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0:17
热度: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涉及环境微生物学的两个不同领域,第一部分是长江淡水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以及新型脂肪酶的筛选;第二部分是稻田淡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涉及环境微生物学的两个不同领域,第一部分是长江淡水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以及新型脂肪酶的筛选;第二部分是稻田淡水中新型甲烷氧化菌株的分离。 1、长江淡水文库中新型脂肪酶的筛选 尽管微生物非肉眼可见,但其是地球生物群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进行独特的却不可缺少的生物转化,产生对地球生命活动非常重要的生物物质,并展现出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其是地球上已知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生物类群,据估计仅原核生物数量达4×10~(30)-6×10~(30)。 微生物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水解脂肪的酶,分别为酯酶(esterase)(EC 3.1.1.1)和“真正的”脂肪酶(lipase)(EC 3.1.1.3)。两者都可以将甘油三酯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以及进行其逆反应。微生物脂肪酶资源丰富,具有在有机溶剂中稳定性好、广泛的底物特异性、高度的位置选择性和异构体选择性、催化活性高而副反应少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新型生物材料、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但是由于目前环境中有99%的微生物都是不可(难)培养的,只有不到1%的微生物能够被人类认识并利用,所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宏基因组学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绕过培养分离方法来对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进行研究。目前已经通过此技术筛选到大量新的功能基因,例如编码脂肪酶、蛋白酶、腈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淀粉酶等活性物质的基因。长江作为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必然包含着极其多样的活性物质。 本工作是结合了原位裂解微生物获取大片段DNA的方法对安庆长江水段(30°30'11.30 N,117°04'07.70 E)中的微生物资源进行挖掘,构建了宏基因组文库并对该环境中的脂肪酶基因资源进行筛选,得到了一种新型的脂肪酶。EstY含有423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44kDa,等电点为7.28。EstY能水解对硝基苯乙酸(C2),对硝基苯丁酸(C4),对硝基苯辛酸(C8),对硝基苯癸酸(C10),对硝基苯月桂酸(C12),对硝基苯豆蔻酸(C14)和对硝基苯棕榈酸(C16)多种对硝基苯脂。其酶活的最适pH为9.0,最适温度为50℃。Mn~(2+)、Co~(2+)、Hg~(2+)、Zn~(2+)、Fe~(3+)强烈的抑制EstY的活性,但EstY却对Mg~(2+)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此外,EstY在10%浓度的乙醇,丙酮,异丙醇和二甲基亚砜的溶剂里不丧失活性。根据序列保守性和进化树分析,可以初步推断EstY和其相关的七个脂肪酶不属于任何一个已经的细菌脂肪酶家族。 2、稻田淡水中新型甲烷氧化菌株的分离 近年来,温室效应导致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冷暖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温室气体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常所知,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占到了60%以上。不容忽视的是,甲烷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但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从这一点上说,降低大气中甲烷的含量比降低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防治更为有效。 甲烷氧化细菌是甲基氧化细菌的一个分支,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利用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几乎所有的甲烷氧化菌都是专性好氧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甲烷氧化菌的典型特征是含有甲烷单加氧酶,可催化甲烷氧化为甲醇,甲醇进一步氧化为甲醛,甲醛再同化为细胞生物量或通过甲酸氧化为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的碳库中,即甲烷→甲醇→甲醛→甲酸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菌于1906年被首次分离,1970年Whittenbury等分离和鉴定了100多种能利用甲烷的细菌,奠定了现代甲烷氧化菌分类的基础。 