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13:35
热度:

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摘要】:通过静态箱取样方法,首次获得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排放气体。分析测定结果表明,CH4含量为0.63~1.54μg/g,平均为1

【摘要】:通过静态箱取样方法,首次获得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排放气体。分析测定结果表明,CH4含量为0.63~1.54μg/g,平均为1.19μg/g,大多数样品CH4含量低于当地大气CH4含量(1.32μg/g);CO2含量为0.15%~0.27%,平均为0.21%,明显高于大气CO2的浓度(0.069%)。CH4、CO2含量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CH4排放率为-0.032~0.048mgm-2h-1,平均为0.001mgm-2h-1;CO2排放率为-56.503~61.425mgm-2h-1,平均为0.095mgm-2h1。从所获得的冻土排放气体中CH4和CO2的浓度来看,这种干燥寒冷的高原冻土活动层表面CH4排放较少,CO2的排放较高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青藏高原 冻土 CH CO
【分类号】:P642.14(7)
【正文快照】: 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①林清1金会军1程国栋1李宁2(1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730000;2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730000)摘要通过静态箱取样方法,首次获得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排放气体。分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冬春季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活动层中气体CO_2浓度分布特征    赵拥华;赵林;武天云;唐素然;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杨丽霞

中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加拿大北部多年冻土的一些差别    程国栋

青藏高原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绍令,赵秀锋,郭东信,黄以职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康兴成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

工业革命以来青藏高原与南极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对比研究    徐柏青,姚檀栋,ChappellazJ.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    王根绪,沈永平,钱鞠,王军德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    冯虎元,马晓军,章高森,白玉,费贯清,程国栋,安黎哲,刘光琇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近期气候变暖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张堂堂,任贾文,康世昌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杨丽霞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橡胶林土壤CH_4、N_2O通量及树干呼吸研究    严玉平

利用SCIAMACHY/ENVISAT资料开展中国区域NO_2反演研究    齐瑾

祁连山亚高山灌丛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常宗强,冯起,吴雨霞,苏永红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的初步研究    李东,曹广民,胡启武,吴琴,李月梅,王迎红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    李东,曹广民,吴琴,李月梅,王迎红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对高寒草甸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    任继周,林慧龙

开垦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月梅;王跃思;曹广民;杜岩功;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孙彦敏;易惟熙;李英年;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张永强;唐艳鸿;姜杰;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之服务功能    龙瑞军;

不同海拔高度下高山草原土土壤养分变化初探    田种存;高旭升;陈玉福;杨文辉;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    杨金艳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    周国模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    李轶冰

青藏高原不同构型克隆植物对资源供应的表型反应    何正盛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    原思成

西藏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丽丽

我国亚热带和温带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InTEC模型的验证    邵月红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    赵锦梅

西藏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范宇

滇西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研究    王君

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高寒草地CO_2、CH_4排放特征研究    孔郑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特性及其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高超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研究    张伟

实验室培养下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的研究    李海鹰

陕西不同利用黄土性土壤N_2O的释放及作物的影响    李西祥

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概率预报(Ⅰ):活动层厚度与地温    杨成松;程国栋;

科学家发现冰期动物群源于青藏高原新证据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害类型及防治    边疆;寇丽娜;绽蓓蕾;

人类源起青藏高原(三)——探寻人类史前历史的新思路    白剑;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    邓万明;孙宏娟;

季节冻结深度自动监测技术试验    汪恩良;孙景路;高占坤;常俊德;

听岩层轻轻说    沉洲;

青藏米巴勒地区中新世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中单斜辉石环带研究:对岩浆-构造演化的启示    赵文霞;于丽芳;陈建林;郭倩;王保弟;

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概率预报(Ⅱ):活动层厚度与沉降变形    杨成松;程国栋;

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牛志军;吴俊;段其发;白云山;马丽艳;赵小明;何龙清;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

序    殷跃平;

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    张省举;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陈虹;黄忠贤;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    沈显杰;

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    

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位置——关于青藏高原非对称陆内俯冲作用的讨论    邓万明;

青藏高原的P_n波速度及莫氏面的起伏    丁志峰;曾融生;吴大铭;

用天然地震转换波法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薛光琦;宿和平;史大年;张家茹;

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20年综述    李秋生;高锐;管烨;贺日政;黄立言;白金;

青藏高原在移动    杨寿德、秦滑

我国成功刻画青藏高原演化的地质画卷    王立彬

青藏高原深部地震难题被攻克    胡翔 罗赞

青藏高原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若无腐蚀,青藏高原现在能长到海拔3.5万米    颜园园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文摘》出版    记者 崔熙琳

黄河源区冻土缘何退化    采访人 科学时报记者 王进东 本报记者 王德民

青藏高原,大地调呈现四大亮点    本报记者 刘承国

青藏高原:地质人的精神高地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本报通讯员 王高峰

中国地科院集成整合青藏高原研究力量    赵凡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    周强

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    邬光剑

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郑英龙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夏忠欢

冻土断裂与损伤行为研究    刘增利

~(39)Ar-~(40)Ar定年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多期地质事件年代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文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    丁开华

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模拟研究    王坤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现代热水活动    李振清

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金胜

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    尉晓玮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    俞国权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尚大成

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    武力超

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    施美凤

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    焦扬

青藏高原GPS速度场的形变特征及岩石圈形变动力机制    张晓莉

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    袁四化

托云盆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构造意义初探    梁涛

青藏高原地壳形变位移反分析模型及其动态仿真研究    陈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