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南极中山站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监测与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2:38
热度:

南极中山站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监测与分析【摘要】: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近年来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全球变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南极大陆远离人类居住区,受到的环

【摘要】: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近年来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全球变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南极大陆远离人类居住区,受到的环境污染极少,是温室气体背景浓度监测的理想地区,可视为全球大气的本底。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2008/2009)中国行动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中山站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对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获取各种大气成分本底资料。本文利用中山站2010-2013年CO2、CH4的在线观测数据和Flask瓶采样数据,结合温度、气压等相关气象要素资料以及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先对在线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和剔除,经质量控制后,再对中山站C02和CH4的本底浓度、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等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将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与南极其它代表站点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结果如下:中山站气象资料显示,南极中山站全年盛行偏东风,ENE、E和ESE的频率为83.1%,风速在0.5-15 m·s-1范围内出现频率最高,合计达到了94.7%。在中山站不同风向和风速的条件下C02浓度变化较小,仅在偏西风条件下略有升高,根据风向和风速剔除的可能产生局地污染的数据样本为1.7%;不论是全年还是各个季节,中山站CH4浓度在不同风向和风速条件下的分布都比较均匀,可能产生干扰的数据仅占1%。这说明风对中山站CO2、CH4浓度的影响不大,观测数据能够代表中山站的本底浓度。四个节季C02浓度和CH4浓度的平均日变化都很小,这是因为观测点夏季为露岩区,没有植被,其他季节被积雪覆盖,表明中山站CO2和cH4的在线观测没有局地源汇的影响。中山站C02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3月份出现最低值,11月达到最大浓度。从秋季至春末(3-11月)为CO2浓度的增长期,夏季(12-3月)为全年低值期。中山站与其它南极站C02月平均浓度的比较显示,各站的C02浓度的季节变化的特征基本相似,差异很小,年变化范围均在384-392ppm,近几年每年的增长率约为1.5-2.2 ppm/a。中山站CH4的FLASK瓶采样数据与现场连续观测数据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008-2013年期间月平均浓度数据变化相当平稳,月平均值变化范围均在1722-1784 ppb之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各站CH4浓度均在2月份达到最低之后,开始逐渐升高,9月份为年度最大值,其后浓度又开始下降。季节变化与CH4源汇的季节变化特征密不可分,如大气环流的输送和南极植被源等。南极各站2008-2013年的CH4年平均浓度和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年平均变化范围均在1739-1767 ppb之间。南极中山站CH4浓度日平均序列存在一些波动,出现了一些连续的浓度低值,结合同一时间段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我们推测,CH4浓度的低值与大气环流有关。气旋的经过,给站区输送了cH4含量较低的大气,从而引起中山站CH4浓度的下降。中山站C02浓度变化的月振幅在夏季明显偏高,中山站和South Pole站的日平均CO2浓度在夏季的波动都尤为明显,Syowa站也有类似现象,但波动变化并无明显规律。 【关键词】:南极中山站 在线观测 二氧化碳 甲烷 本底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前言9-21
  • 1.1 大气化学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9-10
  • 1.2 研究南极大气成分特征的重要意义10-12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2-20
  • 1.3.1 大气本底监测的研究背景与发展12-16
  • 1.3.2 二氧化碳的研究背景16-18
  • 1.3.3 甲烷的研究背景18-20
  • 1.4 研究内容20
  • 1.5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中山站的监测环境和资料介绍21-27
  • 2.1 观测地点21-22
  • 2.2 观测系统22-23
  • 2.3 资料介绍23-27
  • 2.3.1 地面常规气象资料23-24
  • 2.3.2 各站点的Flask资料24
  • 2.3.3 NCAR/NCEP再分析数据资料24
  • 2.3.4 在线观测资料24-27
  • 第三章 二氧化碳的本底特征27-39
  • 3.1 数据处理27-32
  • 3.2 CO_2本底浓度的日变化特征32-33
  • 3.3 CO_2本底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33-35
  • 3.4 与其它南极站点的FLASK数据对比35-36
  • 3.5 本章小结36-39
  • 第四章 甲烷的本底特征39-49
  • 4.1 数据处理39-43
  • 4.2 CH_4本底浓度的日变化特征43-44
  • 4.3 CH_4本底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44-46
  • 4.4 CH_4本底浓度的年变化特征46-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个例分析49-57
  • 5.1 甲烷浓度出现连续低值的个例分析49-53
  • 5.2 二氧化碳浓度在夏季波动较大的个例分析53-56
  • 5.3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7-59
  • 6.1 结论57-58
  • 6.2 创新点58
  • 6.3 讨论58-59
  • 参考文献59-67
  • 个人简介67-69
  • 致谢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京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近10年变化趋势    刘强,王跃思,王明星,李晶,刘广仁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研究与展望    高登义;邹捍;周立波;曲绍厚;王庚辰;

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大气化学问题    尹学博;

