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产甲烷活性及微生物生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3:47
热度: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产甲烷活性及微生物生态【摘要】:海洋产甲烷古菌是与海洋中甲烷的产生、释放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等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以产甲烷菌可能利用的底物为碳源,评价了海洋油气田

【摘要】:海洋产甲烷古菌是与海洋中甲烷的产生、释放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等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以产甲烷菌可能利用的底物为碳源,评价了海洋油气田沉积物的产甲烷活性。对产甲烷菌的活性评价采用常规培养和共生培养两种方法。常规培养的结果表明,海洋油气田沉积物对于H2/CO2、甲醇、一甲胺、三甲胺,在25℃和37℃两种温度条件下都具有较高的产甲烷活性,少数样品只在37℃对乙酸有产甲烷活性,说明在海洋油气田环境下,主要有氢营养型及甲基营养型发酵途径产生天然气甲烷。常规培养在37℃的温度条件下的产甲烷活性要好于25℃。共生培养系中的细菌将底物如2-丙醇、2-丁醇、乙醇、丙酸、丁酸等降解为氢气等产甲烷菌可利用的简单底物,产甲烷菌再利用这些底物合成甲烷。发酵型细菌产生的氢气浓度较低,所以共生培养的产甲烷菌的产甲烷活性较低。共生培养的结果表明,海洋油气田样品对于乙醇、丙酸、丁酸有一定的产甲烷活性,对于2-丙醇、2-丁醇活性很低。利用厌氧培养法对产甲烷菌进行了多样性解析,16S rRNA基因测序显示,常规培养的优势产甲烷菌主要属于Methanosarcinales目的Methanosarcinaceae科及Methanomicrobiales目的Methanomicrobiaceae科,其中Methanococcoides、Methanogenium和Methanosarcina为油气田沉积物的主要菌属。共生培养的优势产甲烷菌主要属于Methanomicrobiales目的Methanomicrobiaceae科,其中Methanogenium为共生培养油气田沉积物的主要菌属。 【关键词】:海洋油气田 产甲烷活性 常规培养 共生培养 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38.8;P618.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20
  • 1.3.1 产甲烷菌研究现状10-12
  • 1.3.2 海洋的沉积物环境及特点12-14
  • 1.3.3 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研究14-16
  • 1.3.4 海洋油气与产甲烷菌关系16-18
  • 1.3.5 产甲烷菌的培养方法18-20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20-23
  • 1.4.1 研究内容20-21
  • 1.4.2 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常规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23-41
  • 2.1 引言23-24
  • 2.2 样品与方法24-30
  • 2.2.1 样品特性样品采集及培养基24-25
  • 2.2.2 底物25-26
  • 2.2.3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26
  • 2.2.4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26-27
  • 2.2.5 实验温度及 pH27-28
  • 2.2.6 盐度28
  • 2.2.7 分析方法28
  • 2.2.8 DNA 提取及 PCR 扩增及系统解析28-30
  • 2.2.9 基因序列比对30
  • 2.3 结果与分析30-39
  • 2.3.1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30-36
  • 2.3.2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36
  • 2.3.3 产甲烷菌的 16S rRNA 系统鉴定36-39
  • 2.4 讨论39
  • 2.5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共生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41-52
  • 3.1 引言41
  • 3.2 样品与方法41-44
  • 3.2.1 样品特性样品采集及培养基41
  • 3.2.2 底物41-42
  • 3.2.3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42
  • 3.2.4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42-43
  • 3.2.5 实验温度及 pH43
  • 3.2.6 盐度43
  • 3.2.7 分析方法43
  • 3.2.8 DNA 提取及 PCR 扩增及系统解析43-44
  • 3.2.9 基因序列比对44
  • 3.3 结果与分析44-50
  • 3.3.1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44-48
  • 3.3.2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48-49
  • 3.3.3 产甲烷菌的 16S rRNA 系统鉴定49-50
  • 3.4 讨论50-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中新菌的研究52-59
  • 4.1 引言52
  • 4.1.1 TQ1 的近缘菌 Pelotomaculum schinkii 的特性52
  • 4.1.2 TQ2 的近缘菌 Meniscus glaucopis 的特性52
  • 4.2 材料与方法52-55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52-53
  • 4.2.2 接种污泥与分离培养方法53-54
  • 4.2.3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54
  • 4.2.4 抗生素抗性54-55
  • 4.2.5 G+C 含量和主要脂肪酸测定55
  • 4.2.6 PCR 扩增及 16S rRNA 基因测序55
  • 4.3 结果55-58
  • 4.3.1 分离菌株形态特征55-56
  • 4.3.2 生理生化特性56-57
  • 4.3.3 G+C 含量57-58
  • 4.4 结论58-59
  • 第五章 结论59-61
  • 5.1 常规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59
  • 5.2 共生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59-60
  • 5.3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中两株新菌的研究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A65-73
  • 致谢73-75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5-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的初步实践及其应用前景    林壬子;梅海;梅博文;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梅博文,袁志华,王修垣

油气微生物检测技术:理论、实践和应用前景    梅海;林壬子;梅博文;Daniel Hitzman;

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单丽伟,冯贵颖,范三红

沼气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    虞方伯;罗锡平;管莉菠;张妙仙;单胜道;

产甲烷细菌保藏方法研究    张万芹;康冀川;王开功;

乙二酸盐对有机污水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王志;许樱;陈雄;王金华;李冬生;

α-酮戊二酸盐对酿醋废水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王志;许樱;陈雄;廖文谈;王金华;李冬生;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营养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健豪;曲永利;王丹;

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及产甲烷规律    张云茹;周健民;张丽杰;王永忠;

石油微生物勘探技术在滨北地区的应用    袁志华;田军;孙宏亮;

大港油田歧99井区微生物异常与储层预测    袁志华;张庆丰;

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气体生成的调控    周怿;刁其玉;

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公维佳;李文哲;刘建禹;

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途径与判别标志及产气实验进展    李清光;琚宜文;谭锋奇;鲍园;王国昌;卫明明;

天然植物调控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    刘树军;何峰;万里强;李向林;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油藏产气微生物代谢机理研究    王俊

油藏原位与实验室模拟系统中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任红燕

猪场废水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甲烷化复合工艺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    顾平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干发酵特性及沼渣基质利用的研究    赵玲

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Mbadinga Serge Maurice

鼠李糖脂合成酶Rh1A和Rh1B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在石油微生物中的表达和应用研究    李清心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水解酸化—两级厌氧工艺处理甲醇废水的试验研究    马文成

镍及其螯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胡庆昊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同步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反硝化的工艺特性研究    张文燕

不同饲草的体外发酵甲烷产生量研究    刘树军

农村户用沼气池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张琳

冷季母牛舍空气中CH_4、CO_2和NH_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龚飞飞

半连续餐厨垃圾与猪粪混合厌氧消化性能及动力学研究    吴燕

厌氧滤池—人工湿地组合处理军队营区生活污水    吕涛

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的结构改良与基质转化能力研究    刘崇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超声破解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适应性研究    杨倩茜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梅博文,袁志华,王修垣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冯志强;袁选俊;池英柳;陶士振;薛叔浩;

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梅博文,袁志华

采用微氧产甲烷技术降解水中的毒性物质    董春娟,吕炳南,马立,吕岩松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规律的模拟研究    吴泽;王海燕;程水源;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

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    赵一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研究中的应用    王刘阳;尹小波;胡国全;

钴及其配合物对产甲烷关键酶的影响    赵阳;李秀芬;堵国成;陈坚;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甲烷胞菌对低氢和互营生长在转录水平的响应    刘鹏飞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

低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富集物的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丁晨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何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