本课题从合肥郊区(31°52'N,117°17'W)水稻田中分离了一株革兰氏阳性,短杆状,不运动,没有孢子形成的甲烷氧化菌。此菌为专性好氧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pH7.0-8.0,只能在以甲烷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根据16SrRNA和pmoA序列比对,发现此菌属于typeⅡ(α-proteobacteria)甲烷氧化菌的其和一些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的未鉴定的菌株有非常高的相似度,但不属于已发现的五个甲基孢囊菌属的任何一个种。因此,我们初步推断此菌为甲基孢囊菌属的一个新种(=CGMCC 1.5062=ATCC BAA-1775)。 【关键词】:淡水宏基因组 酯酶 脂肪酶家族 甲烷氧化菌 进化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Q9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环境宏基因组与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15-56
  • 1.1 引言15-16
  • 第一部分 环境宏基因组与脂肪酶的筛选16-31
  • 1.2 环境宏基因组研究技术进展16-30
  • 1.2.1 环境宏基因组研究概况16-17
  • 1.2.2 环境宏基因组的构建17-18
  • 1.2.2.1 环境样品总DNA的提取17-18
  • 1.2.2.2 载体的选择18
  • 1.2.2.3 宿主的选择18
  • 1.2.3 环境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18-23
  • 1.2.3.1 文库筛选的可行性分析18-19
  • 1.2.3.2 筛选文库的的方法19-21
  • 1.2.2.3 各种环境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21-23
  • 1.2.4 从环境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脂肪酶23-30
  • 1.2.4.1 细菌脂肪酶简介23
  • 1.2.4.2 细菌脂肪酶的研究概况23-24
  • 1.2.4.3 细菌脂肪酶家族24-28
  • 1.2.4.4 脂肪酶的用途28-29
  • 1.2.4.5 环境中筛选脂肪酶29-30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0-31
  • 1.3.1 本研究的目的30
  • 1.3.2 本研究的意义30-31
  • 第二部分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筛选31-45
  • 1.4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31-43
  • 1.4.1 甲烷氧化菌研究背景31-34
  • 1.4.1.1 地球上甲烷的来源和消耗方式31-32
  • 1.4.1.2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32-33
  • 1.4.1.3 甲烷氧化菌概况33-34
  • 1.4.1.4 甲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34
  • 1.4.2 甲烷氧化菌的分类34-35
  • 1.4.3 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分布35-36
  • 1.4.4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酶36-39
  • 1.4.5 甲烷氧化菌的研究方法39-43
  • 1.4.5.1 以16S rRNA为基础的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学研究39-40
  • 1.4.5.2 功能性基因探针检测甲烷氧化菌40-41
  • 1.4.5.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反转录PER方法分析41-42
  • 1.4.5.4 磷脂酸和同位素标记技术42-43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3-45
  • 1.5.1 本研究的目的43-44
  • 1.5.2 本研究的意义44-45
  • 参考文献45-56
  • 第2章 长江淡水宏基因组文库中新型酯酶的筛选与鉴定56-83
  • 2.1 引言56-57
  •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57-70
  • 2.2 试验基本材料57-58
  • 2.2.1 淡水样品来源57
  • 2.2.2 试验所用基本材料和仪器设备57-58
  • 2.3 长江水微生物宏基因组库的建立58-60
  • 2.3.1 长江淡水表层微生物的提取58
  • 2.3.2 长江淡水宏基因组文库的建立58-60
  • 2.3.2.1 长江水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58-59
  • 2.3.2.2 酶切并回收大片段DN A59-60
  • 2.3.2.3 构建BAC基因组文库60
  • 2.4 新型酯酶的筛选与鉴定60-70
  • 2.4.1 筛选带有脂肪酶基因的阳性克隆60
  • 2.4.2 对阳性克隆进行亚克隆并测序分析60-70
  • 2.4.2.1 菌种保存和扩大培养60-61
  • 2.4.2.2 抽出阳性克隆中带有脂肪酶基因的质粒61
  • 2.4.2.3 亚克隆以及测序分析61-62
  • 2.4.2.4 分析测序结果62-63
  • 2.4.2.5 构建EstY蛋白表达质粒63-65
  • 2.4.2.6 EstY蛋白的表达与纯化65-67
  • 2.4.2.7 EstY的酶活测试67-70
  • 第二部分 结果与讨论70-82