南极海冰与气候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陆龙骅,卞林根,程彦杰

南极法尔兹半岛植被土壤CH_4通量特征    孙立广,朱仁斌,谢周清,赵俊琳,徐华

地面风对瓦里关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的影响分析    周凌晞,汤洁,温玉璞,张晓春,乜虹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夏季近地面CO_2、CH_4和N_2O浓度的观测研究    陈清清;朱仁斌;徐华;

ENSO,火山活动与大气CO_2的年际变化    陈中笑;程军;

全球变暖的科学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

南北极大气成分本底特征的分析    赖鑫

我国常见木本植物的含碳率    田勇燕;秦飞;言华;郭伟红;关庆伟;

The Observed Low CO_2 Concentration in the Rongbuk Valley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Everest    

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洋;刘景双;窦晶鑫;赵光影;

盐岩溶腔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    梁卫国;赵阳升;

应用Hermit插值方法修正Dome-A自动气象站记录的雪层温度    叶玉芳;程晓;惠凤鸣;

北京市城市湖泊上空甲烷浓度水平和季节特征    艾永平;王效科;弓晓峰;段晓男;欧阳志云;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初探    陈进;黄薇;

湿地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影响因素    薛芳;崔鹏;孙秀丽;

利用HALOE资料分析中层大气中水汽和甲烷的分布特征    毕云;陈月娟;许利;邓淑梅;周任君;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δ~(13)C方法及其进展    陈中笑;赵琦;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    马浩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    李轶冰

生物标志物在全新世古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南极气溶胶特征    汪建君

中小尺度海冰动力学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及SPH数值模拟    王刚

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    卢鹏

海冰物理参数的辨识及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吕巍

城市草坪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梅雪英

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CO_2、CH_4通量研究    孙步功

CCD监视船舶侧翻冰厚度误差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刘普

南极政治的多层面研究    石伟华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GHG,CH_4、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王继明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南极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    王玉婷

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气相色谱法在线观测CH_4和CO研究    汪巍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大气CH4垂直柱浓度时空特征    韩英

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    张国君

西安市大气CO_2时空分布研究    郭毅

北极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观测资料分析    程刚

锡林河湿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及温度响应特征研究    王慧清;王云龙;杜金玲;

北极夏季浮冰的物理特征及气-冰交换(英)    高登义,郜永淇,熊康

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

南极瑞穗站辐射特征的初步研究    刘树华,熊康

南极大气环流特征探讨    刘树华, 熊康

南极瑞穗站太阳分光辐射及大气透明状况    刘树华, 熊康

南极瑞穗站大气光学特征研究    刘树华, 熊康

内蒙古羊草草原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研究    杜睿,王庚辰,刘广仁,王艳芬,王跃思,吕达仁,陈佐忠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 TEMPERATURE AND VARIATION OF OZONE LEVEL OVER THE ANTARCTICA AND TIBETAN PLATEAU IN SPRING    高登义,川口贞男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回顾第十九次队南极中山站越冬工作    汤妙昌

南极中山站1990年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的观测研究    卞林根,贾朋群,陆龙骅,周秀骥

南极中山站外普里兹湾底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硅藻类    韩宗珠,武心尧,杨作升,盛兴土,章跟宁

来自南极中山站的新认识    方德声;

南极中山站1995年异常天气特点的分析    胡胜利

南极中山站地区冬季低温及增暖天气的变化特点    许淙;

南极中山站夜间极光特点    杨友华,汤克云,袁亚萍,胡红桥,刘瑞源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杨清华;张林;李春花;李荣滨;李凯;

2002-2003年南极中山站地区风要素变化特征    许淙,万军,吕非

1998~1999年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肖晖,黄自强,杨绪林,汤荣坤

南极中山站高空大气综合观测系统    刘瑞源;杨惠根;钱嵩林;贺龙松;刘勇华;王幸;刘顺林;

南极中山站日地物理观测和研究    刘瑞源;杨惠根;钱松林;贺龙松;刘勇华;胡红桥;刘顺林;

南极中山站的温室气体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汤洁;卞林根;赖鑫;李百超;张训途;

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    刘顺林;贺龙松;刘瑞源;

南极中山站大气臭氧垂直廓线观测研究    林忠;卞林根;陆龙骅;

R9077活动与南极中山站的强烈吸收事件    胡红桥;刘瑞源;刘勇华;刘顺林;杨惠根;徐中华;

南极中山站高频雷达探测计划    胡红桥;刘瑞源;杨惠根;刘顺林;

南极中山站冬季和分季电离层F层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张北辰;刘瑞源;陈卓天;徐中华;

南极中山站天电接收系统的设立及初步探测研究    彭丰林;汤克云;徐文耀;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在太阳低年的平均特性    贺龙松;刘勇华;刘瑞源;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张建松

东大学子参加南极中山站扩建    本报记者 许琴

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张建松

南极中山站大气科学考察取得进展    陆龙骅

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南极中山站考察慰问    顾瑞珍 查云帆

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给力极地科考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段静雅

南极中山站科考完成 测绘工作者保障有力    吴文会齐燕欣

南极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完成    陈妍 吴文会

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午工程”开工    赵永新

南极中山站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监测与分析    孙玉龙

南极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    王玉婷

南极中山站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    姜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