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大规模双馈型风电并网稳定性仿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9:08:47
热度:

大规模双馈型风电并网稳定性仿真研究【摘要】:受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和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驱动,风力发电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然而统计显示,我国很多风

【摘要】:受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和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驱动,风力发电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然而统计显示,我国很多风电场在建起来后无法实现并网发电,“并网难”问题已成为风电发展的-个瓶颈,对风电场和电网双边对并网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在这个时候变得颇有意义。 本文以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双馈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变速恒频原理,风力机、轴系传动机构、双馈电机和变流器等模块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深入地研究了变桨距、最大功率跟踪和矢量定向等控制技术。 针对风电建模与仿真,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电力系统仿真工具进行了比较,并在Matlab/Simulink和DIgSILENT中分别搭建了含有双馈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模型。Matlab/Simulink中采用的电网模型比较简单,主要用来对风电机组自身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仿真分析了双馈风电机组最大功率跟踪运行特性及组合风速模型;DIgSILENT中采用了IEEE9节点电力系统模型,风电场与电网之间使用了较长的输电线路,风电容量占电力系统全部容量的比例达13.6%,能较好地模拟我国风电大规模远距离的特点,仿真分析了风速扰动对含有双馈风电场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 提出一种基于无功功率判定的Crowbar保护电路退出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能力是风电并网要求中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增加Crowbar保护电路来实现风电机组在电网发生大扰动情况下的低电压穿越。Crowbar电路的投切时间对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影响很大,然而目前还没有较好的Crowbar电路退出控制策略,本文系统地仿真了各种短路故障条件下,双馈风电机组电压和电流、有功和无功功率、转速等重要参量的动态响应情况,并对机组的无功功率特性进行了深入地数学分析,通过对机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实时测量与判定,控制Crowbar电路在故障清除后立刻退出,改善了双馈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通过对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进行改进,使其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运行于STATCOM模式,并额外增加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改善了故障清除后电网电压的恢复情况;通过增加直流侧耗能电路,有效快速地降低了电网发生故障时变流器直流母线过电压;通过对转子侧变流器控制策略进行改进,附加一个转速稳定环节,使机组转速在故障清除后快速地恢复到稳态值。 仿真分析了Crowbar电阻不同取值对双馈风电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指出Crowbar电路耗能电阻取值范围的常规整定方法没有考虑到耗能电阻与电机转速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Crowbar电阻的整定方法进行了改进。 本文从Crowbar电路退出控制策略的改进,进行动态无功补偿以稳定机组端电压,抑制直流母线故障过电压和稳定电机转速四个方面提高了双馈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关键词】: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 最大功率跟踪 矢量定向控制技术 低电压穿越 Crowbar保护电路 静止同步补偿器 直流侧耗能电路 附加转速稳定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614;TM7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课题背景13-15
  • 1.1.1 能源与环境危机13
  • 1.1.2 国际风力发电发展情况13-14
  • 1.1.3 国内风力发电发展情况14-15
  • 1.2 常用的风电机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15-17
  • 1.3 并网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17-18
  • 1.3.1 并网风电场对电网的影响17-18
  • 1.3.2 电力系统对并网风电场的要求18
  • 1.4 变速恒频风电并网技术18-22
  • 1.4.1 双馈风电场的并网方式18-19
  • 1.4.2 风电并网稳定性研究现状19-20
  • 1.4.3 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现状20-22
  •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22-23
  • 1.6 本文章节安排23-25
  • 第2章 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数学模型25-39
  • 2.1 双馈风电机组变速恒频工作原理25
  • 2.2 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模型25-29
  • 2.2.1 叶素理论26-27
  • 2.2.2 风能计算27
  • 2.2.3 贝兹理论27-29
  • 2.2.4 风能利用系数29
  • 2.3 轴系传动机构模型29-30
  • 2.4 双馈异步电机数学模型30-36
  • 2.4.1 双馈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30-33
  • 2.4.2 双馈电机静态数学模型33-34
  • 2.4.3 双馈电机能量传递关系34-36
  • 2.5 网侧变流器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36-38
  • 2.6 本章小结38-39
  • 第3章 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控制系统模型39-54
  • 3.1 风力机桨距角控制原理39-40
  • 3.2 双馈风电机组最大风能捕获控制原理40-42
  • 3.2.1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原理41-42
  • 3.2.2 双馈风电机组的运行区域阶段42
  • 3.3 坐标变换及矢量定向控制技术42-44
  • 3.4 网侧变流器控制44-49
  • 3.4.1 网侧变流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44-45
  • 3.4.2 网侧变流器矢量定向控制45-49
  • 3.5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49-53
  • 3.5.1 双馈电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49-50
  • 3.5.2 双馈电机矢量定向控制50-53
  • 3.6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双馈风电机组的建模与仿真54-74
  • 4.1 仿真工具选择54-56
  • 4.2 双馈风电机组最大功率跟踪仿真56-61
  • 4.2.1 Matlab/Simulink中含双馈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模型56-58
  • 4.2.2 仿真分析58-61
  • 4.3 组合风速模型61-64
  • 4.4 风速扰动对双馈风电机组运行的影响64-73
  • 4.4.1 DIgSILENT中含双馈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模型64-70
  • 4.4.2 仿真分析70-73
  • 4.5 本章小结73-74
  • 第5章 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74-95
  • 5.1 低电压穿越技术简介74-75
  • 5.2 Crowbar保护电路75-77
  • 5.3 Crowbar退出时间控制77-83
  • 5.3.1 双馈风电机组无功功率特性78
  • 5.3.2 故障切除判定方法78-79
  • 5.3.3 整定值计算79
  • 5.3.4 仿真分析79-83
  • 5.4 动态无功补偿83-87
  • 5.4.1 额外增加STATCOM83-84
  • 5.4.2 网侧变流器STATCOM运行模式84-85
  • 5.4.3 仿真分析85-87
  • 5.5 直流侧耗能电路87-89
  • 5.5.1 直流侧耗能电路原理87-88
  • 5.5.2 仿真分析88-89
  • 5.6 附加转速稳定器89-91
  • 5.6.1 附加转速稳定器控制原理89-90
  • 5.6.2 仿真分析90-91
  • 5.7 Crowbar电阻取值91-94
  • 5.7.1 Crowbar电阻取值范围整定91-92
  • 5.7.2 仿真研究92-94
  • 5.8 本章小结94-95
  • 总结与展望95-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10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用STATCOM提高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    范高锋;迟永宁;赵海翔;王伟胜;戴慧珠;

