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反硝化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22:34
热度:

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反硝化的影响【摘要】:采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研究了北京郊区潮土上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反硝化状况。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后的两周内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阶段 ,土壤孔隙含

【摘要】:采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研究了北京郊区潮土上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反硝化状况。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后的两周内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阶段 ,土壤孔隙含水量对反硝化作用有显著的影响 ;在配施氮肥的条件下 ,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反硝化作用 ,秸秆还田时夏玉米生育期肥料氮反硝化损失率为1.7%、秸秆不还田时为 1.2 %。这意味着秸秆还田可能促进土壤 N2 O的排放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关键词】夏玉米 反硝化 秸秆还田 乙炔抑制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秸秆还田一直是保护性耕作所提倡的措施 ,我国制定了不同种植制度下相应的秸秆还田技术规程 [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 ,焚烧秸秆行为受到限制 ,北京郊区农田土壤上小麦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肥料施用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董玉红,欧阳竹,李运生,张磊

灌溉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    石维;同延安;赵营;樊红柱;

秸秆还田对灌溉玉米田土壤反硝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    王改玲;郝明德;陈德立;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王朝辉,张福锁

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江晓东

小麦—玉米栽培条件下的硝酸盐淋失与氮素利用    石维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与累积规律及优化施肥    赵营

施氮期对夏玉米土壤无机氮变化及净矿化量的影响    王启现,王璞,翟志席,王志敏,付晋峰

作物残体培肥土壤的研究进展    耿玉辉,吴景贵,李万辉,姜岩

秸秆还田的效果与方法    孙颉,胡敏,谢笔钧

保护性耕作体系及配套机械系统的研究    杨悦乾;龚振平;纪文义;马春梅;赵淑红;赵艳忠;

中国优势肥用植物资源潜力与利用    王正银,胡尚钦

田间及模拟条件下氮的矿化与淋溶    王荣萍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    王启现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    李紫燕

少免耕小麦高产群体生长模式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张洪程;戴其根;严宏生;陈新华;冯再根;

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对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黄绍文,金继运,杨俐苹,左余宝,程明芳

高产夏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    范贻山;

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质性质的影响    杨东方,成瑞喜,李学垣

夏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    傅应春,陈国平

农业土壤N_2O排放的研究进展    蒋静艳,黄耀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姚勤,王勇,陈克平

根际反硝化作用与N_2O释放    邹国元,张福锁

转Bt抗虫棉各器官毒蛋白的含量及表达    王保民,李召虎,李斌,田晓莉,段留生,翟志席,何钟佩

转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王忠华,夏英武,周美园

转Bt基因克螟稻对土壤和根系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吴伟祥

Bt水稻及其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环境行为与生物学效应    汪海燕

克螟稻中cry1Ab基因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吴立成

转Bt基因克螟稻秸秆还土对水田厌氧微生物、生物学活性及其种群多样性的研究    徐晓宇

应用BaPS系统研究旱地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呼吸作用    刘巧辉

转基因棉花对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刘颖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冷春龙

重庆市典型岩溶区的土壤肥力特征    侯建筠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规律与模拟    孙承运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呼吸的研究    陈述悦

施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CO_2释放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邢晓旭

旱地土娄土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研究    古巧珍,杨学云,孙本华,马路军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    赵琳,李世清,李生秀,张兴昌,吕丽红,邵明安

灌溉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    石维;同延安;赵营;樊红柱;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李琳;胡立峰;陈阜;肖小平;杨光立;

传统和优化水氮管理对蔬菜地土壤氮素损失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于红梅;李子忠;龚元石;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赵营;同延安;赵护兵;

不同土壤耕作法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胡立峰,胡春胜,安忠民,张爱军,陈阜

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朝辉;李生秀;王西娜;苏涛;

黄淮海平原旱田氮素损失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陈健;宋春梅;刘云慧;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素反硝化损失研究    邹国元,张福锁,巨晓棠,陈新平,刘学军

饱和铵贮库施肥法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邢承华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    张丽娟

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    赵俊晔

南疆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研究    王平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种植体系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吴永成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    王东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黄绍敏

追氮时期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张永丽

不同水稻基因型氮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    张耀鸿

水旱轮作农田系统氮素循环与水环境效应    陆敏

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推荐    刘微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农作系统养分平衡的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宋春梅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环境承受力的研究    钟茜

稻麦农田氮素供应动态模型研究    姜军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累积的研究    吕丽红

优质冬小麦清洁生产的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王晓英

优质冬小麦清洁生产的控释尿素施用技术研究    杨雯玉

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矿质氮及其对作物生长与养分利用影响    王西娜

小麦—玉米栽培条件下的硝酸盐淋失与氮素利用    石维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智晖;

    

    

    

    

    

    

    

    

    

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梁东丽;同延安;Ove Emteryd;张树兰;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的反硝化作用研究    邹国元;张福锁;刘宝存;陈新平;刘学军;巨晓棠;

土壤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殷士学;陈丽敏;

花椰菜-苋菜轮作条件下土壤反硝化研究    邹国元;李晓林;张宏彦;

蚕豆/玉米间作及接种根瘤菌对土壤细菌、古菌及氮循环相关菌群数量的影响    张楠楠;孙艳梅;李宝珍;袁红莉;陈文新;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氮素的硝化-反硝化损失    张玉铭;曹江海;董文旭;陈德立;

细菌是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    贾仲君;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氮素的硝化—反硝化损失    张玉铭;曾江海;董文旭;陈德立;

斯氏假单胞菌A1501泌铵工程菌1561/pVA3的泌铵机制研究    樊颖;何升;平淑珍;林敏;

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王静;郭熙盛;王允青;唐杉;

生物有机肥前景诱人    荀云端 蔡永平

新型化肥简介    曹涤环

化肥深施好处多    黎惠能

化肥深施作用大    王建康

黄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亚氮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梁东丽

猪场废水处理新工艺研究    邓良伟

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氮素收支    遆超普

淹水土壤中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研究    殷士学

淹水土壤中接力反硝化机制的研究    梅丽娟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的研究    余韬

森林、农田背景下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    崔东海

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分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模拟研究    林虎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后处理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    操卫平

一氧化氮(NO)产生菌的筛选及其产NO特性的研究    江培学

反硝化菌DNF409水体脱氮规律研究及其narG基因的中断    张小玲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黑土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变化    赵莹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    周巍

人类农业活动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唐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