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白云凹陷东南部近海底溶解甲烷浓度变化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指示意义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3:49
热度:

白云凹陷东南部近海底溶解甲烷浓度变化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指示意义【摘要】:海底冷泉活动及其伴生的甲烷渗漏,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标志及其分解释放甲烷的重

【摘要】:海底冷泉活动及其伴生的甲烷渗漏,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标志及其分解释放甲烷的重要途径,冷泉活动在海水-沉积物界面引发了极为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南海是全球重要的甲烷储库之一,其冷泉区的甲烷渗漏通量与变化过程无疑急待评估和量化。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反馈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基于―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环境观测系统(Benvir)‖,于2012年9月在南海北部陆坡中段神狐海域白云凹陷水合物远景区获得的一系列原位观测数据,针对研究区海底甲烷渗漏强度,疑似冷泉活动区位置,海底甲烷渗漏强度变化及影响,海底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对海底甲烷渗漏的响应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以下认识。 1.参考世界典型冷泉区近底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将海底甲烷渗漏环境划分为背景地区、低甲烷渗漏区、中甲烷渗漏区和高甲烷渗漏区四种。 2.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地区近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及其时序变化特征,认为本文研究区属于中甲烷渗漏区。 3.揭示了温度、压力和盐度变化对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提出:(1)周期性的压力变化(潮汐)是控制冷泉活动的因素之一,但由于白云凹陷水深较深,压力对海底界面的影响较小。(2)温度的变化会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厌氧氧化菌的活性,进而影响水体中溶解甲烷浓度的变化。较压力而言,近底层海水的温度对沉积物中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但对海水溶解甲烷浓度的控制更为直接。(3)近底层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控制溶解甲烷的浓度的同时,影响了海水中离子浓度,引起了盐度的变化,因此盐度和甲烷的变化趋势较相似。且盐度可能会通过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来控制水体中溶解甲烷的浓度。(4)三者都不是影响近底层水体中溶解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4.讨论了近底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响应,认为海流或外来水团引起的二氧化碳、溶解氧浓度和pH值的变化,可能是控制近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外源二氧化碳和溶解氧会引起甲烷氧化还原平衡的变化,从而导致溶解甲烷浓度的变化。pH值的改变会影响产甲烷菌的活度,从而控制近底层海水中的溶解甲烷浓度。 以上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海底甲烷渗漏及其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及制约因素,海底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海底甲烷渗漏的通量变化的响应机制。 【关键词】:南海 白云凹陷 溶解甲烷 冷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4;P74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33
  • 0.1 研究意义11-15
  • 0.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5-32
  • 0.2.1 海底渗漏观测研究现状15-25
  • 0.2.2 海底冷泉活动研究现状25-27
  • 0.2.3 南海地区冷泉活动研究现状27-31
  • 0.2.4 存在的问题31-32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32-33
  • 1 研究区概况33-39
  • 1.1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33-35
  • 1.2 区内冷泉活动的证据35-39
  • 2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39-45
  • 2.1 Benvir 及其原位观测39-41
  • 2.2 原位观测传感器41-45
  • 2.2.1 ADCP、ADV 传感器41
  • 2.2.2 二氧化碳传感器41-42
  • 2.2.3 甲烷传感器42-43
  • 2.2.4 pH 传感器43-44
  • 2.2.5 溶解氧传感器44-45
  • 3 数据及初步分析45-58
  • 3.1 原位观测数据45-51
  • 3.2 数据初步分析51-58
  • 3.2.1 溶解甲烷51
  • 3.2.2 二氧化碳51-52
  • 3.2.3 溶解氧52-55
  • 3.2.4 pH 值55-58
  • 4 讨论58-80
  • 4.1 甲烷渗漏强度及活动冷泉区的位置58-66
  • 4.1.1 甲烷渗漏强度58-65
  • 4.1.2 活动冷泉区的位置65-66
  • 4.2 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因素66-78
  • 4.2.1 温度、压力对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67-74
  • 4.2.2 溶解甲烷浓度对盐度变化的响应74
  • 4.2.3 溶解甲烷浓度与二氧化碳、溶解氧浓度的关系74-77
  • 4.2.4 pH 值变化的原因及影响77-78
  • 4.3 小结78-80
  • 5 结论80-81
  • 参考文献81-93
  • 致谢93-94
  • 个人简历94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4-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墨西哥湾含水合物和油气渗漏区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组成分布特征研究    王翠苹;宋之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现及识别    王家豪;庞雄;王存武;何敏;连世勇;

