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科学认识东北气候变暖 充分发挥水稻适应潜力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9:18:18
热度:

科学认识东北气候变暖 充分发挥水稻适应潜力【摘要】:东北不仅是我国水稻尤其是优质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区域。近40年来,东北水稻单产的递增幅度与日最低气温的升高

【摘要】:东北不仅是我国水稻尤其是优质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区域。近40年来,东北水稻单产的递增幅度与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历年颁布并推广的主要水稻品种生育期每10年也延长了2.8 d左右。近20年来,东北水稻实际播种期提早了3.7 d,收获期推迟了1.7 d,全生育期延长了5.4 d左右,种植重心也向北位移了近80 km。田间实际增温试验也发现,夜间温度继续升高1℃,东北水稻单产仍可以提高10%左右。上述分析与试验表明,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上,应从多抗品种选育、抗逆栽培创新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稻田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充分挖掘水稻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潜力。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全球变暖 粮食安全 水稻生产 中国东北
【分类号】:S511
【正文快照】: 随着气候变化态势日趋明朗,变化幅度日益加剧,其对作物生产的潜在影响正受到各国政府和学界的广泛重视。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在今后的40年内,世界粮食需要增产70%以上,才能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未来气候背景下,世界作物生产能否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如何保障,暂无定论。中国是全球最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徐建华,岳文泽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种植模式变迁——以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为例    陈风波;丁士军;

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    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曾衍坤,廖西元

建国四十五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黄国勤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改制的倾向与动力——来自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

小麦花后高温对籽粒胚乳细胞发育及粒重的影响    封超年,郭文善,施劲松,彭永欣,朱新开

水稻结实率的研究——稻穗上强弱势粒的干重积累过程与空秕粒的分布    顾自奋,朱庆森,曹显祖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孟宪群;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冬小麦生育期和生产力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杨飞;张彬;田云录;董文军;张卫建;

水稻生产力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陈金;张彬;田云录;杨飞;董文军;张卫建;

农业设施栽培的新时代    高献亭;

不同施肥处理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秦晓波;李玉娥;刘克樱;万运帆;

江淮水稻生产力对不同增温情景的响应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董文军;张彬;田云录;杨飞;张卫建;

气候变化对陕西棉花产量影响的情景分析    张永红;葛徽衍;

气象灾害对杂交稻制种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袁昌洪;缪文华;郭祥圣;

江西省早稻气候适宜度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    田俊;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小麦生长和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孙磊;张彦峰;王翠苹;孙红文;

全球变暖了,农作物营养却少了?    葛秋芳

气候变暖致水稻减产 水稻新品种迎接挑战    

林芝因全球变暖推迟冬小麦播种期    颜园园

加紧培育“抗暖作物”的时候到了    程刚

日均气温升一度水稻产量降15%    邓肯

日均气温升一度 水稻产量降15%    邓肯

寻求后京都时代的全球协定    本报记者 丁洪美

日本寻求稻米新品种    王淏

挪威在北极建“植物界的诺亚方舟”    马震

“六改”常规植棉技术 确保植棉增产增效    仙桃市农业推广中心 沈成 刘振康

夜温升高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张运波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孙雯

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预测研究    康银红

不同增温处理下水稻的光合特性和高光谱特征的响应研究    王小宁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生态避热技术途径    张彬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评估    崔巧娟

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陶祥云

基于GIS的中国大豆潜在适宜种植区评价及其未来变化趋势    何文莹

天山南北棉花生产气候变化与适应度比较    曹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