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9:34
热度: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摘要】:本研究采用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种类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效应,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选取

【摘要】: 本研究采用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种类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效应,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作物(油菜、水稻、小麦)的秸秆作为研究对象,模拟水稻种植模式,研究秸秆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稻草、油菜秆用量对淹水培养下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及培养结束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在鄂东丘陵地区设置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稻草、麦草、油菜秆腐解规律。秸秆在培养前期腐解较快(前30 d),不同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油菜秆大于稻草和麦草;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3种秸秆之间差异不明显。经过124 d的培养,稻草、麦草、油菜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49.17%、52.17%和49.8%。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C>N。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在培养的前期碳释放较快,到培养结束时,分别有57.53%、66.58%、52.54%的碳已经释放。在培养的前20 d氮释放较快,随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秸秆中磷释放较快,前6 d释放量占总量的50%,随后处于停滞阶段。经过12天的培养,秸秆中钾素释放率均达到98%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秸秆还田2 h后,小麦、水稻和油菜秸秆钾的释放分别达到93.91%、84.38%、83.17%。秸秆碳氮比呈下降趋势,油菜秸秆均高于稻草、麦草。碳磷比的变化趋势与碳氮比变化趋势相类似。 2.采用模拟培养方法,研究油菜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根据油菜秸秆用量设4个处理,分别为0、100、200、300 g/pot,分别测定了土壤表层培养液的电导率、pH、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全磷、全钾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表层溶液电导率在培养初期呈上升趋势,第8 d达到最大值,4个处理的电导率分别为823、919、1242、1531μs/cm,随后略有降低。pH值在培养前3 d呈缓慢下降趋势,并与秸秆用量呈负相关,培养4 d后pH迅速升高,16 d后呈相对稳定状态。培养液中全氮浓度在培养初期呈逐渐升高趋势,第8 d达最高值,4个处理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1.81、32.41、39.12、41.55 mg/L,随后呈迅速降低,第44 d下降趋势减缓,此后全氮含量趋于稳定,到培养结束时4个处理的全氮浓度分别为7.87、12.63、16.88、22.53 mg/L。培养液中铵态氮变化趋势与全氮变化趋势相类似。长期淹水下,培养液中硝态氮含量较低。加施秸秆后溶液中有机氮含量高于CK处理。培养液中全磷呈上升趋势,第20 d达最高值,分别为0.36、0.61、0.73、1.07 mg/L,此后呈下降趋势。秸秆中钾素释放迅速,培养1 d后,溶液全钾含量达较高浓度,分别为7.56、29.33、64.13、109.55 mg/L,在整个培养期全钾浓度变化不大。 3.采用模拟培养方法,研究水稻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根据水稻秸秆用量设4个处理,分别为0、100、200和300 g/pot,分别测定了培养液的电导率、pH、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表层溶液电导率在培养初期呈上升趋势,第36 d达最大值,分别为960、1150、1467和1620μs/cm,随后略有降低,到培养结束时分别为683、910、1083和1277μs/cm。pH值在培养的前3 d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与秸秆用量呈负相关;从第4 d开始pH迅速升高,16 d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到培养结束时变化不大。施加的尿素导致培养液中全氮浓度在20 d内保持较高的浓度,随后全氮浓度迅速下降,到第76 d,下降趋势减缓。施加秸秆能够提高全磷含量。秸秆中钾释放迅速,培养1 d后,溶液全钾含量达到较高的浓度,分别为6.87、36.10、60.27、114.23 mg/L,在整个培养期全钾浓度变化不大。淹水培养条件下施加秸秆能够增加培养液中电导率、全磷及全钾浓度,秸秆用量呈正比,但是对pH、全氮影响较小。 4.稻草和油菜秸秆用量试验培养结束后,研究土壤养分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和油菜秸秆对土壤肥力影响情况一致。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秸秆用量呈正比;增加的土壤有机质主要为易氧化态有机碳,对稳定态有机碳的影响作用较小。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其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一致。土壤速效钾与秸秆用量有明显的正效应。秸秆对土壤pH、速效磷的影响作用较小。 5.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试验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作物产量;翻耕栽培模式明显好于免耕栽培。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活性。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但对pH、速效磷、全磷及全钾的影响作用较小。 【关键词】:秸秆 模拟试验 田间试验 养分释放 表层溶液 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文献综述12-22
  • 1.1 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12-14
  • 1.1.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12-13
  • 1.1.2 秸秆利用途径13
  • 1.1.3 秸秆资源养分含量及流向13-14
  • 1.2 秸秆还田技术14-16
  • 1.2.1 秸秆还田方式14
  • 1.2.2 秸秆还田量14
  • 1.2.3 秸秆还田时间14-15
  • 1.2.4 秸秆还田的配套措施15-16
  • 1.3 秸秆还田效应16-20
  • 1.3.1 对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16
  • 1.3.2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16-18
  • 1.3.3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18-19
  • 1.3.4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19-20
  • 1.4 秸秆腐解特征及研究方法20-22
  • 1.4.1 秸秆腐解特征20-21
  • 1.4.2 秸秆腐解研究方法21-22
  • 2 研究背景、内容、技术路线22-24
  • 2.1 研究背景22
  • 2.2 研究目的22
  • 2.3 研究内容22-23
  • 2.4 技术路线23-24
  • 3 不同种类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研究24-34
  • 3.1 前言24
  • 3.2 材料与方法24-25
  • 3.2.1 供试土壤24
  • 3.2.2 供试秸秆24-25
  • 3.2.3 试验方法25
  • 3.2.4 数据统计25
  • 3.3 结果分析25-32
  • 3.3.1 不同种类秸秆质量亏损规律25-27
  • 3.3.2 不同种类秸秆碳释放规律27-28
  • 3.3.3 不同种类秸秆氮释放规律28-30
  • 3.3.4 不同种类秸秆磷释放规律30-31
  • 3.3.5 不同种类秸秆钾释放规律31-32
  • 3.4 讨论32-33
  • 3.5 结论33-34
  • 4 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及土壤养分的影响34-47
  • 4.1 前言34
  • 4.2 油菜秆用量对淹水培养下土壤表层溶液及土壤养分的影响34-40
  • 4.2.1 材料与方法34-35
  • 4.2.2 结果与分析35-40
  • 4.3 稻草用量对淹水培养下土壤表层溶液及土壤养分的影响40-44
  • 4.3.1 材料与方法40
  • 4.3.2 结果与分析40-44
  • 4.4 讨论44-46
  • 4.5 结论46-47
  • 5 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的影响47-59
  • 5.1 前言47
  • 5.2 材料与方法47-49
  • 5.2.1 试验地概况47
  • 5.2.2 试验设计47-48
  • 5.2.3 试验方法48-49
  • 5.3 结果与分析49-56
  • 5.3.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9
  • 5.3.2 秸秆还田对田间养分平衡的影响49-53
  • 5.3.3 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3-56
  • 5.4 讨论56-58
  • 5.4.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56-57
  • 5.4.2 秸秆还田对农田系统养分平衡的影响57
  • 5.4.3 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及总孔隙度的影响57
  • 5.4.4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57-58
  • 5.5 结论58-59
  • 6 总结与展望59-61
  • 6.1 总结59-60
  • 6.2 问题与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72
  • 致谢72-73
  • 附录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循环利用与土壤碳循环关系    宋翠银;孔秋婵;马文凯;梁玉祥;

