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平流层水汽与甲烷的分布和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0:36
热度:

平流层水汽与甲烷的分布和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摘要】:平流层是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流层大气温度的变化除了要关注O3和CO2变化外,水汽和甲烷在该层温度变化中也起着重要的

【摘要】:平流层是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流层大气温度的变化除了要关注O3和CO2变化外,水汽和甲烷在该层温度变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流层水汽和甲烷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参与平流层辐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对它们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论文采用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并专门就我国上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分布和变化做了分析;探讨了热带平流层水汽和甲烷QBO形成机制;采用NCAR的二维化学、动力和辐射相互作用模式(SOCRATES)模拟了平流层水汽和甲烷变化对平流层温度的影响,并讨论了影响机理。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和新的认识: (1)平流层和中间层水汽和甲烷的垂直分布特征是:水汽混合比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底达到极小值(此极小值区被称为湿层顶),平流层里水汽混合比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层上层和中间层低层混合比出现明显的扰动,中间层顶再次达到极小值,向上混合比又随高度增加。甲烷混合比从100hPa附近向上混合比一直减少。经向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热带平流层底较干,南北纬20~30°平流层低层存在混合障碍,南极冬春季极涡内水汽较少,平流层中高层水汽经向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除平流层底和南极极涡等区域外,平流层大部分地区甲烷的分布与水汽互为“镜像”,只是甲烷多的地方水汽少,甲烷少的地方水汽多。中间层二者都表现为冬、夏季分布形势相反。在北半球夏季30oN,平流层中下层水汽和甲烷混合比纬向梯度很小,对流层上层以及中间层二者混合比纬向梯度明显。水汽和甲烷的分布强烈地受大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的影响,水汽还受到热带对流层顶和极涡内低温的影响。 (2)对1992-2005年水汽长期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平流层下层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中上层1990年代中期前是增加的,而后转变为减少。平流层上层,甲烷与水汽长期趋势几乎是相反的,平流层中层,甲烷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平流层下层甲烷呈波动变化。水汽和甲烷在不同纬度带的长期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平流层上层水汽与臭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甲烷与臭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平流层下层热带外地区,甲烷混合比与臭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平流层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与H2O混合比的变化趋势相同而在平流层中上层它们的变化趋势相反。热带对流顶附近水汽混合比的下降与热带对流顶温度的明显下降有关。热带平流层剩余环流的长期变化对水汽和甲烷的长期变化有重要影响。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带其他地区以及赤道地区比较,夏季高原地区向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输送的水汽更多,冬季高原地区更有利于下平流层向下的空气输送,使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偏干,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甲烷偏低。高原地区是对流层-平流层交换的活跃和重要地区。我国(高原)上空水汽的长期趋势与热带和热带外地区的变化相似,我国(高原)上空甲烷的变化与热带地区和热带外地区相比在100hPa差别大一些,在平流层中层和高层基本相同。 (4)资料分析表明,热带平流层水汽混合比QBO现象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8-1hPa、30-8hPa和100-30hPa,高层的QBO振幅较大,100-30hPa水汽QBO有显著上传特性。热带平流层甲烷的QBO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两层:10-1hPa和20-10hPa,10-1hPaQBO振幅较大,1hPa以下QBO下传。SOCRATES模式模拟和诊断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水汽QBO是在纬向风QBO强迫下产生的次级动力、热力因子和化学作用耦合后的结果:上层主要是环流输送引起,中层是环流输送和温度扰动驱动下的化学作用引起,下层是对流层顶水汽冻结层的温度扰动和环流输送引起。热带对流顶温度的QBO与对流顶附近水汽的QBO有密切关系。甲烷QBO主要是余差环流动力输送的结果。 (5)平流层水汽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表明:平流层水汽的长波辐射冷却明显,对该层长波辐射冷却率的贡献可达10-20%。平流层水汽增加后,平流层温度将下降,平流层高层和两极地区降温较大;低平流层水汽减少将会引起30km以下中低纬地区升温。平流层上层水汽的光化学反应引起O3减少,对该层的降温起重要作用,因为该层长波辐射冷却率由于温度的降低而减少不再引起降温,降温主要是水汽变化引起的O3减少所致。水汽增加引起的长波辐射的增加将引起平流层中下层的降温。平流层下层温度变化主要由辐射过程决定,平流层中到高层辐射降温和动力降温都很重要,北半球中高纬动力学降温很显著而且动力学输送对O3的影响很明显。水汽变化引起的O3的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起重要作用。1月份北极地区的剩余环流变化较大,对温度场影响也较大,4、7和10月剩余环流变化比1月份小近1个量级。 (6)对甲烷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表明:平流层中高层甲烷也会产生长波辐射冷却,但比水汽辐射冷却效应小的多,60km以上甲烷对长波辐射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大气中甲烷混合比增加时,将引起平流层和中间层水汽的明显增加,同时引起平流层上层和中间层O3明显减少以及对流层及平流层O3的增加。甲烷混合比增加引起的平流层和中间层的冷却比对流层的增暖明显。平流层的冷却主要因为甲烷引起的水汽增加所致,它本身的长波辐射冷却是次要的,中间层的降温与水汽增加和O3减少有关。 【关键词】:平流层 水汽 甲烷 分布和变化 QBO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421.32;P40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前言14-30
