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潘多拉菌强化生物滤塔去除二氯甲烷废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5:26
热度:

利用潘多拉菌强化生物滤塔去除二氯甲烷废气研究【摘要】:二氯甲烷(DCM)是一种疏水性且较难生物降解的VOCs,具有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存在于大气环境之中。

【摘要】:二氯甲烷(DCM)是一种疏水性且较难生物降解的VOCs,具有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存在于大气环境之中。当前,二氯甲烷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中毒性较大的卤代烃类物质,工业废气中二氯甲烷排放浓度必须低于150mg/Nm3,因此探索有效的处理技术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意义。 本论文选育了一株二氯甲烷的高效降解菌,经鉴定为Pandoraea pnomenusa,为新发现的具有降解二氯甲烷的新菌株,命名为LX-1。实验研究了菌株LX-1的基本降解特性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环境因素对菌株LX-1降解DCM的影响,并对脱氯效果和矿化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推测了菌株降解DCM的代谢途径。 菌株LX-1降解DCM适宜的条件为:培养温度35℃,培养基pH和盐度分别为7.0和0%-1%;菌株能降解初始浓度0-1500mg·L-1的DCM,平均矿化率和脱氯率分别为74.15%和96.77%;菌株LX-1在不同初始DCM浓度中生长和降解均符合Haldane's抑制生长动力学模型,当DCM浓度为500mg·L-1时,菌株比生长速率达最大(μmax=0.133h-1);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菌株在代谢二氯甲烷的过程中产生了水溶性小分子酸类(如甲酸)等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物,它们最终将被矿化为C02.H20和细胞生物量。 基于上述菌株LX-1降解性能和代谢特征的研究,将菌株LX-1应用于生物滤塔强化DCM废气的生物净化。分别采用以聚氨酯小球为填料的生物滴滤塔(BTF)和营养型缓释填料的生物过滤塔(BF)净化DCM废气,采用“菌株LX-1+活性污泥”的接种生物滤塔和气液相联合方法,滴滤塔和过滤塔分别在25d和22d内完成挂膜,在DCM进口浓度100~1500mg·m-3、EBRT34~85s条件下,两者对DCM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滴滤塔和过滤塔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22.6g·m-3·h-1和29.05g·m-3·h-1。滤塔生物降解DCM受营养液pH和盐度的影响较大。滤塔内CO2生成量随DCM的去除负荷呈一次线性关系,滴滤塔和过滤塔的矿化率分别达到了70.4%和66.8%,表明滤塔内减少的DCM大部分被微生物利用而降解。滤塔内生物膜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关键词】:二氯甲烷 生物降解 Pandoraea pnomenusa 动力学 生物滴滤 生物过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2;X7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3-14
  • 1.2.1 研究内容13-14
  • 1.2.2 创新点14
  • 1.3 二氯甲烷废气污染特征14-17
  • 1.3.1 二氯甲烷的性质14-16
  • 1.3.2 二氯甲烷污染现状16-17
  • 1.4 VOCs治理技术17-24
  • 1.4.1 物理方法17-19
  • 1.4.2 化学法19-20
  • 1.4.3 生物法20-24
  • 1.5 二氯甲烷废气生物净化24-28
  • 1.5.1 二氯甲烷的降解菌研究24-25
  • 1.5.2 二氯甲烷废气生物净化现状25-26
  • 1.5.3 二氯甲烷生物净化的应用前景和展望26-28
  •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28-40
  • 2.1 试验材料28-33
  • 2.1.1 药品及试剂28-29
  • 2.1.2 仪器29-30
  • 2.1.3 菌株来源30
  • 2.1.4 培养基30-31
  • 2.1.5 试验装置31-33
  • 2.2 分析方法33-35
  • 2.2.1 分析检测方法33-34
  • 2.2.2 工艺参数测定34-35
  • 2.3 菌种选育方法35-36
  • 2.3.1 菌种的富集、分离及纯化35
  • 2.3.2 微生物浓度测定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35-36
  • 2.4 菌株降解性能分析36-38
  • 2.4.1 菌株生长36
  • 2.4.2 环境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36-37
  • 2.4.3 二氯甲烷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37
  • 2.4.4 菌株降解二氯甲烷动力学及产率研究37
  • 2.4.5 降解过程碳平衡分析及菌株脱氯效果测试37-38
  • 2.4.6 可能代谢中间产物的分析38
  • 2.5 反应器中生物膜形态观察38-40
  • 第三章 二氯甲烷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降解特性研究40-54
  • 3.1 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和鉴定40-42
  • 3.2 菌株LX-1对DCM的降解特性42-53
  • 3.2.1 菌株LX-1生长和降解二氯甲烷的最佳条件42-45
  • 3.2.2 菌株LX-1对二氯甲烷的耐受浓度考察45-46
  • 3.2.3 菌株LX-1降解过程碳平衡及脱氯过程分析46-49
  • 3.2.4 菌株LX-1降解二氯甲烷的比生长动力学49-52
  • 3.2.5 菌株LX-1代谢途径初探52-53
  • 3.3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高效菌株LX-1强化生物滤塔启动研究54-64
  • 4.1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54-60
  • 4.1.1 启动阶段去除率54-57
  • 4.1.2 滤塔填料生物膜菌落数考察57-58
  • 4.1.3 压降考察58
  • 4.1.4 滤塔挂膜期pH、Cl~-变化规律考察58-60
  • 4.2 滤塔内微生物相考察60-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生物滤塔稳定运行期工艺的考察和比较64-74
  • 5.1 去除性能的对比64-68
  • 5.1.1 停留时间对二氯甲烷去除率的影响64-66
  • 5.1.2 二氯甲烷去除负荷、去除率随进口浓度的变化66-68
  • 5.2 CO_2生成量和矿化率考察比较68-70
  • 5.2.1 CO_2生成量的比较68-69
  • 5.2.2 CO_2生成负荷与DCM去除负荷的线性关系69-70
  • 5.3 抗负荷冲击能力考察70-72
  • 5.4 本章小结72-74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74-77
  • 6.1 主要结论74-76
  • 6.2 建议76-77
  • 参考文献77-87
  • 致谢87-8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8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法处理VOCs废气的研究进展    朱英俊;谢国建;柳展飞;王蕴赟;施丽莉;沙昊雷;

