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0:06
热度: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研究【摘要】:矿物燃料的使用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产生全球气候温室气体效应,迫切需要发展矿物燃料脱碳技术。燃料电池因其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低

【摘要】: 矿物燃料的使用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产生全球气候温室气体效应,迫切需要发展矿物燃料脱碳技术。燃料电池因其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低温燃料电池由于能够满足汽车燃料电池与小规模的制氢需要而成为研究热点。但低温燃料电池容许的COx含量较低,传统的制氢过程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经济的。甲烷裂解制氢可以脱除天然气中的碳,制得的氢气不含CO,而且氢气过程得以简化,是很有前景的制氢过程。因此,研究甲烷裂解制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甲烷在催化剂上裂解生长碳使催化剂失活,要实现连续制氢就必须对催化剂进行再生。选用25Ni/Cu-Al2O3和75Ni/Cu-Al2O3两种催化剂,分别在500℃和650℃进行甲烷裂解制氢与催化剂再生,反应与再生过程的温度与时间保持相同,催化剂再生时采用空气进行再生,气体流量均为370 cm3/min(STP),考察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低镍含量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温度增加时其稳定性降低。甲烷转化率随操作周期呈下降趋势,但25Ni/Cu-Al2O3催化剂在500℃制氢与再生操作达到第五周期时,其甲烷转化率趋于稳定。对切换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切换时间存在一个最佳值,即5分钟的切换时间甲烷裂解制氢效率最高。对生成碳产品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甲烷裂解同时制氢和碳纳米管工艺过程能有效降低制氢成本。本文重点考察催化剂组成、反应温度、甲烷浓度对碳纳米材料的规模生产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镍铝催化剂(3Ni1Al)在600 oC时纯甲烷裂解制氢的浓度较高,达到~55%,积碳量达9mgC/mgcat。铜修饰后催化剂的活性温区上移,650 oC时纯甲烷裂解制得的氢气浓度较高,达到63%,相应的积碳量达8 mgC/mgcat。TPO技术定量表征了碳产品的组成, Raman光谱和TEM(HRTEM)表征了碳产品的石墨化程度。压汞法对碳纳米管的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适合用作气体吸附剂、催化剂载体与催化剂。 反应器操作模式能影响甲烷催化裂解制氢过程。以纯甲烷为原料,分别考察了75Ni10Cu15Al和2Co1Al(原子比)催化剂上流化床与固定床操作模式下甲烷裂解制氢反应,结果表明流化床中的甲烷裂解反应速率较高。流化床操作的高表观速率主要是因为此模式下有效消除了外扩散,同时极大减少了内扩散阻力。不同温度下催化剂上生长的碳的TEM表征发现,金属颗粒尺寸随反应温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催化剂烧结是失活原因之一。但相同温度下固定床中催化剂金属颗粒尺寸明显大于流化床中的金属颗粒尺寸,且金属颗粒尺寸分布变宽,这说明流化床反应器有利于阻止金属颗粒的烧结。通过对甲烷裂解催化剂失活原因的分析发现流化床中催化剂颗粒的流态化有利于延长催化剂活性寿命。 反应条件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重要因素。采用15Ni3Cu2Al(原子比)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氮气稀释的甲烷为原料,在流化床中对甲烷催化裂解制氢进行了研究。初始甲烷浓度范围为20%-50%,反应温度控制在500-680oC,临界流化高度为10-30mm。600oC时反应气体流量控制在250-360 ml/min (标准状态)之间,流化床稳定操作可以在一定的反应时段内实现。当初始甲烷浓度为48%,反应温度600oC,产物氢气浓度达42%,且可以稳定维持在30min以上,能实现氢气的稳定生产。对实验动力学数据进行数学模拟,分别提出了碳生长反应初期和平稳期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误差小于2%。 流化床中催化剂颗粒的流化状态影响反应效率,而催化剂颗粒尺寸及其分布是影响流化状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采用75Ni-15Cu-10Al (原子比)催化剂,反应气体为纯甲烷,气体空速为0.099 m3/gh (STP),反应温度550℃,反应时间为1小时。不同的催化剂颗粒尺寸及其分布得到相应的积碳量,并进行回归处理。为了探讨催化剂颗粒尺寸及其分布对甲烷裂解反应的影响程度,选择了两种回归方案,一是以催化剂颗粒尺寸、颗粒分布宽窄(称之为分布因素1)为自变量的回归方案,另一个则是以颗粒尺寸、分布因素1和主次分布区域比例(称之为分布因素2)为自变量的回归方案。两者的回归结果分析表明模型与参数估值的可靠性较高,准确性也能满足要求。但在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发现后者与实际情况较符合,这说明颗粒分布对流化状态的影响不能忽略。 【关键词】:甲烷裂解 制氢 流化床 固定床 催化剂 碳纳米管 碳纳米纤维 碳生长 回归分析 动力学 TPO SEM TEM HRTEM XRD Raman 激光粒度仪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Q116.2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甲烷裂解制氢的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矿物燃料脱碳12-13
