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对水稻固碳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1:34
热度:

秸秆还田对水稻固碳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摘要】: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4000、6000、8000 kg·hm-2)对水稻群体

【摘要】: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4000、6000、8000 kg·hm-2)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运转、植株固碳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增加63.03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比对照增加154.40 g·m-2;在水稻各生育阶段中,秸秆还田处理对分蘖盛期—齐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为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1.25 g·m-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分别平均增加4.2%和3.7%,均以600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12.8%和11.1%.秸秆还田处理的群体植株固碳量比对照平均增加55.38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增幅最大,为17.8%;从固碳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来看,秸秆还田有利于生育前期茎叶固碳量的积累和生育后期固碳量向穗部的分配.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94.59 kg·hm-2,增幅9.5%,其中6000和4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均显著提高,而8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秸秆还田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平均增加8.4穗·m-2. 【作者单位】: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干物质积累量 固碳量 产量 秸秆还田 水稻
【基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0812201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7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3C13000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基金项目(2012RG004-1)资助
【分类号】:S511.4
【正文快照】: 随着人们对全球CO2浓度升高等环境问题的愈加关注,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据估算,每年全球农业生态系统的减排潜力可达55×108~60×108t CO2当量[1],由此可见农业生态系统对CO2的固定是全球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2].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李志勇,陈建军,陈明灿

鄱阳湖地区长期施肥双季稻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变化特征    余喜初;黄庆海;李大明;徐小林;叶会财;陈明;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潘根兴;周萍;张旭辉;李恋卿;郑聚锋;邱多生;储秋华;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徐明岗;曾希柏;聂军;张文菊;

旱种水稻结实期茎中碳同化物的运转及其生理机制    杨建昌,徐国伟,王志琴,陈新红,朱庆森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世平;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叶文培;谢小立;王凯荣;李志国;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    张洪熙;赵步洪;杜永林;谭长乐;戴正元;季红娟;王宝和;周长海;

优质籼稻桂华占、八桂香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灌浆的动态特征    胡钧铭;江立庚;莫润秀;韦善清;王勇;刘开强;周佳民;秦华东;梁天锋;曾可;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赵田径;冯跃华;韩钢钢;董爱玲;潘兴书;宋碧;樊卫国;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为例    杜高赞;高美荣;

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吴延华;黄正来;吴安昌;张长春;吴红星;

两系杂交中籼机插秧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发苗动态及穗粒结构表现    基国民;居会军;周文军;赵俊;夏玉玉;谢仁康;

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宝灿;

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家旺;朱小梅;薛良鹏;汪南雁;

不同秸秆用量对保护地黄瓜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黾;杨丽娟;常青;郭艳君;宋夏夏;黄晓杰;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小麦和豌豆水肥协同效应分析    李广;黄高宝;王琦;罗珠珠;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金虎;孙占祥;冯良山;文凤;吴昌娟;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水分养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动态的影响    周青云;王仰仁;叶澜涛;韩娜娜;李松敏;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翟中兵;梅少华;

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pH的影响    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许仙菊;

不合理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供肥能力的影响    陈建国;张杨珠;曾希柏;周卫军;周清;

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3414”肥料效应研究    龙学凤;王世军;戴维;王静;王华;戴自荣;杨娟;王丽萍;陈小明;

菌渣还田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变化特征分析    曾敏;黄小林;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不同配合力水稻恢复系及其F_1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钟蕾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李旭毅

基于碳组分分析的稻田土壤固碳优势及其保持途经研究    黄山

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    王成己

施肥对稻田湿地土壤碳氮磷库及其相关酶活变化的影响研究    王少先

以叶水势为灌溉指标的水稻节水技术体系研究    徐林娟

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    郑桂萍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稻草还田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贾海江

RothC模型模拟我国典型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动态及平衡点    王金洲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    何虎

茶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戴桂金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施肥对水稻植株碳氮分配与积累的影响    冯蕾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张永泰,谢云峰,李爱民,顾克礼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朱宏宇;高波;张苏萍;李红娇;

浅谈玉米免耕栽培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配套技术应用    蒙成;李体琛;

泸县土壤肥力现状及有机质提升行动实施措施    陈定素;陈祖君;刘明星;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我国稻—麦两熟种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章秀福,王丹英

日本北海道优良食味米生产理论与技术    辛爱华,赵镛洛,张云江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李晶

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    汤勇华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戴志刚

森林制氧固碳功能与效益计算的探讨    姜东涛

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潘根兴 ,赵其国 ,蔡祖聪

福建省森林固定CO_2价值评估    宋离东,张江山

沈阳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净化效益差异初探    刘常富;赵爽;李玲;李小马;何兴元;陈玮;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潘根兴;

土壤颗粒固碳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崔国贤;关松;

冬夏季桂花净光合速率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王静;秦俊;高凯;胡永红;

贝类生态修复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进展    方磊;刘健;陈锦辉;吴建辉;徐嘉楠;张饮江;沈和定;

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    刘春光,金相灿,孙凌,钟远,戴树桂,庄源益

造林固碳项目——云南林业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李江;

二氧化碳應用在水產養殖與農業上之研究    黄貴民;

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

水肥耦合对北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影响的研究    郭家选;李串;李巧珍;赵帅;李玉中;

我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郗婷婷;李顺龙;

长沙市城市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评估    肖建武;康文星;尹少华;谢欣荣;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第11章 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    

亚太森博之低碳“纸”路    马克顺;张守国;江健儿;

基于RS的城市绿地演变及其固碳能力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王冬生;况明生;赵南;苏康传;

近50年森林固碳量呈增加趋势    记者 李长青

中法签署云南固碳贷款协议    记者 熊建

我省生物固碳项目获法国开发署贷款    记者 吴清泉

固碳,改变人类家园    

全球植被固碳量4660亿吨    刘炜平 胡丽娟

财政部与法国开发署签署云南固碳项目贷款协议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

冰岛科学家提出固碳新方法    刘霞

陆地系统固碳能力需要科学量化评估    本报记者 游雪晴

全国首个固碳增汇森林经营项目落文成    记者 沙默 报道组 夏文科

全球森林消失速度惊人    徐娜

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    刘延惠

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    芮雯奕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福建省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张华

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    张治军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    陈望雄

江西省暨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李少宁

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    郑元

长沙乡土植物城市园林适宜性指数研究    徐琴

坛紫菜对阳光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姜红霞

洪雅县退耕还林效益动态研究与综合评价    陈小红

北京市行道树固碳释氧滞尘效益的初步研究    史晓丽

居住区绿化植物固碳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郭新想

浙北地区平原绿化30个树种光合固碳特征分析    张娇

长沙市常见行道树固碳释氧滞尘效益研究    李冰冰

上海绿化树种固碳耗水特性研究    郑中华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    徐飞

固定高浓度CO_2的微藻的培育与筛选    康阿青

不溶性有机胺强化富钙镁离子溶液固碳试验研究    郑艳丽

曼陀罗光合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的初步探讨    于晓霞

山西中南部主要造林树种固碳能力研究    曹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