电网电压骤降故障下双馈风力发电机建模与控制    胡家兵;孙丹;贺益康;赵仁德;

双馈变速风电机组频率控制的仿真研究    关宏亮;迟永宁;王伟胜;戴慧珠;杨以涵;

不平衡电压下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胡家兵;贺益康;郭晓明;年珩;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灭磁控制策略    张学广;徐殿国;潘伟明;姚春光;

考虑Crowbar阻值和退出时间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    朱晓东;石磊;陈宁;朱凌志;刘皓明;刘隽;

并网型双馈风电机组动态稳定性仿真    闫广新;晁勤;刘新刚;周伟;

不同控制策略下风电场接入地区电网的稳态分析    张锋;晁勤;刘洪;

不同电网故障情况下DFIG运行特性比较    李梅;李建林;赵斌;许洪华;

电网不对称故障下双馈式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赵双喜;刘广东;王东;鲁志平;

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并网运行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申洪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    刘其辉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研究    赵仁德

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    迟永宁

双馈型风力发电变流器及其控制    杨淑英

大容量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研究    张红光

并网型交流励磁双馈电机风力发电系统研究    任永峰

变速恒频双馈机风力发电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吴国祥

非线性控制理论在风力发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刘吉宏

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张学广

直驱式外转子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王文博

双PWM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    冷海滨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试验平台的研制    闫永勤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翟斌