  • 1.1.2 燃料电池13-14
  • 1.1.3 甲烷裂解制氢14
  • 1.2 甲烷在催化剂上裂解14-21
  • 1.2.1 催化剂上碳的生成14-15
  • 1.2.2 碳纳米材料15-16
  • 1.2.3 甲烷裂解催化剂16
  • 1.2.4 反应条件的影响16-17
  • 1.2.5 碳生长机理与动力学研究17-21
  • 1.3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21
  • 1.4 甲烷裂解制氢同时获得碳纳米材料21-22
  • 1.5 甲烷裂解制氢的反应器22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与催化剂再生过程研究24-34
  • 2.1 前言24-25
  • 2.2 实验部分25-26
  • 2.2.1 催化剂制备25
  • 2.2.2 实验装置与反应条件25-26
  • 2.2.3 纳米碳管表征26
  • 2.3 实验结果26-30
  • 2.3.1 反应温度与催化剂镍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26-27
  • 2.3.2 操作周期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27-28
  • 2.3.3 切换时间对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的影响28
  • 2.3.4 积碳后催化剂样品的XRD 结果28-29
  • 2.3.5 积碳后催化剂样品的TEM 结果29-30
  • 2.4 讨论30-32
  • 2.4.1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30-32
  • 2.4.2 甲烷裂解制氢与催化剂再生周期操作工艺32
  • 2.5 小结32-34
  • 第三章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同时制氢与碳纳米管34-47
  • 3.1 前言34-35
  • 3.2 实验部分35-36
  • 3.2.1 催化剂制备35
  • 3.2.2 实验装置与反应条件35-36
  • 3.2.3 纳米碳管表征36
  • 3.3 实验结果36-43
  • 3.3.1 不同条件下的产氢量与积碳量36-37
  • 3.3.2 纳米碳管团聚物的表面积与孔分布37-38
  • 3.3.3 生成碳产品的TPO 表征38-39
  • 3.3.4 碳产品的Raman 光谱表征39-41
  • 3.3.5 产品碳的TEM 表征41-43
  • 4.4 讨论43-45
  • 4.4.1 甲烷裂解同时制备氢气与碳纳米管的工艺构想43-44
  • 4.4.2 产品碳纳米管结构与组成的影响因素44-45
  • 3.5 小结45-47
  • 第四章 流化床与固定床中甲烷裂解制氢的比较研究47-57
  • 4.1 前言47-48
  • 4.2 实验部分48-49
  • 4.2.1 催化剂制备48-49
  • 4.2.2 反应条件49
  • 4.2.3 生成的碳产品表征49
  • 4.3 结果49-53
  • 4.3.1 反应气体流量变化的影响49-50
  • 4.3.2 流化床与固定床的对比50
  • 4.3.3 碳产品表征50-53
  • 4.4 讨论53-55
  • 4.4.1 流化床与固定床对比53-54
  • 4.4.2 催化剂颗粒流化状态的影响54-55
  • 4.5 小结55-57
  • 第五章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57-68
  • 5.1 前言57-58
  • 5.2 实验部分58-60
  • 5.2.1 催化剂制备58
  • 5.2.2 实验装置58-59
  • 5.2.3 实验方法与条件59-60
  • 5.2.4 热力学计算60
  • 5.2.5 数学模拟60
  • 5.3 结果60-65
  • 5.3.1 流态化与温度分布60-61
  • 5.3.2 流态化操作的稳定性61-62
  • 5.3.3 气体组成的影响62
  • 5.3.4 温度的影响62-63
  • 5.3.5 流体力学条件的影响63-64
  • 5.3.6 甲烷裂解动力学模型64-65
  • 5.4 讨论65-67
  • 5.4.1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连续制氢65-67
  • 5.4.2 动力学模型67
  • 5.5 小结67-68
  • 第六章 催化剂颗粒尺寸及其分布对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反应的影响68-75
  • 6.1 前言68-69
  • 6.2 实验部分69-70
  • 6.2.1 催化剂制备69
  • 6.2.2 实验装置与反应条件69-70
  • 6.3 实验结果70-74
  • 6.3.1 催化剂颗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70-72
  • 6.3.2 实验结果回归处理72-74
  • 6.4 回归结果分析74
  • 6.5 小结74-75
  • 第七章 结论75-78
  • 参考文献78-90
  • 本论文创新点90-92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92-93
  • 致谢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碳纳米管的热解法制备、电子显微镜观察及拉曼光谱研究    梁二军,张红瑞,刘一真,刘慧,丁佩

