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21:24
热度:

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普遍干燥化且越来越严重,不仅恶化了土壤水环境,导致植被大面积衰退甚至成片死亡,而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普遍干燥化且越来越严重,不仅恶化了土壤水环境,导致植被大面积衰退甚至成片死亡,而且给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目前,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动态的互动关系、植被的耗水规律、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能力、植被水文功能的正确评价等问题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选择陕北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人工刺槐林、荒草地、农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试验应用COUPMODEL(Coupl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soil- plant-atmosphere system)模型模拟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土壤、植被、大气界面之间水分和能量的交换过程,研究不同类型植被覆盖条件下系统水分和能量的传输特征,以及不同类型植被条件下土壤水热环境和植被生长的响应,旨在为黄土丘陵区以及类似地区的林草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干旱年,林地、荒草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降水主要消耗于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其次是植被冠层的截留损失,总蒸散量超过了同期降水量,土壤储水量均减少,土壤水库处于负补偿状态。农地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系统耗水量较小,1.81%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丰水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系统的水分收入均大于支出,17.07%~26.27%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农地土壤水分补充最多,其次为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阳坡荒草地,补充最少的是阳坡刺槐林地。 (2)试验期间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平均为7169.19MJ·m-2,阴坡平均为6826.79MJ·m-2,阳坡大于阴坡。林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获得的净辐射能量,进入植被层54.52%~62.73%,进入土壤层37.27%~45.48%;荒草地系统进入植被层40.00%~47.00%,进入土壤层53.00%~60.00%;农地系统进入植被层30.74%,进入土壤层69.26%。林地、荒草地和农地系统获得的净辐射主要通过潜热通量释放,占净辐射的72.05%~81.41%;其次是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16.35%~26.37%;土壤热通量很小,仅为净辐射的1.39%~2.40%。 (3)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的蒸发、蒸腾,均伴随着能量消耗,系统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是一种耦合传输过程。土壤蒸发热通量随土壤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每蒸发1mm水分消耗2.461MJ·m-2能量。蒸腾和截留蒸发热通量随蒸腾和截留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每蒸散1mm水分消耗2.452MJ·m-2能量。 (4)土壤水分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气候干旱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干化的贡献率是70.74%,植被过度耗水的贡献率是29.26%,气候干旱是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 (5)2~7月份为土壤的升温阶段,8~1月份为降温阶段。2~9月份,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10~1月份,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较差农地荒草地辽东栎林地刺槐林地;在阳坡,荒草地刺槐林地辽东栎林地;阳坡地类土壤温度年较差显著高于阴坡同地类。 (6)阴坡荒草地、阴坡刺槐林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的土壤水分条件明显优于阳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荒草地,植被长势较好。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植物的出叶时间比阴坡刺槐林、阴坡荒草地和阳坡辽东栎林的早1周左右,比阴坡辽东栎林早12d左右。 (7)尽管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过多地消耗了土壤深层水分,林分生产力低下,但是林地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是农地所无法相比的,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仍然是水土保持的一条有效途径。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关键词】: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能传输 水分平衡 能量平衡 土壤水热环境 黄土丘陵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15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第一章 绪论13-33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33