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矢量控制策略研究    徐凯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双PWM变换器控制    陈成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低压穿越控制策略研究    郭登科

风力发电系统中一种最佳叶尖速比控制策略的研究    张武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特性研究    李广博

风电机组的短路电流特性及低电压穿越的研究    李欣

适用于农网的中小功率风力发电电源研究    汪洋;成立;

基于C MEX S-函数的SVPWM仿真研究    赵强;赵仁德;王平;

适用于电网电压小幅下降的双馈电机励磁控制仿真研究    臧晓笛;马伯乐;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稳态分析    郁灿;金新民;张禄;战亮宇;

不对称故障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流器的控制方法    喻冲;宋平岗;刘鹏;李辉;

风电电网侧变流器在不平衡电压条件下的控制研究    张宪平;潘磊;秦明;

电网电压严重不对称或零电压时DFIG风电机组不间断运行的实现    徐凤星;佘岳;刘连根;蒋耀生;刘志星;刘鹏飞;

双馈风电变流器低电压穿越下Crowbar电阻的优化设计    刘志星;胡婵娟;年珩;程鹏;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与离网运行的柔性切换技术    盛建科;曾嵘;年珩;佘岳;徐凤星;

几种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对比分析    臧晓笛;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最大风能捕获控制方法研究    谢桦;张德宏;

自抗扰控制技术在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周雪松;李超;马幼捷;李季;于阳;

风电机组联网运行风速-功率特性曲线的研究    穆钢;郎斌斌;严干贵;崔扬;王晓波;郑太一;

根据实测数据获取联网风电机组风速-功率特性曲线的研究    郎斌斌;叶静;崔扬;

含风电地区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研究    张锋;李明霞;罗忠游;常喜强;

变速恒频交流电机风力发电技术    李姗姗;何凤有;吕现钊;李娜;

风电场电气设备选择特点    阮全荣;孙帆;路秀丽;

风电场容量比对无功补偿容量的影响研究    栗然;张孝乾;唐凡;柯拥勤;

考虑风电机组模型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    胡敏;周任军;胡军;韩磊;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接入点的选择    谷峰;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    撖奥洋

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刘慧芳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综合评价研究    严晓建

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    张洪阳

基于需求侧参与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研究    褚景春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双变流器优化联合控制    贾俊川

基于飞轮储能的柔性功率调节器关键技术研究    陈仲伟

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    张颖媛

永磁同步直驱型全功率风机变流器及其控制    汪令祥

风力发电机组暂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陈建伟

海洋潮流能发电系统的并网型逆变器设计研究    刘强

考虑风速随机性的风电场电压相关问题的研究    周志飞

分岔理论在风电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许珊珊

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低压穿越暂态优化控制    陈智勇

风电机组变桨距实验平台数字物理混合设计及仿真    杨先有

双PWM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研究    孔德宁

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稳定性研究    张忠志

双馈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转子侧变流器控制技术研究    徐凤星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仿真及谐波特性研究    李斌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与前景    倪安华;

单相PWM整流器主电路参数选择探讨    唐丽丽,郑琼林

高速电路设计中的终端匹配技术    王昕,汪至中

风速变化的并网型风电场故障分析    李凤婷;晁勤;

高性能交流双PWM火炮随动系统研究    沈安文,万淑芸,黄心汉,赵金,王离九

基于逆系统方法的内模控制在伺服系统低速问题中的研究    董翠英,陈娟

自行车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MIMO反馈线性化    郭磊;廖启征;魏世民;

变速恒频风电系统应对电网故障的保护电路分析    胡书举;李建林;许洪华;

变频技术在变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苑国锋;李永东;

"电荒"已拉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警钟    杨映忠

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    王文举

随机规划理论在风电并网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雷亚洲

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张兴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    卞松江