关于碳纳米管反常反斯托克斯拉曼(AASR)光谱现象的研究    张树霖,黄福敏,周丽霞,詹勇,余国滔,施祖进,周锡煌,顾镇南

多壁碳纳米管的拉曼散射    韩和相,汪兆平,李国华,葛惟锟,常保和,解思深

Ni/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的分解温度和时间对积炭的影响(英文)    周吉萍,李春义,沈师孔

氢能    温廷琏

Co催化热分解制备弯曲状碳纳米管的研究    杨子芹,沈曾民,陈晓红,查旭峰

酸处理对多壁纳米碳管形态的影响    李艳亮,程斌,沈曾民

羽绒流化床干燥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韩东太,郑英姿

煤气化过程的理论计算    陈培荣,金昆,项友谦

气固流化床系统非线性机理研究进展    张延平,王立

溶剂碱洗对糠醛精制润滑油的影响    郁浩然,曹长兴,杨凤云,刘秀荣

提高渣油掺炼比对催化裂化行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    靳广洲,唐瑞昆,高俊斌,王和平,罗国华,吴秀章

利用长庆重油和FCC油浆生产道路沥青的探索性分析研究    王虹,高劲松,许玉霞

非贵金属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技术进展    任志鹏;张谦温;杨智;

用污油渣油制备建筑沥青    郭兰芬;高山;单秀杰;位淑华;王伟;

吸附甘氨酸对多壁碳纳米管电性能的影响    朱双美;赵元黎;韩道丽;李华洋;梁二军;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油中硫化氢、甲基硫醇和乙基硫醇测定标准的研究    刘名扬;欧阳昌俊;邬蓓蕾;陈会明;

加氢催化剂膨胀床器外预硫化技术    祁兴国;刘畅;马守波;董群;于春梅;张铁珍;

加氢催化剂膨胀床器外预硫化工艺条件优化    祁兴国;马守波;董群;

延迟焦化工艺研究现状    商丛丛;肖家治;

氢气吸附储存系统充/放气过程的动态模拟研究    陈煜;张超;鲁雪生;顾安忠;

化工企业废气回收再利用及推广使用分析    李成红;慕建华;

核磁共振分析亚磷酸酯的组成及结构    黄蔚霞;王京;王永峰;

基于NiZnAl催化剂的碳纳米管合成、表征及机理研究    闫晓琦;孙波;张坤;陈久岭;张松林;李永丹;

膨胀床器外预硫化加氢催化剂的表征与评价    祁兴国;马守波;董群;

纳米复合Ni/ZrO_2催化剂上CH_4分步重整制氢反应的研究    刘红梅;杨晓娟;徐柏庆;

纳米碳纤维的批量制备技术与装置研究    张勇

DNA遗传算法及应用研究    陈霄

铝基材料快速水解制氢的研究    陈星宇

导叶式旋风管内气固两相流动控制与分离性能计算方法的研究    马艳杰

脱沥青油高效利用双向组合工艺研究    杜平安

煤与垃圾衍生燃料(RDF)的流化床混烧研究及其酸性气体的脱除    赵明举

碳纳米管和轻多元素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及工艺参数优化    张红瑞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电催化剂及电极结构的研究    侯中军

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若干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刘传文

萌动小麦重力分选效果的研究    李毅念

催化裂化装置应用IFP技术扩能改造    张芳华

油品调和优化问题的研究    李响

醚后碳四在改性纳米ZSM-5沸石上裂解反应研究    梁翠翠

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在Ni/γ-Al_2O_3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研究    陈卓

高(含)硫高(含)酸原油加工工艺中的防腐研究    徐峥嵘

基于多生产方案溶剂油生产装置的建模与应用    吴文波

硅粉流态化技术研究    李浩然

单壁碳纳米管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朱利

变压吸附法分离合成气中CO的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健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影响因素的研究    黄莹