  • 1.2.1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研究进展14-22
  • 1.2.2 SVAT 模型的研究与应用22-33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33-41
  • 2.1 研究区概况33-34
  • 2.2 研究内容34-35
  • 2.2.1 建立土壤、植被、大气数据库34-35
  • 2.2.2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35
  • 2.2.3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传输特征35
  • 2.2.4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传输特征35
  • 2.2.5 土壤水热环境与植被生长响应35
  • 2.3 技术路线35-37
  • 2.4 研究方法37-41
  • 2.4.1 试验设计37
  • 2.4.2 观测项目37-40
  • 2.4.3 模拟分析40-41
  • 第三章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41-65
  • 3.1 模型描述41-45
  • 3.1.1 土壤水过程41-42
  • 3.1.2 植被冠层对降水的截留42
  • 3.1.3 土壤入渗42
  • 3.1.4 地表径流42
  • 3.1.5 土壤蒸发42-43
  • 3.1.6 植被蒸腾43
  • 3.1.7 深层渗漏43
  • 3.1.8 太阳辐射过程43-44
  • 3.1.9 土壤热过程44-45
  • 3.2 模型设置45-47
  • 3.3 土壤、植被、大气数据库建立47
  • 3.3.1 土壤特征数据库47
  • 3.3.2 植被生长特征数据库47
  • 3.3.3 气象数据库47
  • 3.4 模型参数调整47-57
  • 3.4.1 降雨量校正因子48
  • 3.4.2 直接穿透降雨系数48-57
  • 3.4.3 植被冠层截留容量57
  • 3.5 模拟初始值57
  • 3.6 模拟结果验证57-65
  • 3.6.1 地表径流的模拟验证57-58
  • 3.6.2 土壤水分的模拟验证58-60
  • 3.6.3 截留量的模拟验证60-62
  • 3.6.4 土壤温度的模拟验证62-65
  • 第四章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传输特征65-81
  • 4.1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动态65-74
  • 4.1.1 大气降水65-66
  • 4.1.2 植被冠层截留66-67
  • 4.1.3 地表径流67-69
  • 4.1.4 土壤蒸发69-70
  • 4.1.5 植被蒸腾70-72
  • 4.1.6 深层渗漏72
  • 4.1.7 土壤储水增量72-74
  • 4.2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平衡74-76
  • 4.2.1 干旱年74-75
  • 4.2.2 丰水年75-76
  • 4.3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交换通量76-81
  • 第五章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传输特征81-98
  • 5.1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动态81-90
  • 5.1.1 太阳辐射81-82
  • 5.1.2 净短波辐射82-84
  • 5.1.3 有效长波辐射84-85
  • 5.1.4 净辐射85-87
  • 5.1.5 潜热通量87-89
  • 5.1.6 感热通量89-90
  • 5.1.7 土壤热通量90
  • 5.2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平衡90-93
  • 5.2.1 辐射平衡90-92
  • 5.2.2 能量平衡92-93
  • 5.3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耦合传输93-98
  • 5.3.1 土壤蒸发热通量93-96
  • 5.3.2 植被蒸腾和截留蒸发热通量96-98
  • 第六章 土壤水热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98-112
  • 6.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98-104
  • 6.1.1 土壤储水量动态98-99
  • 6.1.2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99-100
  • 6.1.3 土壤剖面水分交换的深度100-101
  • 6.1.4 土壤水库调节能力101-102
  • 6.1.5 不同植被类型的耗水量动态102-104
  • 6.1.6 土壤干燥化104
  • 6.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温度的变化104-109
  • 6.2.1 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的关系104-105
  • 6.2.2 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105-107
  • 6.2.3 土壤温度的铅直变化107-108
  • 6.2.4 土壤温度的年较差108-109
  • 6.3 植被生长对土壤水热环境的响应109-112
  • 6.3.1 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109
  • 6.3.2 植被蒸腾对土壤水分的响应109-110
  • 6.3.3 植被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响应110-111
  • 6.3.4 植被生长对土壤温度的响应111-112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112-118
  • 7.1 结论112-116
  • 7.2 讨论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5
  • 致谢125-127
  • 作者简介12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CoupModel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荒草地水分平衡模拟    王力;王全九;卫三平;

