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2:13
热度:

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秸秆具有产量大、分布广、供应稳定的特点,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应合理利用。但是每到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秸秆具有产量大、分布广、供应稳定的特点,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应合理利用。但是每到农作物收获时节,作为副产品的秸秆很多情况下都被一烧了之。而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引发火灾、引发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每到夏收、秋收时节,政府都会组织开展禁烧工作,采取成立禁烧组织机构、宣传发动、建立禁烧督查体系、落实禁烧经费保障等措施防止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秸秆焚烧现象仍时有发生。 秸秆是资源,应该被合理利用。但是,当前农作物秸秆利用仍然以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为主。科技工作者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包括秸秆肥料技术、秸秆饲料技术、秸秆基料技术、秸秆原料技术、秸秆燃料技术及其各种应用研究为重点,但是实际投入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比例还比较低。 本文通过分析秸秆焚烧引发的环境问题及秸秆利用现状,分析造成秸秆焚烧的原因,认为秸秆焚烧的原因是秸秆没有被“用好”,就是秸秆没有成为农民致富的资源,没有成为工业发展的资源,秸秆利用方面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在秸秆利用中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在秸秆禁烧工作中,重点强调的是“不着火、不冒烟”,措施主要是采取围堵的方式防止着火,为禁烧而禁烧,而政府利用政策制定、规化引导作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还相对薄弱;二、就秸秆传统利用技术而言,秸秆传统利用技术存在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而秸秆新技术又存在技术本身的应用性差和相关政策不配套的问题使新技术转化力度不够,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秸秆利用中,还存在秸秆产品市场认可度低,价格优势差,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 本文认为要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从而彻底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发生,必须从发挥政府引导、市场消化、科技支撑三方面积极因素着手,改变秸秆禁烧工作中“重禁轻梳”的局面;构建与政府引导、市场消化、科技支撑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有效运行机制,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全局,依托科技创新,构建从秸秆禁烧向秸秆综合利用转变的市场调节机制与有效的政府政策。 政府引导方面,就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结合产业情况,特别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有利时机,科学合理的布局相关产业,做细、做实相关规划,把秸秆综合利用及其产业发展摆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全局中,使秸秆产业有序发展,发展有章可循,并配套以相应的奖惩制度,奖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民,以经济手段推进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的多元化融资体系、相配套的人才支撑体系。解决政府引导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薄弱问题和因政策原因导致秸秆新技术转化效率低的问题。 市场消化方面,就是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用好市场机制信息传递、利益刺激、竞争激励、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效率提高作用,坚持企业主体作用,走秸秆工厂化利用之路,让企业成为秸秆利用的主力军,并且努力建设相关产业链,提高秸秆产业化水平,从而增强秸秆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市场认可度,解决秸秆传统利用技术存在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科技支撑方面,就是依托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破解综合利用瓶颈,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府引导创新,努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秸秆新技术转化效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秸秆焚烧 秸秆综合利用 政府引导 市场消化 科技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1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焚烧秸秆引起的环境问题12-13
  • 1.3 秸秆禁烧工作现状13-16
  • 1.4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16-23
  • 1.4.1 秸秆肥料技术16-17
  • 1.4.2 秸秆饲料技术17
  • 1.4.3 秸秆基料化技术17
  • 1.4.4 秸秆原料化技术17-18
  • 1.4.5 秸秆燃料化技术18-22
  • 1.4.6 秸秆其他的技术应用22-23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3-25
  • 第2章 秸秆焚烧原因分析25-27
  • 第3章 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7-31
  • 3.1 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性原因27-28
  • 3.2 制约秸秆利用的效率与技术转化原因28-29
  • 3.3 制约秸秆利用的市场方面原因29-31
  • 第4章 解决焚烧秸秆问题的理论制度探索31-45
  • 4.1 必须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32-37
  • 4.1.1 必须做细、做好规划,合理布局相关产业32-34
  • 4.1.2 必须建立奖惩制度,对秸秆利用企业和农民实行以奖代补34
  • 4.1.3 切实完善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34-37
  • 4.2、必须发挥市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37-41
  • 4.2.1 必须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37-39
  • 4.2.2 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39-40
  • 4.2.3 必须积极构建秸秆产业化发展,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40-41
  • 4.3 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破解综合利用瓶颈41
  • 4.4 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机制,将政府、市场、科技三者积极作用有机统一起来41-4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3
  • 致谢53-5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欧国家的生物质能开发及启示    汪业林;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韩佳慧;杨扬;张景来;

发展生物质发电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江得厚;姚伯兴;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王丽;李雪铭;许妍;

秸秆发电生态效益可观    张茜 ,尚俐君

我国秸秆焚烧污染与防治对策    徐玉宏;

