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8:42
热度: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摘要】: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L)、9000 kg/hm2(M)、13500 kg/hm2(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秸秆被粉碎机打碎成5cm左右的小段,人工均匀翻埋至25cm左右深度的土层。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高、中、低)下,播前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较CK(对照)有显著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量是30.17—32.83 mm,不同还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和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还田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12:00—15:00持续出现高值,高、中、低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高出对照6.52、3.74、3.20μmol.m-.2s-1(P0.05),蒸腾速率分别高于对照2.08、1.63、0.72μmol.m-.2s-1。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高、中、低3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8.3%、36.7%和5.4%,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K分别提高38.5%、31%和0.9%。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蓄水能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使作物增产。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干旱地区作物光合作用来说将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还田 光合效率 玉米生产力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旱农课题(2006BAD29B03) 节水共性技术研究(2007BAD88B10)
【分类号】:S513
【正文快照】: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已有研究表明,半干旱区60%的年降水多集中在7—9月[2],雨季与作物生长需水期不吻合,且降雨形式以小雨或大暴雨为主,这不仅不利于作物对水分的有效吸收,而且会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导致干旱频繁发生[3]。实行秸秆还田能改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沙柳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黄振英,董学军,蒋高明,袁文平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杜守宇,田恩平,温敏,吴青山

连续施用棉籽饼和棉秆还田及化肥配施的培肥效应    姜益娟,郑德明,吕双庆,万素梅,李立平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马永良,师宏奎,张书奎,吕润海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肖国举,王静

稻草还田对晚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谭周进;李倩;陈冬林;周清明;肖启明;李建国;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戴俊英,沈秀瑛,徐世昌,王莲芝,崔钦,朱玉伦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电学,韩志卿,刘微,高书国,侯东军,李国舫,常连生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张宪法,张凌云,于贤昌,张振贤

保持耕作技术对豫西旱坡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育红,姚宇卿,吕军杰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张昌爱

有机肥的培肥效应及在烤烟上的作用    张联合;郁飞燕;苗艳芳;

调亏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莉飞;邹志荣;

蝴蝶兰、月季新品种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张利萍,张志平,傅松玲,韩小霞,唐文莉

黄土半干旱区侧柏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田晶会,贺康宁,王百田,张卫强,尹婧

白三叶草坪蒸散和光合蒸腾速率日变化研究    韩烈保;胡九林;杨永利;苏德荣;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CAT和MDA的影响    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李爱萍

玉米籽粒败育与细胞保护酶类活性变化关系的研究    张凤路,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及其研究方法    徐慧妮;王秀峰;

作物秸秆资源的农业综合利用研究    唐东民;伍钧;祝亮;胡华;

作物水分亏缺信息的研究综述    郭正琴;王一鸣;杨绍辉;冯磊;杨卫中;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水汽通量研究    李菊;刘允芬;杨晓光;李俊;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及氮肥去向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高绪科;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及抗旱鉴定指标遗传特性的研究    孙彩霞

施氮条件下供水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俊儒

东北退化草原狼毒种群生活史对策研究    邢福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与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    孙景生

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    骆东奇

基质供水状况对番茄、甜椒穴盘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研究    崔秀敏

华北地区结构型节水种植业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宫飞

干旱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冠层温度及其生物学特征    冯佰利

药用植物挥发物指纹图谱研究    倪士峰

旱地限量补灌条件下冬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与光合性能研究    张步翀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的产量水分效应及生理特性研究    秦舒浩

含盐土壤水盐联合胁迫对油葵影响的节水灌溉初步实验研究    孔东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    王兰英

渭北旱原地膜小麦肥水规律与技术决策研究    任广鑫

根系分区交替供水对玉米养分吸收影响的机理与效应    韩艳丽

水分胁迫对不同年代品种春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李鲁华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    王春明

松嫩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玉米秸秆改良研究    吴泠

石荠苧属(Mosla)四种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卢毅军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杜兵,李问盈,邓健,廖植樨

硫肥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朱云集;谢迎新;郭天财;马冬云;戴廷波;曹卫星;

麦秆表面形貌及表面元素分析    刘志明,王逢瑚,苏润洲

一组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的筛选及功能    崔宗均,李美丹,朴哲,黄志勇,Masaharu Ishii,Yasuo Igarashi

快速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对秸秆的分解能力及稳定性    王伟东,崔宗均,王小芬,牛俊玲,刘建斌,Igarashi Yasuo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研究    金海洋,姚政,徐四新,杨建军,蒋小华

秸秆腐解剂在秸秆还田中的效果研究初报    李庆康,王振中,顾志权,张永春,潘玉梅,赵强基

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    王玉万,徐文玉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黄高宝;李玲玲;张仁陟;蔡立群;KwongYin CHAN;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张玉华;刘东生;孙丽英;万小春;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机制研究    汪青

蔬菜废弃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武光朋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星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过程的影响及田间应用    赵爱琴

生物全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乔海军

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    黎裕

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若干规律性问题的探讨    刘巽浩

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    黄占斌,山仑

旱地表土耕作效应研究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王树东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    李洪文,高焕文,周兴祥,毛宁

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水肥增产效应研究    方日尧,同延安,赵二龙,梁东丽

旱地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及施肥量关系的模拟研究    唐拴虎,杨改河,申云霞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加强雨养农业建设,促进旱区农业发展——“全拦降水,就地入渗,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探讨    卢增兰,钮溥

苏南地区稻麦(油)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丁文斌;朱中华;陶吉平;芮文其;蒋建华;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剂品种比较试验    陈璋;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

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秦子;刘子琪;曾庆亚;张爽;

“三一”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寒地稻草还田中应用研究初报    单提波;杨绍华;慕永红;隋阳辉;王安东;孔宇;

玉米机收后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效果研究    李大伟;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伟;龚久平;刘建国;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速率与调控研究    董文旭;吴电明;胡春胜;张玉铭;杨培培;王莹;

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    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毛伟;赵新农;姚开文;刘雪基;

减少化肥用量有妙法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金磊;曹东京;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邹城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孟宪平;张存强;袁伟;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科凯生物工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马建宏;许春香;陈德星;杨步银;袁瑜;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

要求做好秸秆还田工作    首席记者 魏贵富

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咋消除    晁豪

十二团秸秆还田面积达4万多亩    通讯员 徐风武 李国成

大路镇村民试验创新田沟腐烂秸秆还田法    赵月霞 余宽平

广西92万亩秸秆还田助力钱粮双增    记者 唐广生 通讯员 谢倩云

“微生物催腐剂”破解秸秆还田难题    记者 白锋哲

牙克石农场10万亩作物实现秸秆还田    车兴华

全市秋季秸秆还田面积已达六成    记者 程颖 通讯员 杨朝晖

七十六团90%农田秸秆还田    通讯员 王军 欧阳雪慧

青浦加大秸秆还田扶持力度    通讯员 吴军 颜震杰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稗草C_4关键酶(PEPC、PPDK)基因的克隆及PEPC基因对水稻和烟草的遗传转化    张桂芳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李春胜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酶及细菌多样性影响研究    刘佳斌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影响的研究    李传宝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孙汉印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