  • 2.5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70-73
  • 2.5.1 长江水微生物大片段基因组的提取70
  • 2.5.2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70-72
  • 2.5.2.1 酶切并回收大片段DNA70
  • 2.5.2.2 构建BAC基因组文库70-72
  • 2.5.3 结果讨论72-73
  • 2.6 新型酯酶的筛选与鉴定73-82
  • 2.6.1 筛选带有脂肪酶基因的阳性克隆73
  • 2.6.2 对阳性克隆进行亚克隆并测序分析73-76
  • 2.6.2.1 亚克隆库的建立74
  • 2.6.2.2 亚克隆库的筛选74
  • 2.6.2.3 阳性亚克隆的序列分析74-76
  • 2.6.3 酯酶基因EstY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76-77
  • 2.6.4 EstY的酶活测试77-80
  • 2.6.4.1 不同底物的酶活测定77-78
  • 2.6.4.2 不同pH对酶活力的影响测定78
  • 2.6.4.3 不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测定78
  • 2.6.4.4 不同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测定78
  • 2.6.4.5 不同的有机溶剂及去污剂对酶活力的影响测定78
  • 2.6.4.6 计算EstY的米氏常数78-80
  • 2.6.5 结果讨论80-82
  • 参考文献82-83
  • 第3章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83-111
  • 3.1 引言83-84
  •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84-100
  • 3.2 实验配料84-88
  • 3.2.1 试验仪器设备84
  • 3.2.2 甲基氧化菌培养基及其它培养基组分84-87
  • 3:2.3 其它试剂87-88
  • 3.2.4 试验所用引物88
  • 3.3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88-92
  • 3.3.1 取样地点88
  • 3.3.2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筛选88-89
  • 3.3.3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鉴定89-92
  • 3.3.3.1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基因组提取89-90
  • 3.3.3.2 对新型甲烷氧化菌16S rRNA序列特异性扩增和测序90-92
  • 3.3.3.3 16S rRNA的序列分析92
  • 3.3.3.4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形态特征观察92
  • 3.3.3.5 菌种保藏92
  • 3.4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生化遗传学特性研究92-100
  • 3.4.1 革兰氏染色法92-93
  • 3.4.2 甲烷氧化细菌生长曲线及甲烷降解曲线的测定93
  • 3.4.3 甲烷氧化菌温度梯度生长测定93
  • 3.4.4 甲烷氧化菌pH梯度生长测定93
  • 3.4.5 甲烷氧化细菌NaCl梯度实验方法93-94
  • 3.4.6 唯一碳源试验94
  • 3.4.7 唯一氮源试验94
  • 3.4.8 过氧化氢试验94
  • 3.4.9 脲酶测定试验94
  • 3.4.10 甲烷氧化细菌特征酶基因pmoA,mxaF和mmoX的鉴定94-97
  • 3.4.10.1 pmoA,mxaF和mmoX片段的扩增和测序94-97
  • 3.4.10.2 pmo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97
  • 3.4.11 甲烷氧化菌的固氮酶基因nifH的鉴定97-100
  • 3.4.11.1 固氮酶基因nifH片段的扩增与测序97-99
  • 3.4.11.2 固氮酶基因nifH片段的鉴定99-100
  • 第二部分 结果与讨论100-109
  • 3.5 新型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100-109
  • 3.5.1 筛选结果100
  • 3.5.2 甲烷氧化菌M261的形态特征100
  • 3.5.3 甲烷氧化菌M261的鉴定结果与分析100-104
  • 3.5.4 甲烷氧化菌M261的生理试验结果104-106
  • 3.5.4.1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分析104
  • 3.5.4.2 甲烷氧化细菌生长曲线及甲烷降解曲线104
  • 3.5.4.3 甲烷氧化菌pH梯度生长结果104-105
  • 3.5.4.4 甲烷氧化菌温度梯度生长测定105
  • 3.5.4.5 甲烷氧化细菌NaCl梯度生长结果105
  • 3.5.4.6 唯一碳源试验105
  • 3.5.4.7 唯一氮源试验105
  • 3.5.4.8 脲酶测定试验105
  • 3.5.4.9 过氧化氢酶试验105-106
  • 3.5.5 甲烷氧化菌M261的特征基因分析106-108
  • 3.5.5.1 甲烷氧化细菌特征酶基因pmoA和mmoX的鉴定106
  • 3.5.5.2 甲烷氧化菌的固氮酶基因nifH的鉴定106
  • 3.5.5.3 甲烷氧化菌pmoA的系统发生树分析106-108
  • 3.5.6 结果讨论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1
  • 致谢111-11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微生物生物技术在控制畜牧业甲烷排放中的应用    马青山;余占桥;王庆;韩冰;张日俊;