代谢产物积累对二氯甲烷生物降解的影响    於建明;沙昊雷;王家德;陈建孟;

生物转鼓过滤器反硝化去除NO的模型研究和实验验证    陈浚;蒋轶锋;沙昊雷;陈建孟;

高效生物滴滤系统净化甲苯废气快速启动研究    王丽萍,吴光前,何士龙,华素兰

生物膜填料塔启动及烟气脱硫研究    王英刚;高丹;林静文;祝雷;

二氯甲烷回收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京霞;张志艳;徐智策;

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    饶佳家,陈柄灿,孙兴福,肖灵玲

生物滴滤池净化二氯甲烷废气的实验研究    陈建孟,王家德,庄利,别继艳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含H_2S气体的试验研究    邵立明,何品晶,傅钟,李国建

陶瓷球填料生物膜滴滤塔挂膜启动工艺及对甲苯废气的净化性能实验研究    田鑫,廖强,朱恂,饶佳家

山东省大白菜黑腐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解永梅;张成玲;赵永强;张薇;张广民;

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

新疆地区棉花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朱彭玲;陈强;丁延芹;姚良同;杜志兵;王晶;杜秉海;

盐碱土壤中耐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张广志;周红姿;杨合同;赵晓燕;

苹果园土壤中一株根皮苷降解菌的筛选    张一;王凤忠;张铭铄;李妍;韩明渠;周波;毛志泉;

2,4,6-三溴苯酚降解菌的筛选    凌晨;刘波;

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中反硝化菌相分析    鲍立宁,洪桂云,黄显怀

鲁西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刘营;李玉保;

大庆土壤盐碱菌的分离鉴定    曹宁;杨革非;王世彭;刘占云;汤晖;

大西洋鲑腐皮病研究——鳃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曹红梅;冯杰;沙莎;刘力;

番茄内生细菌TB-2生化特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窦瑞木;雷清泉;张改强;

鳢舒伯特气单胞菌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    刘春;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马镝;

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黄华伟;王印庚;陈霞;张凤萍;