稻草还田配施催腐菌剂对晚稻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倪国荣;涂国全;魏赛金;吴建富;石庆华;潘晓华;

4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对大豆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智慧;王洪义;靳亚忠;崔战利;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勇军;曹庆军;拉民;王成双;罗利红;王洪预;崔金虎;王一鸣;

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    葛立立;马义虎;卞金龙;王志琴;杨建昌;刘立军;

温室栽培中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张赛;王龙昌;赵琳璐;杜鹃;徐启聪;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不同管理模式对中低产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小玲

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    车慧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吉林省半旱区耕作模式研究    曹庆军

长期秸秆与化肥配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单鹤翔

不同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及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李欣

寒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庄倩倩

秸秆、地膜覆盖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机理    王翔宇;丁国栋;尚润阳;马士龙;

小麦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试验初报    吴玉荣;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谢文,郑元红,胡娟,陆笛,申玲

黄土高塬旱地小麦草肥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许卓民,张明义,苗元礼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水稻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    梁文伟,张祖健,龚玉源,李畅炎

油菜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效果初报    周应友,曾令琴

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平衡研究    张丽娟,李彦慧,焦桂华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星星草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张立宾;刘玉新;张明兴;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

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宋效宗;郑福丽;王梅;张文君;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畜禽粪肥不同用量对青花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健;高峻岭;朱丕生;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

植物篱与秸秆覆盖技术防治巢湖沿湖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的初步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唐杉;

不同还田条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释放及效应研究    唐杉;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

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

合肥地区大棚土壤7种重金属相关环境质量评价    蒋光月;郭熙盛;朱宏斌;何传龙;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    翟静雅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    胡雪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    夏颖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空心莲子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王志勇