  • 1.1 研究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重要性14-16
  • 1.2 平流层水汽的研究概况16-22
  • 1.2.1 平流层水汽的观测16
  • 1.2.2 平流层水汽分布特征的研究概况16-18
  • 1.2.3 平流层水汽季节变化的研究概况18-20
  • 1.2.4 平流层水汽的年际变化研究概况20
  • 1.2.5 平流层水汽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概况20-22
  • 1.3 平流层甲烷的研究概况22-24
  • 1.3.1 甲烷的来源及观测22
  • 1.3.2 平流层甲烷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研究概况22-23
  • 1.3.3 平流层甲烷的年际变化研究概况23-24
  • 1.3.4 大气中甲烷的长期变化研究概况24
  • 1.4 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模拟研究24-25
  • 1.5 与水汽和甲烷研究有关的平流层其它重要过程25-26
  • 1.6 关于平流层水汽和甲烷尚待研究的问题26-28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8-30
  • 第2章 研究方法、资料和模式简介30-40
  • 2.1 HALOE资料简介30-31
  • 2.2 SCORATES模式简介31-40
  • 2.2.1 模式的物理学框架32-34
  • 2.2.2 模式中的辐射过程34-38
  • 2.2.3 模式的化学过程38-40
  • 第3章 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甲烷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40-61
  • 3.1 水汽和甲烷的分布特征40-48
  • 3.1.1 水汽和甲烷的垂直分布40-43
  • 3.1.2 水汽和甲烷的经向-高度分布43-46
  • 3.1.3 水汽和甲烷的纬向-高度分布46-48
  • 3.2 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变化趋势及其与O_3和温度变化的关系48-54
  • 3.2.1 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变化趋势48-50
  • 3.2.2 平流层O_3的变化趋势50-51
  • 3.2.3 平流层温度变化与臭氧、水汽和甲烷的关系51-54
  • 3.3 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变化与剩余环流和对流层顶温度的关系54-59
  • 3.3.1 甲烷与水汽的变化与剩余环流的关系54-57
  • 3.3.2 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变化对水汽的影响57-59
  • 3.4 本章总结59-61
  • 第4章 我国(青藏高原)上空水汽和甲烷的分布和变化趋势61-74
  • 4.1 我国上空水汽和甲烷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61-63
  • 4.1.1 我国上空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含量及垂直分布61-62
  • 4.1.2 我国上空水汽和甲烷的变化趋势62-63
  • 4.2 青藏高原上空水汽和甲烷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63-72
  • 4.2.1 青藏高原上空H_2O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差异64-67
  • 4.2.2 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差异67-70
  • 4.2.3 青藏高原上空水汽和甲烷的变化趋势70-72
  • 4.3 本章小结72-74
  • 第5章 热带平流层水汽和甲烷的QBO特征74-97
  • 5.1 资料分析74-81
  • 5.1.1 水汽和甲烷多年纬向平均的垂直-经圈剖面74-75
  • 5.1.2 平流层高层水汽和甲烷混合比距平变化75-76
  • 5.1.3 赤道地区平流层水汽和甲烷混合比距平的高度—时间分布76-78
  • 5.1.4 水汽与甲烷的QBO与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和温度QBO的关系78-79
  • 5.1.5 水汽与甲烷的QBO与剩余环流的关系79-81
  • 5.1.6 水汽的QBO与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关系81
  • 5.2 水汽和甲烷QBO的数值模拟81-95
  • 5.2.1 模式中年平均的水汽和甲烷垂直-经圈剖面82
  • 5.2.2 模拟试验中纬向风、温度场和剩余垂直速度扰动随时间的变化82-84
  • 5.2.3 甲烷和水汽QBO的模拟结果84-85
  • 5.2.4 水汽QBO形成机理分析85-92
  • 5.2.5 甲烷QBO形成机理分析92-95
  • 5.3 本章小结95-97
  • 第6章 平流层水汽和甲烷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97-131
  • 6.1 平流层水汽对平流层长波辐射冷却率的贡献98-99
  • 6.2 平流层水汽变化的气候效应模拟99-121
  • 6.2.1 模拟试验1 结果分析100-114
  • 6.2.2 模拟试验2 结果分析114-121
  • 6.3 甲烷变化的气候效应模拟121-127
  • 6.3.1 甲烷对长波辐射冷却的贡献121-123
  • 6.3.2 甲烷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123-127
  • 6.4 本章总结127-131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131-137
  • 7.1 全文总结131-135
  • 7.2 论文的贡献和创新点135-136
  • 7.3 问题和展望136-137
  • 参考文献137-147
  • 致谢147-14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148-1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谢飞;田文寿;李建平;张健恺;商林;