蓝藻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变化研究    刘恒

白假丝酵母脂肪酶CaLIP5在毕赤酵母X33中的优化重组表达    杨宁;蓝东明;王永华;杨博;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甲烷氧化与氨氧化微生物及其耦合功能    赵吉;李靖宇;周玉;白玉涛;于景丽;

Biofilter:a promising tool for mitigating methane emission from manure storage    Nazim CICEK;Danny MANN;

宏基因组文库中的组成型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    杜丽琴;陆坚;谭慧敏;韦宇拓;杨辉;黄日波;

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和丽佳;吕罕鲜;雷雅燕;

高强度耐有机溶剂蛋白酶的纯化及性质    姚忠;孙蓓蓓;李霜;何冰芳;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for the bioconversion of activated sludge by Penicillium corylophilum,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Sarkar Mannan;Ahmadun Fakhru'l-Razi;Md Zahangir Alam;

环境宏基因组学技术的主要瓶颈及发展    蒋云霞;艾春香;

嗜碱菌研究与应用    张鸿雁,张宏礼,许殿才,吴晓华

低温碱性蛋白酶QDAP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同源模建    郝建华;袁翠;王跃军;孙谧;

白地霉脂肪酶的制备、修饰改良及应用研究    阎金勇

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合成及抑菌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    高卫华

地衣芽孢杆菌MY75几丁质酶特性及表达调控元件的研究    肖亮

深海适冷蛋白酶MCP-01对胶原蛋白的催化机制及其在肉类嫩化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赵国琰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随水稻品种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农田温室气体释放意义    Qaiser Hussain

短小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酶学特性及其酶基因克隆、表达的研究    姚大伟

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家族的研究及新型表达系统的构建    赵鹤云

扩展青霉PF898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林琳

荧光假单孢菌脂肪酶基因的克隆、改造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王海燕

碱性蛋白酶产生条件和酶学性质及其基因克隆的研究    敬蔚然

山羊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功能基因的筛选    安娜

双峰驼瘤胃细菌多样性及宏基因组文库构建与初步筛选    张玲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    陈重安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    廖稷

分步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工艺研究    刘天蒙

深海菌株Bacillus sp. EPPRO6蛋白酶基因多样性、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    徐辉

白假丝酵母脂肪酶CaLIP5的重组表达及性质研究    杨宁

球毛壳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    Olivia Sakhile Juba

推广巢湖蓝藻资源化技术 发展沿湖农业生态经济    李玉成;陈众;

巢湖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杨建军;张斗胜;

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翟志军;马欢;李军;蔡冬清;王相勤;吴跃进;姚建铭;余增亮;

巢湖蓝藻衰亡过程中颜色及形态变化的室内模拟研究    孟泽婧;李玉成;吴涓;王宁;

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贺永惠,王清华,李杰

水生腐殖酸的可见—紫外光谱特征    陶澍,崔军,张朝生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    黄耀;

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    张宏亮;李世杰;冯庆来;张世涛;

地质成因的甲烷释放对大气的影响    唐俊红;向武;鲍征宇;乔胜英;郭清宏;

牛粪生物堆肥有机酸变化及对腐熟度的影响    单德鑫;李淑芹;许景钢;

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    杨华

农业废物堆肥化中木质素的降解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郁红艳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巢湖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水环境污染评价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彭军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    张国君

脱氮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脱氮性能研究    芮传芳

生物质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陈森

牛粪堆肥的腐熟度评价及重金属形态变化研究    高建程

城市粪便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效果评价    王建香

污泥堆肥过程中多环芳烃降解及转化的研究    石守业

太湖水华蓝藻资源化技术研究    杜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土壤腐殖物质相互作用研究    刘书田