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效果试验    李玉春;刘瑞伟;皇传华;王磊;

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

青岛市设施蔬菜施肥现状与土壤养分状况    高峻岭;宋朝玉;黄绍文;张守才;唐继伟;李祥云;张淑霞;孙兆法;

土壤线虫在食物网中的作用    凌斌;肖启明;

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胡荣根;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沈雪梅;

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吴奇;汪张懿;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与对策    管叔琪;汪建来;

灌水方法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侯乐;张玉龙;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降解秸秆的真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    刘保平;王宏燕;

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

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邹娟

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    汤勇华

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    吴建繁

土壤钾转化、烟株钾吸收及烟碱累积的水热耦合效应与特征参数研究    尉芹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刘恩科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钾素演变特征及机理    张会民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小麦—玉米轮作土壤磷素长期演变规律研究    唐旭

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钾素供应特征影响研究    刘代欢

油茶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及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郝艳

葡萄砧木钾吸收动力学及不同土壤类型供钾能力研究    韩真

四川丘陵区玉米高产高效及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罗永

耕作措施对大豆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张冰

喷灌条件下田间小气侯的变化和SPAC系统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刘海军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吉林玉米带黑土土壤理化环境特征研究    刘会青

利用RAPD技术研究设施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焦晓丹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稻草还田配施化肥与腐秆菌剂下的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碳组分特征    魏赛金;李昆太;涂晓嵘;倪国荣;曾研华;潘晓华;

复合菌系CN6生长特性及在沼气发酵中的应用    程辉彩;张丽萍;左壮;张宁;吴树彪;董仁杰;

MTBE和Cd复合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和小麦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郝英华;李光德;刘明明;王涛;韩晓梅;

稻草原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朱德峰;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卫民;杨滨娟;钱海燕;王淑彬;黄国勤;

2种还田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菌剂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任萍;

东北地区秸秆降解工程菌的选育及速腐菌剂的研制    张建峰

小麦秸秆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

马唐生防菌Col-68(Colletotrichum hanaui)发酵工艺及菌药复配的相关研究    赵美娜

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曾研华

卧龙自然保护区山地棕壤和山地暗棕壤微生物区系及功能菌株的研究    韩梅

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    张超

高碳/氮比秸秆添加对日光温室土壤氮素供应以及番茄生长氮素有效性调控研究    潘剑玲

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其危害    王金龙,徐冉,王彩洁,撒得山

砂姜黑土地区不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初报    吴文荣,方世经,周恩嘉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施用稻草等有机物料对黄瓜连作土壤pH、EC值和微生物的影响    朱林,张春兰,沈其荣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刘会玲,陈亚恒,段毅力,许皞

秸秆覆盖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年变化的影响    刘刚,佟万红,杜周和

寒地井灌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增温栽培要点与增产机理    罗宝君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    刘立军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李明灌;袁文;韩烨君;

稻米白垩质性的研究    T·srinivas ,宋忠烈

黄麻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滨海盐土的改良试验    王丽娜;陈金林;梁珍海;陈菲然;王利民;赵好;薛丹;

稻秆深施与面施对养分释放的影响及其增产效果    沈佳音,张悟民

秸秆直接还田的研究进展    张红梅;汤爱勤;

秸秆留茬翻埋快速腐熟技术及配套机具研究    戴飞;张锋伟;张克平;胡靖明;冯永忠;韩正晟;

水田秸秆机械深施养分释放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金明高,杨振权,范文彪

不同改良措施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耿玉辉;卢文喜;姜亦梅;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电学,韩志卿,李东坡,刘微,高书国,侯东军,常连生

航海模拟器在港口工程设计中应用    张秀凤;金一丞;尹勇;洪碧光;

火药推进剂装药缓冲材料性能测试评估研究    姚保学;陈晓文;沈兆武;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适用于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及品种数较多试验的田间试验设计——组平衡区组试验设计    郑常祥;潘敏娜;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花岗岩风化砂作为坝料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    李青云;熊官卿;宋建平;

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田间切割繁殖初探    鲍淳松;江燕;冯有林;

湖北 示范田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提供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几种新型缓控释肥工艺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陈剑秋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田间及模拟条件下氮的矿化与淋溶    王荣萍

莎能奶山羊初乳理化性质及其免疫球蛋白(IgG)的研究    杨晓宇

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    李彦明

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的室内试验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郭威

微生物肥料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    郭春景

米糠免疫活性多糖的研究    姜元荣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戴志刚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关中麦玉轮作区施氮对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    张亮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变压器经济运行控制系统开发    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