玉米秸杆制取木糖醇的研究    张启峰,张世平,邵延文,陈鹏刚,张启涛

农作物秸秆利用    海生;

棉秆资源特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李金霞;卞科;许斌;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生物质连续裂解能源转化工艺与装置实验研究    施建军;鲍巍涛;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纤维素原料厌氧产甲烷气的研究进展    赵兰;冷云伟;任恒星;李浩;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基于系统分析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高松;汪建明;

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探讨    丁兆运;

中国小麦秸秆纤维潜力研究    张敏;杨曼曼;陈伟强;宋安东;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生物质水热液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

沿巢湖地区沼气能源规模化生产利用模式的探讨及生态效益分析    张庆国;杨书运;吴朝;李鉴清;朱雅莉;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广东省韶关市生物质能现状及生物质能发电前景探讨    张音波;夏志新;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探讨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王昊;

生物菌剂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王赛月;牛明芬;庞小平;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嗜热真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Ⅰ、CBHⅡ)和内切葡聚糖酶(EGⅠ)的分子改造    王秀娟

生物油水汽重整制氢及由生物质合成气合成低碳醇的研究    叶同奇

利用生物质基合成气制备清洁生物燃料的研究    仇松柏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    刘轩

流化式自供热型制生物燃油关键装置设计理论研究    刘向东

农作物秸秆水热液化过程及机理的研究    彭文才

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决策研究    唐朝贤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EIC)处理酒精废水的试验研究    丁玉

生物质及其热解液体产物分析研究    马梅英

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    赵何

棉秆培养料优化及金针菇品质与产量的研究    卢伟

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    程士润

甘肃省能源消费问题研究    杨双喜

叶面喷施沼液及KH_2PO_4对设施油桃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晨冰

竹材树脂化的基础研究    栾复友

北欧国家的生物质能开发及启示    汪业林;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综述    张亮;伍小兵;翟井振;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韩佳慧;杨扬;张景来;

山东省大气污染经济损失估算    王艳,赵旭丽,许杨,李彦

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刘海忠,王保强,武玉华,徐有,张庆江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吴树栋

我国秸秆人造板工业若干问题之我见    尚大军;

棉秆不同微贮方法效果研究    许宗运,张锐,张玲,蒋涛,吐尔洪,黄云,买买吐逊

我国生物质能技术产业化基础的研究    袁振宏;李学凤;蔺国芬;

    记者 李陈续

生物与化学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生物气产量的影响研究    杨懂艳

秸秆禁烧 任重而道远    苏光兵;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西安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奖惩通报    

秸秆综合利用路在何方?    

西安突破秸秆禁烧困局 三夏首次无火点    刘振;

汶上县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技术    王谦;夏卫星;孔玉玲;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2006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的通知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全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现状及对策    王永新,于波,吴清敏

全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    李远

采取农机化措施 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向秸秆经济的跨越    王永学;宋占奎;张锋;陈丽萍;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    陈道华;

河南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凌;沈萌;邱君;

秸秆综合利用零排放工艺    熊莲;黄超;陈新德;马隆隆;陈勇;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莱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之管见    王谦昌;

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    王英;

浅谈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应用    李军;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建议    姜兆鸿;高殿义;于飞;王清泉;郝伟;

关于推行秸秆综合利用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对策    华正远;

秸秆综合利用 让农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 喻剑 钟华林

我市三夏连续三年零焚烧    记者 马昭

三夏 首次实现零火点    记者 韩勋

着眼当前重点 抓好三项落实    记者 孟山

秸秆禁烧令何以“悬空”    本报记者 刘雅琼 通采 徐效平 吕述谡 刘伟 彭文禹 汤强勇 (本报记者 刘雅琼)

打赢秸秆禁烧攻坚战    记者 韩勋

秸秆禁烧:构筑科学利用的“生态防线”    本报记者 成燕 卢文军

西安咸阳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明显    孟卫萍 封东琪 苏辉

疏堵结合攻克难点确保效果    连俊海 郭玉广

狼烟散尽千金来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改性稻秆吸附剂表征及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刘澜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王增丽

梨园树盘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    赵德英

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机理研究    苏会波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陈素红

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础研究    李涛

凤眼莲秸秆堆肥与钾素回收及其纤维改性材料的特性研究    周文兵

农作物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的液化    赵炜

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    姜荣鹏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李秋菊

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刘新芽

张家港市秸秆综合利用中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缪晓霖

秸秆综合利用方案评价    唐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及其在滨州市的示范应用    石阳

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农户行为研究    朱文家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特点及对策研究    钱淑琼

离子液体溶解和降解稻秆纤维素制备还原糖的研究    邢丽欣

吉林省秸秆资源现状与综合利用研究    葛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