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冷年对选择小麦越冬性和抽穗期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05:54
热度:

暖冷年对选择小麦越冬性和抽穗期的影响【摘要】:为选育强冬性、冬冷年正常成熟的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上经常出现的冻害及其导致的小麦迟熟问题,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

【摘要】:为选育强冬性、冬冷年正常成熟的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上经常出现的冻害及其导致的小麦迟熟问题,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冬暖年)、2009—2010年度(冬冷年)冬小麦杂种高代材料的枯死度、分蘖节入土深度、抽穗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6185,呈极显著差异;枯死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1635,差异不显著,分蘖节入土深度选择方法优于枯死度选择法,尤其是冬暖年枯死度选择法可靠性较差。冬冷年对小麦抽穗期带来不同程度的滞后,2008—2009年度(冬暖年)与2009—2010年度(冬冷年)比较,2009—2010年度小麦的抽穗期推迟了7天~14天,与冬暖年形成显著的差值。分析表明:其差值越大的材料,温光反应往往越敏感,差值越小,温光反应往往越迟钝。该研究认为利用分蘖节入土深度及冬暖年、冬冷年抽穗期的差值作为选择指标,选育强冬性、温光反应迟钝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关键词】冬小麦 越冬性 分蘖节入土深度 抽穗期 选择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5000502)
【分类号】:S512.1
【正文快照】: 0引言小麦冻害是中国黄淮冬麦区和华北平原冬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发生频繁、面积大、危害重,严重影响和制约小麦生产。由于小麦种植界限的逐步向北推移,复种指数的提高,使小麦抗寒性的问题更为突出[1]。而近年来冬季气候条件变化无常,小麦冻害更加频繁发生,同时也造成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小麦抗寒性研究概述    倪胜利;张国宏;李兴茂;

小麦生理拔节—抽穗期的长短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陈恩谦,王碧英,江村

小麦冻害预防措施    彭玉林;仲卫华;秦广建;杨和文;葛小丽;

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在生活型上的反应利用    王凤宝;

冀中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规律与防御对策    王韦东;王保江;

光温生态因子对冬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研究    薛香,郜庆炉

荒漠植物骆驼蓬的提取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    赵晓萌;刘悦萍;曾召海;王文平;

用电阻法测定冬小麦品种抗寒性的研究    丁钟荣;

冬小麦麦苗不同叶龄的耐寒力    郝照,赵雪晨,曾淑军,屈春英

HRGP在小麦抗寒锻炼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孙金月,赵玉田,梁博文,刘方,尤勇

培育刺玫月季新品种的初步研究(Ⅳ)——若干亲本与杂交种的抗寒性研究    马燕,陈俊愉

水分胁迫下两种冰草组织电阻的变化    孙启忠;

春小麦结实特性对穗粒数的影响    王晓楠;付连双;孙艳丽;李卓夫;

渭北旱地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抗旱适应性的研究    梁宗锁,高俊凤,荆家海

小麦不同生育期抗寒性研究    曹文昕;万映秀;赵斌;赵莉;何贤芳;张平治;

低温驯化阶段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生理代谢的比较    刘灿;王金伟;李卓夫;付连双;孙艳丽;王晓楠;陈禹兴;陈自新;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    代海芳;欧行奇;王伟;武英霞;

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叶彩华;栾庆祖;高燕虎;

高寒地区超强抗寒新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选育    佟明耀;郑家兰;李卓夫;付连双;董广林;张胜利;王晓楠;孙艳丽;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李卓夫;付连双;王晓楠;孙艳丽;佟明耀;

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

冀南冬小麦冬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孙东磊;梁钰;马峙英;

寒地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机理研究    于晶

柑橘低温诱导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龙桂友

骆驼蒿茎叶化学成分及其杀螨活性研究    陈蕾

转TERF1基因糖橙抗逆性评价    覃磊

夏玉米—冬小麦“双晚”种植方式对周年光温资源利用研究    朱元刚

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生理特性及抗寒基因的克隆    崔红

播期与收获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张宁

甘肃嘉峪关戈壁7个酿酒葡萄品种适应性比较研究    郭祥东

寒地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相关蛋白的研究    王多佳

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金帮

弱春性小麦品种越冬期抗冻性差异的生理及分子机理研究    岳彩凤

对小麦生长模型WheatSM改进研究    郑秀琴

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    魏凤珍;李金才;王永华;尹钧;王成雨;屈会娟;郅胜军;

