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7:10
热度: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摘要】:【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

【摘要】:【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000 kg.hm-2(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低,L)、9 000 kg.hm-2(中,M)、13 500 kg.hm-2(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D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DGMD)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还田处理的分形维数均显著低于CK;湿筛法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团聚体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WD)、几何平均直径(WGMD)和分形维数的顺序均为:H,M处理L处理CK;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 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且CK显著高于各还田处理(P0.05)。【结论】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宁南半干旱区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3)
【分类号】:S152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土壤养分的贮存库和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境[1],其稳定性是土壤复杂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不同粒级团聚体在养分的保持和供应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其数量分布和空间排列方式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地利用对露天煤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于学胜;曹翠玲;叶婧;田云龙;朱昌雄;

科学耕作与留茬改良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增产效果    赵红香;迟淑筠;宁堂原;田慎重;王丙文;李增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张赛;王龙昌;

不同模拟雨量下耕作措施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陈宇;温晓霞;廖允成;

秸秆对日光温室连作有机基质的修复效果    宋为交;李衍素;闫妍;于贤昌;贺超兴;

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程科;李军;毛红玲;

亚表层培肥对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陈丽珍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两种基于芦苇秸秆还田的改良措施对崇明东滩围垦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陈金海;李艳丽;王磊;张文佺;王红丽;付小花;乐毅全;管永健;邱忠虹;

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    张晓文;赵改宾;杨仁全;王影;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    杨志臣;吕贻忠;张凤荣;肖小平;刘沫;

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董勤各;冯浩;杜健;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退化土壤的结构性与形成机制    宫阿都,何毓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及微团粒的分形特征    刘梦云;常庆瑞;齐雁冰;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刘恩科;赵秉强;梅旭荣;HWAT Bing-So;李秀英;李娟;

PAA/PAM共聚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    何传龙,李布青,殷雄,闫晓明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黄冠华,詹卫华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娟;沈其荣;蔡相鲁;李铁男;叶文婷;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物理学上的应用    李艳茹;梁运江;许广波;安金花;

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王大鹏;王秋兵;韩春兰;王慧强;刘素花;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    卢红梅;王世杰;

黄土高原石灰性耕层土壤分形特征    杨兵;廖咏梅;雷波;张红;陈劲松;王进闯;

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吴乐知;

农田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任镇江;罗友进;魏朝富;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土颗粒分形特征    王文彪;高君亮;

南方多熟制稻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研究    周勇;许绮川;夏俊芳;张国忠;黄海东;

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退化燥红土的土壤生态修复初探    赵仕林;刘小玲;李瑞桢;付余英;

固体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途径研究    马龙波;张大红;刘祖军;

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环境对水分的影响    蒋俊明;张旭东;费世民;周金星;蔡小虎;

三峡库区皇竹草植物篱对坡面土壤分形特征及可蚀性的影响    马云;何丙辉;何建林;谌芸;郭甜;唐春霞;黄巍;李建兴;

分形与GS的融合及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展望    徐冰;郭克贞;苏佩凤;

南亚热带赤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分形模拟    郭庆荣;钟继洪;张秉刚;谭军;高淑涛;

秸秆用量对草甸褐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马丽娜;窦森;黄毅;刘永欣;陈丽珍;李慧敏;

秸秆不同深度还田的腐解特征研究    胡宏祥;邸云飞;徐启荣;唐春波;

稻草覆盖还田对小麦机播质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黄钢;吴晓丽;

树立产业理念 发展秸秆循环经济    张存岭;陈爱萍;张群;纪永民;周江源;刘慧明;王传学;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    陶高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灌木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    佘雕

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黎建强

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    王恩姮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河水漫溢对荒漠河岸林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周斌

微米级固体颗粒的分形及其与界面间粘附力的关系研究    崔燕

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    刘艳伟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杨鹏

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王富

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杨慧玲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膨化技术制备颗粒饲料的研究    臧艳茹

基于分形的土壤非均匀流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张丽华

钒氮合金粉体分形及其包芯线生产应用研究    谢杰

淮河流域3个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    胡小兰

瘠薄山地生态林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效益定量评价    罗明达

城郊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花椒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王龙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刘云鹏;张社奇;谷洁;解迎革;

平朔安太堡矿区复垦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性质关系的研究    方辉;王翠红;辛晓云;张洪满;刘其彬;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徐金忠;孟凯;崔晓阳;冯军;宋金凤;

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侯向阳

温室有机土栽培CO_2浓度变化规律及增施CO_2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双臣,邹志荣,贺超兴,张志斌,杨旭

福建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徐志平

不同地力条件油菜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    赵仁全;罗光琼;周勇;吴康;

阜新矿区煤矸石山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    许丽

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    丁启朔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王培秋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发展前景展望    郭星恺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吴树栋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途径探讨    邹厚远,关秀琦,张信,古晓林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丁文峰,丁登山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玉米秸秆堆肥处理对芥菜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继川;彭智平;于俊红;杨林香;林志军;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农业土壤固碳与缓解气候变化    潘根兴;

土壤水力特性分形特征的研究    詹卫华

盐生植物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张立宾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不同前作及其秸秆还田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传芝;孙仲逸;魏贞莹;唐复中;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    文倩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    安韶山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