物作为粉末油脂壁材及其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周德红

绿豆酶法水解特性及全绿豆新型饮品的开发研究    李积华

银纳米材料和金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质还原制备及应用初探    黄加乐

Ag及Ag/ZnO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卢伟伟

羧基功能化超顺磁性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免疫层析中的应用研究    袁航

基于生物调控的Au纳米颗粒合成及其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    张晓蓉

MIL-101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绿色催化研究    刘宏利

煤炭、生物质选择性催化氧化制备化学品的研究    汪文化

基于形貌可控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研究    何亚萍

金催化剂催化氧化葡萄糖研究    陈宗杰;王敬锋;陈先明;

D-核糖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    高淑红,邱蔚然,丁庆豹,蔡华,孙强

过氧化氢含量准确测定方法的研究    王瑞斌;

Schiff碱铜配合物模拟过氧化物酶的研究    李慎新,李建章,谢家庆,陈勇,孟祥光,胡常伟,曾宪诚

高分散的炭载Au纳米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活性    李品将;董守安;唐春;杨生春;顾永万;李楷中;

金属铜配合物催化氧化1-(3,4-二甲氧基苯)乙醇的动力学研究    曾伟鹏;李小红;杜娟;李建梅;张平;胡常伟;孟祥光;

活性炭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上葡萄糖氧化工艺    唐月;胡红定;朱明乔;王萌;郝雨;陈新志;

甲烷氧化细菌催化二氧化碳生物合成甲醇的研究    崔俊儒,辛嘉英,牛建中,夏春谷,李树本

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行为实验室模拟研究    何品晶;瞿贤;杨琦;邵立明;高志文;

垃圾填埋场覆土层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    郭敏;何品晶;吕凡;邵立明;

生活垃圾填埋操作方式对覆土中Ⅰ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研究    余婷;何品晶;吕凡;邵立明;

填埋场甲烷氧化覆盖层研究进展    郑南;杨殿海;王莉;

不同生物覆盖层厚度对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杨文静;董世魁;张相锋;朱磊;陆文静;王洪涛;

甲烷氧化菌及甲烷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吴军华;

铜对甲烷氧化菌素生产的影响及甲烷氧化菌素的纯化    闫超泽;张帅;辛欣;藏丹;

甲烷氧化菌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魏素珍;

改性的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    张志新;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酶代谢甲烷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亮;赵春贵;

卤氧化镧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纳米与常规尺度比较研究    侯玉慧;常刚;翁维正;夏文生;万惠霖;

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    郑中华;

甲烷氧化菌群共代谢降解TCE研究    邢志林;高艳辉;赵天涛;

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

基于喷墨打印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筛选    王申亮;范杰;

甲烷氧化偶联金属基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孙思;季生福;王开;丁大为;李成岳;

双层床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工艺研究    潘登;季生福;王开;唐晶晶;

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

我国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技术达世界水平    王羉声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    杜华斌

氮素和氧气对水稻土中甲烷氧化的调控机理    胡盎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利用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    董静

计算机辅助催化剂配方优选及在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设计中应用    黄凯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琦琼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隔离降雨对米櫧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黄永梅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    姜加良

有机覆盖层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效果的研究及其填埋场适宜草种的筛选    杨文静

垃圾生物覆盖土对填埋场甲烷减排的机理研究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