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砂姜黑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05B0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68) 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02-01) 中科院STS计划(KFJ-EW-STS-055-1)
【分类号】:S141
【正文快照】: Effects of Biochar and Straw Additions on Lime Concretion BlackSoil Aggregate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HOU Xiao-na1,LI Hui1,ZHU Liu-bing1,HAN Yan-lai1,TANG Zheng2,LI Zhong-fang2,TAN Jin-fang1,ZHANG Shui-qing3(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张鹏;李涵;贾志宽;王维;路文涛;张惠;杨宝平;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姜灿烂;陈平帮;
外源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 吕元春;薛丽佳;尹云锋;高人;马红亮;杨玉盛;
稻草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尹云锋;高人;马红亮;杨玉盛;李淑香;刘燕萍;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
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王大鹏;王秋兵;韩春兰;王慧强;刘素花;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 卢红梅;王世杰;
黄土高原石灰性耕层土壤分形特征 杨兵;廖咏梅;雷波;张红;陈劲松;王进闯;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芦思佳;
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吴乐知;
农田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任镇江;罗友进;魏朝富;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土颗粒分形特征 王文彪;高君亮;
不同丹参种植区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与基本特性的关系 何彪;严铸云;沈昱翔;黄文丽;郭晓恒;
皖南地区水稻土的分形特征研究 赵来,吕成文
安庆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研究 韩丹;程先富;
分形与GS的融合及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展望 徐冰;郭克贞;苏佩凤;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秸秆用量对草甸褐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马丽娜;窦森;黄毅;刘永欣;陈丽珍;李慧敏;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
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 陈荣树;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浅谈边坡修复中的土壤生态 杜林峰;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 陶高梁
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黎建强
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 王恩姮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微米级固体颗粒的分形及其与界面间粘附力的关系研究 崔燕
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 刘艳伟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王景燕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杨鹏
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王富
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杨慧玲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钒氮合金粉体分形及其包芯线生产应用研究 谢杰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 马书国
淮河流域3个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 胡小兰
瘠薄山地生态林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效益定量评价 罗明达
祁连山中部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艾丽;吴建国;朱高;刘建泉;田自强;苌伟;夏新;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孔祥斌,张凤荣,王茹,徐艳
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孙文娟;黄耀;张稳;于永强;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
土壤有机培肥对微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和活性的影响 窦森,王其存,代晓燕
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潘根兴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耕作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 刘玮;蒋先军;
水和离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柱中的移动 江耀宗
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性质的影响 J·S·C·Mbagwu;袁剑舫;
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侯春霞,骆东奇,谢德体,魏朝富,朱波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琪;方海兰;史志华;李朝霞;蔡崇法;
不同施肥处理下棕壤有机碳库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汪景宽;冷延慧;于树;李双异;陈丽芳;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王芳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柴彦君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杨伟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苑亚茹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
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 陈晓侠
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刘彩霞
耕作和有机物质投入对土壤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胜涛
剪切取向下粘性聚合物系中团聚体分散的研究 邵雷霆
上一篇:看面积 选地暖配置
-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2024-08-18
-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2024-08-18
-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试验2024-08-18
-
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水稻的化感效应2024-08-18
-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2024-08-18
-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24-08-18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秸秆沼气工程绩效评价中的运用——以河南省为例2024-08-18
-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特性2024-08-18
-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2024-08-18
-
H_3PO_4预处理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试验研究2024-08-18
-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2024-08-18
-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2024-08-18
-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