全球气候化学模式模拟QBO对平流层环流、温度和水汽的影响    张杰;

平流层空间探测技术研究    路也

临近空间高分辨率SAR成像技术研究    郑平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热带深对流活动及平流层水汽的影响    刘玮

热带平流层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及数值模拟(英文)    陈月娟 ,郑彬 ,张弘

北半球冬季行星波的传播及其输运作用(英文)    陈文 ,黄荣辉

HCl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a Comparison with Ozone QBO    陈月娟,施春华,郑彬

我国中高层大气观测研究的新进展    王英鉴

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    吕达仁,王英鉴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叶笃正,符淙斌

准两年振荡对大气中微量气体分布的影响    张弘,陈月娟,吴北婴

北半球中层大气中NO_x的垂直分布特征    简俊,陈月娟,郑彬,吴北婴

NO_x的准两年周期变化及其与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关系 I.资料分析    郑彬,陈月娟,简俊

NO_x的准两年周期变化及其与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关系 II.模拟研究    郑彬,陈月娟,张弘

The Observed Low CO_2 Concentration in the Rongbuk Valley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Everest    

The Impact of the South Asia High Bimodality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余光明;徐建中;任贾文;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初步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拉孜县为例    赵延治 ,程宏 ,王贵勇 ,邹学勇

初论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几个问题    敬枫蓉

增补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师生波;尚艳霞;朱鹏锦;杨莉;

明尼苏达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改革及启示    金振民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杨学祥,陈殿友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林辉平

1971-2004年青藏高原总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张雪芹;彭莉莉;郑度;陶杰;

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

南极臭氧洞与环境保护    陆龙骅;

我国中高层大气观测研究的新进展    王英鉴;

地表有机氯排放增加影响平流层过程的数值模拟    施春华;陈月娟;

平流层臭氧、水汽和甲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毕云;

平流层剩余环流及其时间演变特征    陈权亮;陈月娟;

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及其低频振荡特征    占瑞芬;李建平;

沈阳地区对流层顶气候特征分析    蔡福;李辑;明惠青;刘兵;于慧波;

Grapes-UV紫外线预报模式在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的推广与应用    高华;赵秀娟;张小玲;沈元芳;

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的紫外线(UV)预报系统(GRAPES-UV)    沈元芳;刘洪利;王宏;王亚强;

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穆振侠

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    刘晓环

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    郑维列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响应    方显瑞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    谢飞

外源NO对UV-B胁迫下红松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魏晓雪

氟利昂-12预混合燃烧水解研究    高红

He-Ne激光对小麦增强UV-B辐射损伤的修复效应及机理    韩榕

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张恒德

连环湖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沉积意义研究    孙丽

北京一次强对流引起TST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    胡宁

垂直输送对香格里拉和当雄近地面臭氧影响研究    马金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大气CH4垂直柱浓度时空特征    韩英

重庆城市灰霾的统计分析与模拟研究    吕梦瑶

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    张灵

可可西里BDQ钻孔记录的0.9Ma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张述鑫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及个例分析    陈闯

热带对流层顶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辛玉姣

MJ98-CDTM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用于二氧化碳全球传输的模拟研究    黄爱华