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方法    陈林;宋海斌;

海底冷泉流体渗漏的原位观测技术及冷泉活动特征    邸鹏飞;冯东;高立宝;陈多福;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流体运移体系    吴能友;杨胜雄;王宏斌;梁金强;龚跃华;卢振权;邬黛黛;管红香;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陈忠;颜文;陈木宏;王淑红;肖尚斌;陆钧;杨华平;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钡循环对天然气渗漏的指示    冯东;陈多福;

天然气水合物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叶黎明;罗鹏;杨克红;

海洋科学和技术协同发展的回顾    汪品先;

海洋中溶解甲烷的原位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于新生;李丽娜;胡亚丽;兰志刚;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进展    安青;许维秀;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甲烷泄露背景下碳酸盐岩的形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密文天;李德亮;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    王位泰;王润元;张天峰;蒲金涌;黄斌;

渤海中部磁性层析成像的初步研究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综述    刘影,史謌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    段文霞;朱波;刘锐;陈实;周玉平;陈放;

北京西北部典型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特征分析    张廷龙;孙睿;胡波;党一诺;孙亮;

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块体运动指向的地震相响应(英文)    陈洁;钟广见;刘少华;

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中国北方的荒漠化    林年丰,汤洁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及其成藏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苏正;陈志豪;吴能友;何勇;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的数值模拟研究    何丽娟;雷兴林;张毅;

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

南海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各构造单元的关系    秦静欣;郝天珧;徐亚;黄松;吕川川;胡卫剑;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    李刚;张丽莉;朱鲁;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宋海斌;耿建华;WANG How-King;张文生;方银霞;郝天珧;江为为;

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江为为;宋海斌;胥颐;

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

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余云军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    孙运宝

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    吴振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    孙启良

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    黄杰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属性)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及软件开发    吕琳

天然气水合物钻控泥浆制冷系统及孔底冷冻机构传热数值模拟    赵江鹏

冻土带可燃冰成因机理研究    李彬彬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    孙秀丽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    张国斌

不同经营类型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剑锋

围封和放牧对辽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肥力提高的影响    孔玉华

含水合物地层渗透率数值模拟研究    赵倩

SAR图像海面油膜提取与分类研究    李琼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发育特征与盆地分析    易海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综述    林文洲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    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张中宁,周晓峰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宪伟,刘保华,石学法,吴金龙

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陈多福,陈先沛,陈光谦

神狐—一统暗沙隆起中部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    黎明碧,金翔龙,初凤友,李家彪,陈汉林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林卫东,沈平,徐永昌,周永章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演化特征及对形成水合物的影响    陈多福,冯东,陈光谦,陈先沛,Lawrence M Cathles

墨西哥湾GC238区冷泉碳酸盐岩的微结构与石化微生物特征    管红香;陈多福;Cathles L M;Roberts H H;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王宏斌;张光学;梁劲;刘学伟;梁金强;龚跃华;郭依群;沙志彬;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甲烷浓度与沼气检漏报警一体化测试仪的研制    李志坤;王华东;唐义锋;

小型红外甲烷浓度测试仪研制    权贵秦;

矿用红外甲烷浓度测试仪的设计    李长青;侯海涛;

甲烷浓度对天然气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陈磊;金晶;索娅;张建民;康利荣;

用热敏电阻作检测元件的甲烷浓度传感器    徐开先;叶济民;徐洪;

一种热线型稻田甲烷浓度传感器设计    曾庆猛;臧英;罗锡文;

全球及东亚地区甲烷浓度分布    商林;田文寿;

化“风”为宝 变废成钱    厉华

中平能化积极打造低碳健康产业链    记者 杨沛洁

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氧化处理实验研究    周娴

白云凹陷东南部近海底溶解甲烷浓度变化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指示意义    何雨旸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甲烷浓度监控报警仪    李鸿燕

基于TDLAS的激光遥测甲烷浓度技术的研究    王晓洋

高速多测点甲烷浓度网络监测系统的研制    刘宏林

基于近红外吸收原理的甲烷浓度检测研究    管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