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1:46
热度: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摘要】: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

【摘要】: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4年试验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起始土壤相比,连续8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显著提高,且NPK+S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CK处理和NPK处理;连续秸秆还田8年后土壤的有机质(SOM)含量显著提高了6.59%,而CK处理和NPK处理均导致SOM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1.95%和2.56%。与CK处理、NPK处理和起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改善程度要明显强于单施化肥处理。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秸秆粉碎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有机碳 土壤养分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的研究”(XDA050505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豆根系分泌物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40971152)、“秸秆还田对黑土不同活性有机碳库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41101283)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0引言团聚体作为土壤有机质(SOM)的保持场所,对土壤固碳和肥力都十分重要。表土中有大约90%的SOM位于团聚体内[1],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物理结合及其化学变化是有机碳固定及保护机制的重要内容[2],而且受团聚体物理保护的SOM对农业措施和短期试验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对团聚体中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志华;盖兆雪;李晓梅;王宏燕;李通;丛聪;马丽;薛菲;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孙汉印;姬强;王勇;王旭东;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    姚宗路;赵立欣;田宜水;孟海波;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刘恩科;赵秉强;梅旭荣;HWAT Bing-So;李秀英;李娟;

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分布和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冷延慧;汪景宽;李双异;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潘根兴;周萍;李恋卿;张旭辉;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

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李凯;窦森;韩晓增;陈辉;周桂玉;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李淼;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星星草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张立宾;刘玉新;张明兴;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

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宋效宗;郑福丽;王梅;张文君;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畜禽粪肥不同用量对青花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健;高峻岭;朱丕生;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明;王文娇;蔡葵;赵征宇;于秋华;

水溶性螯合肥对章丘大葱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英鹏;李彦;张玉凤;董亮;孙明;

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

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

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

合肥地区大棚土壤7种重金属相关环境质量评价    蒋光月;郭熙盛;朱宏斌;何传龙;

铅在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文方;姚娜;朱菲菲;周友亚;谷庆宝;李发生;侯红;

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白菜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李顺江;安志装;赵同科;马茂亭;肖长坤;高忠义;

利用畜禽废水中氨氮驯化矿化垃圾填料氧化填埋场CH_4的研究    贾博;张后虎;张毅;王伟;吴睿;张维佳;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

猪粪堆肥最佳生产环境控制参数初步研究    刘克锋;王红利;邹荣松;石爱平;戴智勇;

养猪沼液滴灌影响下西瓜地红壤pH的演化研究    宋照亮;单胜道;康凯;陈蓉;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    谯华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    赵科理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与迁移特征研究    郑顺安

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    翟静雅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    胡雪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    夏颖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立研

控释肥硫膜对土壤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体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庆富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张永春;汪吉东;聂国书;丁汉平;孙丽;许仙菊;王志明;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    杨志臣;吕贻忠;张凤荣;肖小平;刘沫;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

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蔡太义;黄耀威;黄会娟;贾志宽;李立科;杨宝平;韩思明;

麦秸还田不均匀对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对策    田仲和,高善民,朱恩,张初华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素效果研究    张雅玲;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王如芳;张吉旺;董树亭;刘鹏;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汪军;王德建;张刚;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

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宋长青,冷疏影

麦田铺稻草的效果及应用技术    戴同广,王正旺,程干华,花金顺

成都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    任丽新,王庚辰,张仁健,段长麟,M. A. K. Khalil , M. J. Shearer,R. A. Rasmussen , R. W. Dalluge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

温室气体减排:过去,现在与未来——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使国际气候行动出现新转折    曲建升,孙成权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耕作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    刘玮;蒋先军;

水和离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柱中的移动    江耀宗

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性质的影响    J·S·C·Mbagwu;袁剑舫;

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侯春霞,骆东奇,谢德体,魏朝富,朱波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琪;方海兰;史志华;李朝霞;蔡崇法;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王芳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柴彦君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杨伟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苑亚茹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

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    陈晓侠

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刘彩霞

耕作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土壤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胜涛

剪切取向下粘性聚合物系中团聚体分散的研究    邵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