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并网运行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申洪

大型风电场电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潘文霞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    刘其辉

大型风力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林勇刚

异步化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及其稳定性分析    应黎明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特殊运行工况下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    向大为

基于DSP的变频调速系统    吕成刚

双PWM变频器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凌瑞林

三相高功率因数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研究    袁斌

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研究    徐俊起

基于DSP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瑞友

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CAD软件开发及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梁华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赵振波

中国风力发电成本研究    郭全英

新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方式研究    陈学顺

电压型PWM整流器(VSR)不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季建强

基于三相电压型逆变器STATCOM的研究    李树卿;史建立;李世作;张志斌;

多重化单相STATCOM控制方法的研究    忻兰苑;张志学;章志兵;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原理及性能分析研究    周雪松;张书瑞;马幼捷;

基于载波变频脉冲宽度调制技术的级联型静止同步补偿器    潘文婷;

对引进西德SIMOREG—K小型变流器的评价    朱传玺;

1000kW交直交系统变流器设计主要问题分析    吴茂杉

晶闸管变流装置的故障监视新方法    王清灵;刘峻;

交流传动系统功率变换器发展概况综述    严青;张晓光;万淑芸;王离九;

一种新型高功率因数变流器研究    文元美!广州510643,康勇!武汉430074,詹长江!武汉430074,陈坚!武汉430074

O'ZBEKISTON型机车辅助电路设计    颜罡

三相单位功率因数变流器滑模变结构控制    郑颖楠;傅诚;杨晓波;

基于IGBT的磁悬浮列车车载变流器散热器的设计    池浦田;李崇坚;朱春毅;唐磊;兰志明;

基于三相电压型逆变器STATCOM的研究    李树卿;李世作;史建立;张志斌;

ABB ACS800系列和Siemens 6SE70系列工程型变流器的比较研究    朱安远;

基于恒频脉宽调制及多谐振技术的桥式零电流开关变流器    高潮;廖晓峰;

十二状态法晶闸管变流器快速数字仿真    景武;

一种新型的零电压开关双向DC-DC变换电源    孙频东;

基于预测控制技术的多电平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开关变流器——分析,设计及电路实验    高潮;

HX_D3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试验    王立民;刘会岩;

基于ADS8365高速同步采样在变流装置中的应用    曹建文;

国内首套1兆瓦再生制动回馈变流器成功投运    记者 贾耀钟 通讯员 朱选杰

“训风”领域试比高    刘一丹

金风科技引进变流器模块技术    本报记者 李瞧

国电1.5兆瓦风机变流器在保下线    记者 谢辉

突破电网适应性瓶颈国内首台5兆瓦风电变流器亮相    本报记者 马亮

IR新型变流器用芯片组投放市场    文宇

江苏大全研发2兆瓦风电变流器    胡圣海

本地化进程加速 Converteam携5兆瓦变流器抢滩中国    本报记者 马亮

我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变流器研制成功    潘海滨

株洲所完成一国家863项目    通讯员 雷新安

大容量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关键问题研究    周宏林

低速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恩星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双变流器优化联合控制    贾俊川

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    张洪阳

兆瓦级双馈式三电平风电变流器关键技术研究    李渊

永磁同步直驱型全功率风机变流器及其控制    汪令祥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三线并网变流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仇志凌

DC-DC变流器的柔性变拓扑研究    陈威

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张学广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控制的相关研究    战亮宇

大规模双馈型风电并网稳定性仿真研究    李鸿儒

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研究    张宇锟

风电变流器网侧电压跌落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任其广

直驱同步风力发电变流器控制研究    刘继宗

风力发电机组变流器技术的研究    侯李祥

小型单相并网风力发电变流器的研究    冯其塔

牵引变流器故障诊断的研究    刘玲

风力发电并网侧T型滤波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邢介宇

双馈风电机组有源Crowbar技术研究    王文明

非互补有源箝位反激变流器的研究    黄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