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    刘艳伟

石羊河流域蒸散发遥感反演及生态需水研究    马宏伟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张展羽;苏里坦;张国华;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的研究    张建军,贺康宁,朱金兆

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贺康宁,高宗杰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特性及蒸散研究    贺康宁,张学培,赵云杰,魏天兴

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转化和参数规律的初步研究    王彦辉,于澎涛,徐德应,赵茂盛

陇西黄土高原陆面蒸散的遥感研究    詹志明,冯兆东,秦其明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高彦春,王长耀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徐勇,Roy C.Sidle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_2通量的测定    张永强,刘昌明,于强,贾金生,沈彦俊,孙宏勇,唐常源,A.Kondoh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刘树华,黄子琛,刘立超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及其耦合模拟研究    王兵

绿洲-荒漠交错带水热传输模拟研究    苏里坦

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特征研究    聂立水

含湿多孔介质应用于建筑墙体的制冷性能分析    陈威;张爱国;刘倩;戴青;

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    刘勇;

地热资源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小庄子村建设中的应用    王琳;

闽东较高海拔山地马尾松疏林套种柳杉的效果分析    梁玉兴;

米脂县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探讨    李隽涛;戴靖彦;

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    李广文;孙虎;肖军;

主要森林植被土壤及枯落物水分蒸发量动态研究    张德成;殷鸣放;陈宏伟;王炜;王晓峰;王毅峰;丁丽娜;朱学静;

信息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贾科利;

关中地区紫花苜蓿生物量累积及土壤水分利用规律的研究    景艳;程积民;王倩;李鹏远;贾红勋;

非饱和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耦合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朱焱;陈晓飞;马巍;邓友生;

北京银杏-草地早熟禾绿地不同水文年灌溉需水量模拟    李新宇;许蕊;孙林;郭佳;冯久莹;

北方寒地土壤墒情预测技术研究    黄操军;石莉莉;陶冶;许秀英;

自然环境中的流动与输运    李家春;

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林建;谢正辉;陈锋;肖子牛;薛建军;

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研究    陆其峰;张文江;张鹏;吴雪宝;张凤英;刘志权;DALE M.Barker;

陆面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孙岚;吴国雄;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的长江上游干旱评估指标初步研究    许继军;杨大文;雷志栋;

不同竹林类型的夏季小气候特征研究    刘蔚漪;范少辉;蔡春菊;刘广路;

Natural vegetation of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in Loess Plateau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    王雄师

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洪涛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陈祯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    钱一武

冀北接坝山区沙化土地动态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    冯长红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    文仕知

湖南假俭草遗传多样性、生理学特性及护坡性能研究    刘卫东

水蚀导致的土壤储水和导水变化对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魏强

冬小麦和夏玉米气孔阻力与冠层阻力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    李召宝

湘北桤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张杰

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孔飞

基于SWAT模型的黄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孟翠翠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    齐林

土壤水分胁迫对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范素芳

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光合效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    李红

低丘山地人工林显热通量空间代表性和尺度效应的研究    郑宁

土体导热系数的评价与计算    刘为民,何平,张钊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    马明国,董立新,王雪梅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马伟强,马耀明,李茂善,Z.(Bob)SU,王介民

黄河上游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    奥银焕;吕世华;李锁锁;张宇;陈世强;尚伦宇;

祁连山地区能量平衡特征的模拟分析研究    王澄海;黄波;潘保田;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张展羽;苏里坦;张国华;

海北高寒草甸地区能量平衡特征    李英年,赵亮,古松,杜明远,于贵瑞,唐艳鸿,加藤知道,王勤学,赵新全

RETC推求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室内试验研究    王薇;孟杰;虎胆·吐马尔白;

土壤吸湿水测定方法的改进    李惠卓

辽宁省水资源三水转化计算模型的研究    刘伟,刘先锋

植被在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徐忠峰;符淙斌;

干旱区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管理研究    张新民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及其耦合模拟研究    王兵

绿洲-荒漠交错带水热传输模拟研究    苏里坦

考虑水分和养分胁迫的SPAC水热动态与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王仰仁

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赵勇

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蒸发与水热耦合传输的进一步研究    孟春雷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农业耗水对变化环境响应的研究    佟玲