平流层极地臭氧损耗影响对流层气候的研究进展    胡永云;

热带平流层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及数值模拟(英文)    陈月娟 ,郑彬 ,张弘

我国上空平流层中微量气体的垂直分布和变化趋势    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毕云;

热带平流层水汽的准两年周期振荡    施春华;郑彬;陈月娟;毕云;

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    吕达仁,王英鉴

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研究的进展    吕达仁,陈洪滨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杨健,吕达仁

平流层剩余环流及其时间演变特征    陈权亮;陈月娟;

利用HALOE资料分析中层大气中水汽和甲烷的分布特征    毕云;陈月娟;许利;邓淑梅;周任君;

中层大气行星波在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中输运作用的数值研究──Ⅰ.常定流的情况    陈文,黄荣辉

聚束SAR成像算法中的几种插值方法比较    曾海彬;曾涛;胡程;朱宇;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    谢飞

蜂窝网络移动台定位技术研究    邓平

平流层微量气体变化趋势及其化学过程的研究    施春华

高速运动目标ISAR成像方法研究    张焕颖

高分辨ISAR成像新技术研究    高昭昭

平流层空间探测技术研究    路也

逆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技术的研究    孔斌

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研究    范馨月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    于田田

双站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研究    黄艺毅

ISAR平动补偿算法的研究    孙秋女

临近空间慢速平台SAR运动补偿技术研究    王晓峰

临近空间高分辨率SAR成像技术研究    郑平

平流层ISAR平台对运动物体成像技术与算法研究    邓涛

热带平流层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及数值模拟(英文)    陈月娟 ,郑彬 ,张弘

Vertical Ozone Profile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II Data    邹捍,郜永祺

青藏高原环境气象研究进展    高登义,周立波

损耗大气中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    易帆,李钧,熊建刚

对流层强迫与平流层暴发性增温    胡雄,张训械,黄信榆

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    吕达仁,王英鉴

中层大气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Ⅰ)相互作用方程    熊建刚,易帆,李钧

冬季平流层波动模型的分岔特性    胡雄,张训械,黄信榆

中层大气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Ⅱ)波包之间的相互激发    熊建刚,易帆,李钧

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    马瑞平

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于胜民

近年来平流层环流研究动向    赵思雄;

低层平流层大气环流研究的新进展    瞿章;

平流层行星波对CH_4季节变率的影响    郑彬;施春华;

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对CH_4双峰的影响    郑彬;施春华;

中层大气结构    朱福康;

大气层的层次和厚度    文少传;

武汉中层大气温度特性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常岐海,杨国韬,宋娟,程学武,龚顺生

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預报业务    廖洞贤;

掩星接收机误差对大气温度反演精度影响仿真研究    王也英;杜晓勇;符养;林龙福;严卫;

大气切变对流的数值研究(英文)    谢君樑;刘伟;

平流层飞艇大气海洋环境探测应用分析    马明;陈凤贵;蒋雪莲;

武汉上空中层大气温度的激光雷达探测    余长明;易帆;

中低层大气蒙气差及其受大气参数的影响分析    张家如;潘旭东;雍松林;陈进;

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示范站介绍    胡雄;龚建村;窦贤康;孙东松;艾勇;陈洪滨;杜利明;龚顺生;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及传输特征的研究    舒建川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    谢飞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研究    田红瑛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    李德富

21世纪以来欧亚冷冬频发与冬季AO、极涡的联系及其机理    沈柏竹

低中间层逆温层和大气潮汐的TIMED/SABER观测研究    甘泉

基于卫星临边辐射的大气痕量气体含量反演研究    汪自军

基于全天空OH气辉成像的中间层顶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特性研究    唐怡环

GNSS掩星大气参数反演中电离层残差模拟研究    柳聪亮

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    涂翠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热带深对流活动及平流层水汽的影响    刘玮

臭氧层恢复及其影响和气溶胶对平流层的影响    宋刘明

平流层极涡不同形态分布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熊光明

应用卫星观测分析CO在大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时空分布特征    史华锋

北半球平流层中下层风场特征统计和一类特殊SSW事件的动力学诊断分析    陶梦初

平流层飞艇轨迹优化设计研究    秦凤平

平流层空间探测技术研究    路也

超高空观测平台动力学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李硕

平流层ISAR平台对运动物体成像技术与算法研究    邓涛

中层大气重力波的瑞利激光雷达初步研究    陈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