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2:37
热度: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摘要】: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

【摘要】: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旋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秸秆不还田,除速效钾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季秸秆均不还田;除旋耕秸秆两季均还田外,旋耕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与翻耕秸秆不还田相比,翻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和旋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提高了10.96%和9.72%,蔗糖酶提高了30.36%和17.87%。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碳和氮 土壤酶活性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
【分类号】:S158.3
【正文快照】: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仅使得氮、磷、钾肥肥效得以有效提高,而且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大量增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一个总的指标,它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以及土壤养分的转化循环等各个生化过程[1],因此秸秆还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陈强龙;谷洁;高华;秦清军;甄丽莎;陈胜男;孙利宁;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宋明伟;李爱宗;蔡立群;张仁陟;

华北农田不同耕作方式的固碳效益评价    王福军;张明园;张海林;陈阜;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樊军,郝明德

免耕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姜勇,梁文举,闻大中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张星杰;刘景辉;李立军;段宇坤;王智功;苏顺和;

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振江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阮慧芳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晋凡生,张宝林

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舒丽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戴志刚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

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数量的影响    李慧冬;李瑞菊;杜红霞;王文博;陈子雷;

寿光日光温室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光国;李登秋;丁昶;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控释掺混肥对大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自坤;刘世琦;齐建建;刘素慧;张民;

钾肥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华;贺洪军;高凤菊;王友平;

多抗霉素对植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陶宁;龚道新;杨友才;符方平;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粤北大宝山铅锌矿区土壤—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    秦建桥;罗育池;阮文刚;刘源锋;

恩诺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马驿;陈杖榴;

GFP叶绿体转化烟草茎叶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余建平;吕月萍;刘佳莉;刘建国;郭长虹;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的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    叶功富;侯杰;张立华;卢昌义;陈胜;黄荣钦;

滚切式轻小型秸杆切碎机的研制    马荣朝;吴维雄;张黎骅;

腐殖酸及腐殖酸类肥料研究历史述评    高凤玲;

广州菜园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黎宁;李华兴;赵兰凤;朱凤娇;邝培锐;张育灿;林日强;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张俊忠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邓雅丽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改良剂调控对海州香薷修复铜镉复合污染红壤的影响    刘燕红

油茶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及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郝艳

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立研

转基因番茄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郭文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陈明灿;张雷;

秸秆、地膜覆盖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机理    王翔宇;丁国栋;尚润阳;马士龙;

小麦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试验初报    吴玉荣;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耿玉清;白翠霞;赵铁蕊;王树森;陈峻崎;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度及其动力学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戴伟,白红英

中国外生菌根资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成彬;林久志;

地表环境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及同位素分馏研究综述    李思亮,刘丛强,肖化云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谢文,郑元红,胡娟,陆笛,申玲

黄土高塬旱地小麦草肥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许卓民,张明义,苗元礼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伟;龚久平;刘建国;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陈明灿;张雷;

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刘建国;卞新民;李彦斌;张伟;李崧;

杭锦2~#土多元复混肥对菜地土壤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萨如娜;苏米亚;吴榕;斯琴巴特尔;

耕作措施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娟;韩春丽;高旭梅;张旺锋;

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董守坤;刘丽君;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马春梅;龚振平;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路文涛;贾志宽;张鹏;王维;侯贤清;杨保平;李永平;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邱莉萍;张兴昌;张晋爱;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电学;韩志卿;刘微;高书国;常连生;侯东军;李国舫;

川西亚高山不同密度缺苞箭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齐泽民;王开运;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土壤活性物质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刘会;邓波;夏彤;王冲;

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闫晗;吴祥云;黄静;

川中丘陵区部分土种的土壤养分的Fuzzy评判探讨    张春;邓良基;张世熔;郑小佳;何鹏;邓旭艳;

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

几种紫花苜蓿品质分析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起简;路平;刘玉芬;李海强;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秸秆还田技术措施    毛国强

秸秆还田的好处    冯国明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领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曹一平 教授

秸秆还田新技术有望推广    丁玲娜

冬季秸秆还田的几种方式    彭杰

陕西 建设20万亩示范田 秸秆还田不再难    记者 王洪伟

秸秆还田PK“狼烟四起”    王震波

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冯国明

褐煤腐殖酸肥料的养分缓释机理及其肥效研究    刘方春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黄绍敏

坡耕地退化机理及侵蚀退化防治措施研究    朱青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徐丽华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不同土类土壤养分时空变异与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高辉

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    姜城

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    许红卫

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胡竞辉

寒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庄倩倩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免耕高桩抛秧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吴锦秀

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芸

盐胁迫下植物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揣泽尧

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地力评价研究    张铁婵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苏敏

豫中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管理分区    张明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研究    张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