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    王永华;李金才;魏凤珍;尹钧;屈会娟;王成雨;郅胜军;

小麦幼穗分化的温光反应研究──春化对小麦幼穗分化的效应    米国华,李文雄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王位泰;黄斌;张天锋;王润元;薛景轩;王灵梅;王琴;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小波分析    李志斌;陈佑启;姚艳敏;石淑芹;

硫酸烟碱抑菌作用的研究    赵国林,姜双林,薛林贵,刘斌

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邓自旺,林振山,周晓兰

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刘蒙生;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    季书勤,吕印谱,宋保谦

冬小麦春化作用相关基因的cDNA分子克隆研究    种康,谭克辉,黄华樑,梁厚果

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典型农田热、碳通量特征与过程模拟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

机械条播小麦不同密度对比试验报告    刘春科;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杨亦武;张道林;董慧;

冬小麦冻害起因及预防    依不拉音·托乎提;

土壤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刘培;蔡焕杰;王健;

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及气体交换的影响    郑有飞;赵泽;吴荣军;胡程达;刘宏举;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王桂良;叶优良;李欢欢;朱云集;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魏凤珍;李金才;王成雨;屈会娟;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姜丽娜;郑冬云;王言景;姚利娇;邵云;李春喜;

基于Landsat/TM遥感的冬小麦长势分级监测研究    李卫国;李花;王纪华;黄文江;

介休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陆春花;韩立帅;赵海英;刘胜;郝伟民;王栋;

近50年来安徽省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对越冬作物的影响    王胜;田红;谢五三;唐为安;陶寅;

2008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与对策    周述学;马玲;田磊;

冬小麦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研究    李永秀;

利用HJ星遥感进行水稻产量监测预报    李卫国;李花;

春季冬小麦冻害的天气气候原因分析    仝文伟;张玉娟;张春红;

衡水市小麦产量预测分析    王景悦;

冀南冬小麦冬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孙东磊;梁钰;马峙英;

重庆市中稻气候适应性分析    唐云辉;陈艳英;梅勇;高阳华;

灌浆期气象条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研究    戚尚恩;王东;李德;孙有丰;

冬天里的春天    本报记者 周者军 本报通讯员 张平良

万建民 十年磨一剑 战胜水稻“癌症”    本报记者 吴佩 曹茸

水泵等抗旱机具纳入农机补贴    记者 陈仁泽

迅速行动 抓紧抗旱 科学抗旱 千方百计争取夏粮好收成    记者 宁启文

国家防总水利部提出六项抗旱减灾对策措施    记者 何平

进一步部署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    龙新

农业部发出通知 全力做好抗旱技术指导    记者 曹茸

立春过后抗旱忙    本报记者 冯华 陈仁泽

促春管保丰收 最大限度减小旱灾影响    记者 冯华

农业部制定《华北黄淮等冬小麦主产区抗旱田管工作预案》    记者 李海涛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玉米C_4光合酶基因转化超级杂交稻亲本及转基因水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段美娟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生理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    Yuenyong Vanichpakorn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遗传分解    樊叶杨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和硅含量QTL分析    龚俊义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    闫伟红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特征及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霍中洋

稻麦主要调优栽培指标的遥感监测研究    谭昌伟

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    耿建梅

水稻灌浆期相关性状的动态遗传及环境互作研究    贾小丽

水稻植株氮磷田间快速测定方法及营养特征研究    王春苗

黑粒小麦的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于春泉

西农优10号与Ⅱ优838光合特性、株型和密肥影响的比较研究    卓小平

污染元素镉对能源作物的生长影响    魏小凤

水稻衰老和雄性不育突变体生理性状及基因定位    严雯奕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各地区医疗机构效率评价    郎丰玮

基于保税港区的内陆港选择模型研究    王小慧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筛选财务指标方法效果对比与校验    阚士行

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李春荣

不同耕作方式对冀西北草甸栗钙土农田土壤特性及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