碳纳米管的拉曼散射研究    汪兆平,韩和相,李国华

碳纳米管的结构、对称性及晶格动力学    王玉芳,蓝国祥

催化热分解法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    董树荣,涂江平,王春生,张孝彬,刘茂森

脉冲电镀镍纳米晶基板上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的火焰法合成    刘曰利,潘春旭

流化床与固定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的比较    刘少文;李永丹;

碳纳米管制备及其生长机制研究    张红丹;邹小平;程进;任鹏飞;李飞;王茂发;朱光;

碳纳米管改性对Au/CeO_2催化剂乙醇部分氧化制氢的影响    蔡建信;罗来涛;张荣斌;

用FeCl_3作催化剂先体制备碳纳米结构    张红丹;邹小平;程进;任鹏飞;李飞;王茂发;朱光;

制备条件对煤热解制氢用NiO/γ-Al_2O_3催化剂活性影响的研究    张蕾;舒新前;

生物质气化制氢中的流化床工艺选择    解东来;叶根银;李自卫;乔伟艳;

非定向多壁碳纳米管制备过程中引入水对其生长的影响    江奇;邹永良;何正文;肖东琴;罗日方;赵勇;

掺杂镧对Ni-Si甲烷裂解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于瀛;崔梅生;施用晞;龙志奇;黄小卫;

影响催化燃烧法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因素    程进;邹小平;李飞;张红丹;任鹏飞;朱光;王茂发;

碳纳米管负载的Ni-Cu催化剂裂解甲烷制氢    李克;刘建福;银董红;吕功煊;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可控及批量制备碳纳米管    骞伟中;魏飞;

氢气还原对Co/Cu/Al_2O_3甲烷裂解催化剂的影响    柳泉润;李永丹;

以镍/碳纳米管催化剂合成特殊形态的纳米碳纤维    李春华;姚可夫;梁吉;

高容碳量Ni-Cu-Al_2O_3催化剂催化甲烷裂解制氢研究    陈龙;李顺清;杨柯利;邹国军;张三兵;王晓来;

用FeCl_3作催化剂先体制备碳纳米结构    张红丹;邹小平;程进;任鹏飞;李飞;王茂发;朱光;

碳纳米管封装抑制HIV复制蛋白的动力学研究    陈保栋;杨传路;杨俊升;王美山;马晓光;

纳米铁催化剂制备及裂解甲烷生长小直径碳纳米管    陈理;张强;骞伟中;魏飞;凌晨;汪展文;

不锈钢纤维/碳纳米管填充尼龙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李曼;白树林;张杨飞;贾治勇;

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管    胡业旻;殷利民;曹威;李瑛;朱明原;白琴;

吸入碳纳米管可影响人体免疫力    刘霞

日研制出直径最小碳纳米管    记者 何德功

我国碳纳米管产业化突破“瓶颈”    记者 吴辉

碳纳米管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    张巍巍

碳纳米管实用的路还远吗?    黄绍平

我国碳纳米管截短技术获得突破    记者 谢昭萍 特约记者 肖萍

以煤制氢的前景与困难    舒林

我国率先实现碳纳米管产业化    记者 薛冬 通讯员 谭少容

碳纳米管身价何以远高于黄金    本报记者 薛冬 通讯员 谭少容

碳纳米管发展记    记者 李斌 沈路涛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研究    刘少文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修饰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蒋辽川

碳纳米管—双马来酰亚胺体系的摩擦磨损研究    刘丽娜

电晕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徐立华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结构制备及其界面增强效果研究    梅蕾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碳纳米管为模板的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朱幸福

表面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性能    崔伟

碳纳米管、碳纳米片、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和场发射性能的研究    亓钧雷

无机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应用    叶丽娜

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高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控制与介电性能的关联    姚胜红

碳纳米管树状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徐勤

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炭黑/溶聚丁苯橡胶硫化胶性能研究    祝丽娟

高分子水凝胶修饰碳纳米管神经元探针    林德盟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和场发射性能的研究    刘晓伟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陈晨

气体膨胀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及其在碳纳米管功能化修饰中的应用    秦瑞红

碳纳米管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及其引发苯乙烯接枝共聚    林小静

聚硅氧烷接枝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王蜜

自由基加成反应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修饰中的应用    曾静

分子开关和十字形碳纳米管的输运性质研究    郭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