小菜蛾对杀虫药剂抗性的研究 Ⅱ.小菜蛾幼虫的酯酶分析    谢力,彭统序

铝胁迫对大豆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龚春风;徐根娣;刘鹏;

北京鸭、金定鸭及其杂种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郑文竹,潘丽娉

六种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变异的比较    何新霞,金晓玲,周虞灿,郑祥建,沈晖

家禽(鹅、鸭、鸡)血清酯酶多态性比较血型学初步研究    肖千钧,吴晓林,项可宁,张焕荣

淡色库蚊酯酶等位基因及其在自然种群中的频率分布    王金福,陈睿,陆绍红,徐建农

高选择性手性酯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应用    赵玉巧,武慧渊,许建和,周琳婷

蜜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何士敏,肖静,白士博

对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淡色库蚊酯酶在发育中的变化    邢文鸾,朱昌亮,高晓红,吴观陵

陕北鸡血清酯酶多态现象的初步研究    王延峰,齐龙,文风云,吴润花

人酯酶D的三维结构研究    武栋;李扬;宋高洁;张荣光;Neil Shaw;刘志杰;

鸡蛋的酯酶多态研究    曲湘勇;郭松长;李小平;

家蚕TIME-EA4:起源于Cu/Zn SOD的新型酯酶    王文栋;徐丽;王玉军;丛海峰;孔令斐;司马杨虎;徐世清;

家蚕TIME-EA4:起源于Cu/Zn SOD的新型酯酶(英文)    王文栋;徐丽;王玉军;丛海峰;司马杨虎;徐世清;

La(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吴士筠;裴国凤;李晓峰;

超嗜热酯酶N-末端手臂结构对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王柏静;张作明;冯雁;

冰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及酯酶的影响    曹挥;李友莲;郭失迷;刘素琪;师光禄;

麦二叉蚜抗有机磷杀虫剂相关酯酶生化特性研究    何凤琴;朱坤炎;

抗阿维菌灭小菜蛾酯酶等位酶的研究    李瑄;乔传令;

苦豆子生物碱对萝卜蚜的活性及其对几种酯酶的影响    罗万春;赵善欢;

用赛尼可减肥请谨慎    本报记者 王建新

高三全一册生物练习题    程志新

辛硫磷    潘以楼 杨敬辉 宋立妹

市传染病医院成功救治两名慢性肝衰竭病人    记者 于天牧

可以吃的基因疫苗    许沈华

钝化酶抗生素永远的痛    戈梅 编译

中加合作攻关液体酶制剂技术    胡玉忠

他达那非可有效治疗ED    陆志城

科学家找到治疗糖尿病的天然抑制剂    小溪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    张周来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伊林特肯(CPT-11)对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药物疗效预测及羧酸酯酶同工酶对伊林特肯增效作用的探讨    林凤武

白背飞虱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药剂敏感性变化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基础    姚洪渭

超嗜热古菌Aeropyrum pernix K1酰基肽水解酶/酯酶N-末端区域稳定化机制研究    张作明

苹果多酚HPLC测定方法及碱性磷酸酯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体系的建立    杜中军

大鼠附睾特异性基因ESc-615和HongrES1的研究    胡志红

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灭蚜机理研究    王一丁

南海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酯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储新民

氯氰菊酯降解菌株CDT3、PBM11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协同代谢研究    许育新

酵母乙酸异戊酯水解酶和V型ATP酶F亚基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马金鸣

乳酸酯酯酶菌种的筛选及其酶反应特性研究    范永仙

贵州七种负蝗染色体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谢爱林

双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酯酶B1基因的表达    张韩杰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C1酯酶抑制剂基因Exon8变异分析    吴焱

酯酶提取及应用于毒死蜱残留量检测的研究    陈帆

添加剂对超嗜热酯酶APE1547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杨珍

蝴蝶酯酶同工酶的系统学研究(鳞翅目、蝶亚目)    郭晓霞

口服沙棘油和游泳训练对雄性小鼠不同组织形态结构、自由基代谢和酯酶同工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小杰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朱虎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有性杂交后代的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    侯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