现代化奶牛场乳房炎病因调查及其防治    邬纯鸿;黄毅;王文莉;钟代彬;吴广安;方艳军;

一株异养型亚硝酸盐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余东游;刘韶娜;李卫芬;黄海智;

海洋微生物复合制剂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研究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

抗生素对一株假单胞菌耐镉能力的影响及其红外光谱分析    刘爱民;王敏;黄为一;

一株降解DBP菌株CQ030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李俊;陈济安;邱志群;赵清;舒为群;

山西醋醅中醋酸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席青;张德纯;管晓冉;

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郎亚军

养殖鱼类病原菌检测芯片技术的建立    李永芹

冻土细菌新种和冰缘植物内生细菌新种的特征和多相分类学研究    赵祺

枯草杆菌两步法生产四甲基吡嗪的调控及机制的研究    朱兵峰

粘细菌Stigmatella WXNXJ-B产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    王大红

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    肖仔君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    赵康

产精氨酸脱亚胺酶变形假单胞菌的筛选鉴定及酶的定向改造    刘咏梅

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    刘君昂

斑点叉尾鮰生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罗晶晶

肠道菌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家蚕杀虫活性的作用    郎晓磊

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云斑天牛的抗性研究    逯晋忠

利用半夏凝集素构建内生工程菌及其抗同翅目害虫效果研究    张献芳

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    韩亚超

贵州省苗族腌酸汤中产乳酸菌素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    袁玮

黄鳝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贺中华

黄颡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孟小亮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田甜

核盘菌菌核围微生物的分离以及拮抗性分析    卢叶青

生物滤塔处理VOCs的挂膜启动方法研究    尚巍,王启山,石磊,吴希文,李秀荣,徐金凤

循环载体生物滤池─—生物过滤新工艺    朱文亭,顾平,邢国平

生物膜法控制硫化氢气体污染的试验研究    黄焱歆,郭静,杨秀云,石磊

微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王安,张永奎,陈华,普云霞

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研究    黄兵,李晓梅,孙佩石,黄若华,杜永林

生物过滤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气体研究进展    席劲瑛;胡洪营;

生物滴滤塔处理正丁醇废气的研究    薛芳;高运川;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臭气的产生及防控技术进展    郭小品;羌宁;裴冰;马民;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苯乙烯废气的研究    吴献花;孙珮石;雷艳梅;仲一卉;邵丹;林洪;李明;王林;刘家忠;

锰掺入对CeO_2催化氧化CO性能的影响    张继军,刘英骏,张婉静,林炳雄

小议蟑螂    张万佛;

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及其分区    肖传桃;龚文平;罗顺社;何幼斌;李艺斌;

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深水生物相初探    高卫东,张廷山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的指导作用    童华林;

废气中硫化氢治理技术的方法评述    张建华;

生物滴滤器净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范可;雷敏;张翔;李飞飞;

缺氧环境类型及生物相特征    辛建荣

酶和发酵工程    

河南省寒武纪生物相划分及其意义    刘印环;王建平;

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马伟;程媛媛;

台灣澎湖地區潮間帶藻類、魚類相調查及生物資源增加之可行做法    曾建璋;徐振豐;

臺灣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平臺建置與資料整合    賴昆祺;陳欣瑜;楊傑倫;嚴漢偉;邵廣昭;彭鏡毅;

问责还需治本——探寻避免蓝藻危机之路    汪汀段志勇

生物转鼓净化NO废气及微生物学研究    陈浚

铌酸锂钠钾新型生物压电陶瓷的研究    王鹏

钛合金表面图案化处理及生物活性化机理    梁春永

生物滤塔处理恶臭气体及微生物学机理    殷峻

生物滴滤器净化甲苯废气工艺及机理研究    华素兰

生物滴滤法去除低浓度苯乙烯    陈波

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生物相及其净水机理研究    袁杰

生物滤沟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水运行性能试验研究    肖海文

多层生物滤塔净化硫化氢废气研究    张华新

利用潘多拉菌强化生物滤塔去除二氯甲烷废气研究    傅凌霄

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代学民

生物转鼓内一氧化氮去除过程的研究    张海杰

生物相关性的计算及其在候选化合物库设计中的应用    吕巍

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染物转移转化模式研究    张斌令

生物吸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