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干热岩地热能研究与开发的若干重大问题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7:35
热度:

干热岩地热能研究与开发的若干重大问题【摘要】:在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干热岩地热能的开发将对未来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干热岩地质理论研究十

【摘要】:在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干热岩地热能的开发将对未来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干热岩地质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从地质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干热岩的定义;以大陆盆山热构造系统为基础,提出地热能综合分类方案;根据岩石流变学和构造物理学理论,探讨在固态、半固态流变环境下干热岩的构造岩石系统;在活动盆山构造系统地壳四维非均匀流变思想指导下,探讨干热岩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提出将地球系统动力学的思想贯穿到干热岩及其关联的资源、灾害、环境、工程地质的调查研究与应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建议在华北、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东南沿海、台湾4种不同类型的热构造活动区进行联合勘查、综合评价与系统开发.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干热岩 非均匀流变 联合勘查 综合开发 地热 地球系统动力学.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s.1212011121246,12120112204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2188)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KFKT2010-5)
【分类号】:P314
【正文快照】: 能源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根本出路在于可再生清洁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核能相比,地热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具有稳定(不受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利用率高(地热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李德威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李德威;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李德威

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李德威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    李德威;夏义平;徐礼贵;

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    李德威;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初论地球自然灾害系统    李德威;

我国陆区干热岩资源潜力估算    蔺文静;刘志明;马峰;刘春雷;王贵玲;

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取热减灾减排    李德威;

西藏冈底斯东段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曾忠诚;刘德民;泽仁扎西;尼玛次仁;

西藏洛扎地区拆离断层构造变形特征    鲁如魁,钟华明,童劲松,夏军,李运怀

地球系统动力学纲要    李德威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    程丰;李德威;Jerry Bartholomew;罗文行;

中国大陆2000—2007年重力场变化多尺度分解    玄松柏;邢乐林;谈洪波;汪健;申重阳;李辉;

大地构造和海陆起源的内波假说(Ⅱ)──建立假说的大地构造学与运动学基础    池顺良,鍾荣融,骆鸣津,杨洪之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分布、形成及开发    陈有顺;房后国;刘娉慧;李善平;李智敏;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幔型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李德威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李德威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刘德民,李德威,杨巍然,汪校锋,张金阳

青藏高原南部碰撞成矿与板内成矿的动力学背景    李德威;

青藏高原板内活动断层与地震成因    李德成;

青藏高原板内层流造山及其热隆伸展成矿    李德威;

青藏高原南部碰撞成矿与板内成矿    李德威;

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    庞忠和;胡圣标;汪集旸;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eology and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between Fogang granite(China) and basement granite of Cooper Basin HDR project(Australia)    Wang Andong;Sun Zhanxue;Hu Baoqun;Liu Jinhui;Liu Tangwei;Chen Gongxin;

非均匀介质稳态热传导模型数值模拟与参数估计    刘唐伟;孙占学;王安东;胡宝群;刘金辉;

Recent studies on hydrothermal systems in China:a review    Yanlong Kong;Zhonghe Pang;Haibing Shao;Shengbiao Hu;Olaf Kolditz;

河北雄县地热田钻井地温测量及地温场特征    李卫卫;饶松;唐晓音;姜光政;胡圣标;孔彦龙;庞菊梅;王建存;

江西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祝爱明;余敏;黄修保;周作文;元巍;刘耀;高章;杨鸿;

黔西南坳陷沉积盆地分析与锑、金成矿研究    胡煜昭

云南兰坪—维西地区构造动力学分析    邵兆刚

山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地壳拉张—兼论煌斑岩与金成矿的关系    刘燊

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    江元生

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    吴国干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    胡高社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    张广良

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扩展    司家亮

准噶尔南缘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制下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    白斌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石炭系勘探前景    杨超

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    焦扬

酒西坳陷南缘构造分析    段宏亮

西藏定结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张金阳

巨厚层松散高陡边坡的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祝建

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物性结构的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罗文行

米仓山南缘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与形成机制    王越

西藏仓木错—多桑南北向地堑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王冠

三江造山带中段竹巴龙—芒康剖面构造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丁妍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速度结构及构造含义    田先德

“拉萨—林芝地块”地壳岩体的现今应力—形变作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鲍杰

喜马拉雅地热带    佟伟 ,张知非 ,章铭陶,廖志杰 ,由懋正 ,朱梅湘 ,过帼颖 ,刘时彬

青藏高原隆升的主因—大陆板块内的盆-山碰撞作用    白文吉,杨经绥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

地球系统动力学纲要    李德威

地震动力学:震源分布与岩石圈流变特性(英文)    陈胜早;

西藏冈底斯尼雄超大型富铁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曹圣华;李德威;余忠珍;袁建芽;吴旭铃;胡为正;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    曹圣华,罗小川,唐峰林,陈鲁根

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    曾小苹,林云芳

地热前兆预报地震的新方法研究    胡敦宽,曾小苹,赵明,李淑芳,林云芳,刘绮亮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宏观异常现象分析    张小涛;张永仙;许敦煌;

青海发现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李文;

我国陆区干热岩资源潜力估算    蔺文静;刘志明;马峰;刘春雷;王贵玲;

华东首个干热岩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完成    

青海干热岩显示及其勘查工作部署    吴国禄;李小林;

干热岩(HDR)资源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    杨吉龙,胡克

青海共和2230m地下发现干热岩资源——仅钻孔控制面积已达150km~2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    孙知新;李百祥;王志林;

    

我州有望建设全国第一个干热岩研究基地    特约记者 孙海玲 通讯员 王丽华

沉睡的宝贝——干热岩    

青海共和盆地首现可利用干热岩    康维海

中澳联合研究江苏干热岩地热资源    徐雪球王旭雁

青藏高原首个干热岩勘探项目实施    康维海

利用CO_2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