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    杨德军

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刘渝

土壤水汽热溶质耦合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段建军

坡地水平截流沟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李瑞平

西北干旱区水盐动态模拟及排水优化模型研究    代涛

石羊河流域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空间分布的试验研究    贾宏伟

农田冠层能量平衡和小气候要素的特征与模拟    肖薇

干旱内陆河流域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刘坤

膜孔沟灌入渗特性与技术要素的试验研究    李方红

蓄水多坑三维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郭向红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试验及数值模拟    李红

基于遥感和DEM的山区—平原地表水热通量估算及对比分析研究    杨何群

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典型农林地水量平衡模拟    王贤;张洪江;吕相海;程金花;王伟;李世友;

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四面山典型农林地水、热交换模拟研究    王贤

神东风积沙区煤炭开采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    邹慧

马尾松、栓皮栎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研究    鲁小珍

地下水浅埋条件下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的数值模拟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王义

农田水分蒸散计算方法的比较    刘树华

不同下垫面热通量和水汽通量的数值计算    刘树华

北京低山凝灰岩上发育的土壤    向师庆

华北油松人工林蒸腾的研究    满荣洲 ,董世仁 ,郭景唐

油松侧柏苗木抗旱特性初探    李吉跃

PV技术在油松侧柏苗木抗旱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李吉跃

植物耐旱性及其机理    李吉跃

油松、刺槐单木与林分水平耗水量的尺度转换    马李一,孙鹏森,马履一

流域水文分布动态参数反问题模型    李兰;郭生练;胡建华;马绍忠;王永峰;刘霆;陈川建;

流域水文数学物理耦合模型    李兰;郭生练;李志永;马绍忠;李文龙;姚淑芝;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状况与林木生长关系    王力

绿洲-荒漠交错带水热传输模拟研究    苏里坦

土壤水库的功能和作用    李玉山

修建“土壤水库”丘陵坡地增产    韩太礼;赵根根;

土壤水库及其调控    郭凤台

“土壤水库”知多少    王利民 ,邵历 ,周桦

黄土旱塬农田全程全覆盖的“土壤水库”作用    苏彩虹,郭创业

平原井灌区土壤水库调蓄能力分析    孙仕军,丁跃元,曹波,田园

土壤水库与降水资源化研究进展    辜世贤,熊亚兰,徐霞,魏朝富,刘刚才

进行一场黑色革命 建立土壤水库    张义林;

银北灌区铁三渠区域“土壤水库”初探    杨春华;朱思远;

城市“土壤水库”库容的萎缩及其环境效应    杨金玲;张甘霖;

甘肃省旱作区土壤水库贮水规律研究    邓振镛;

福建省北部三种林地“土壤水库”的特性研究    岳永杰;于占源;王小国;杨玉盛;

土壤干化的水文生态效应    卫三平;王力;吴发启;

保护“土壤水库”与雨水资源化——云南省防旱减灾的重要途径之一    邬志龙;杨子生;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特性的研究    杨玉盛;谢锦升;黄荣珍;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杜健;吴普特;冯浩;杜璇;王姮;夏志明;王炳荣;郑芳;李茂辉;

新疆洪水管理与土壤水库重建    张文太;

森林与水的关系:改良沙化土壤    尹万珠

红星农场“土壤水库”变成“聚宝盆”    韩红运

全市建166万亩“土壤水库”    记者 师威

秋整地和深松的意义    胡文河

土壤也是水库三库应该协防    记者郑千里

借鉴德国经验 遏制地面硬化    李松梧

武安市旱作节水技术让庄稼不“口渴”    刘伟建 王海波

土地翻耕也大有学问    本报记者 吴佩

探讨小流域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条件    郝明德 谢永生 党廷辉 郭胜利(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大旱之年水从何处来    韩贵清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动态特征的评价与模拟    王健

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研究    卫三平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特性的初步研究    黄荣珍

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王亚莉

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库特征研究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