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WRF模式的酒泉风电基地近地层风场特征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9:02:23
热度:

基于WRF模式的酒泉风电基地近地层风场特征模拟研究【摘要】:本文利用酒泉风电基地2009年11月—2010年10月风电场测风塔资料,分析了酒泉风电基地的近地层风场特征,在此基础上,

【摘要】:本文利用酒泉风电基地2009年11月—2010年10月风电场测风塔资料,分析了酒泉风电基地的近地层风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WRF模式对酒泉地区2010年8月的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比较了两种不同边界层方案下的模拟效果,并探讨了误差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对2009—2010年的酒泉风电基地近地层的风场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各高度间风速的差异分布大体相同;近地层平均风速最大出现在2010年8月,最小出现在2009年12月;近地层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近地层平均风速廓线,不论冬夏底层风速均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夜晚比白天增大得快;冬季上下层风速差较夏季大;近地层风垂直切变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靠近地面一层的风切变最大,存在一个风切变最小的中间层;夏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东风方向占多数,冬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为东、西风;风速和风向特征均存在较大季节差异。 模拟结果表明,MYJ和YSU两种边界层方案能够适应酒泉地区风场模拟,都能较好的模拟出近地层风速变化的特征,整体比较MYJ方案优于YSU方案,特别是对风切变的模拟能力。通过对2010年8月份不同气象条件下MYJ和YSU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在晴天、大风、降水等天气时YSU方案模拟效果好于MYJ方案,多云天气时MYJ方案好子YSU方案,高温天气时相差不大;对比不同高度发现,各种天气时均对30米高度模拟效果好于70米;两种方案均对晴朗无云和有降水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性能最好,对多云天气条件下的模拟性能次之,大风和高温气象条件下模拟性能较差。分析出现的误差原因:一是模式对风切变模拟能力较差,二是可能与下垫面非绝热加热影响有关。 【关键词】:近地层风速 数值模拟 WRF模式 酒泉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14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资料及方法14-18
  • 2.1 研究区域概况14-15
  • 2.2 资料与方法15-18
  • 2.2.1 资料15-16
  • 2.2.2 方法16-18
  • 第三章 酒泉地区近地层风场特征18-33
  • 3.1 风速分布特征18
  • 3.2 风速月均分布18-20
  • 3.3 风场日变化特征20-23
  • 3.4 风速垂直变化特征23-25
  • 3.4.1 各月风速垂直变化特征23
  • 3.4.2 日风速垂直变化特征23-25
  • 3.5 风向频率25-28
  • 3.6 最大风速特征28-29
  • 3.7 风速威布尔分布29-30
  • 3.8 风切变特征30-32
  • 3.8.1 风切变月变化特征30-31
  • 3.8.2 计算风切变日变化特征31-32
  • 3.9 小结32-33
  • 第四章 WRF模式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酒泉地区近地层风场模拟效果的比较33-54
  • 4.1 WRF模式简介33-35
  • 4.2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简介35-36
  • 4.3 模拟方案设计36-38
  • 4.4 不同参数化方案风场特征模拟结果的比较与评估38-46
  • 4.4.1 8月模拟平均风速比较38-40
  • 4.4.2 风场日变化特征比较40-43
  • 4.4.3 风向频率比较43-44
  • 4.4.4 最大风速特征比较44
  • 4.4.5 风速威布尔分布比较44-45
  • 4.4.6 风切变特征比较45-46
  • 4.5 模拟结果评估46-53
  • 4.5.1 月均模拟效果评估46-50
  • 4.5.2 小时平均风速模拟效果评估50-53
  • 4.6 小结53-54
  • 第五章 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分析54-69
  • 5.1 8月基本气象要素分析54-56
  • 5.1.1 环流形势模拟分析比较54-55
  • 5.1.2 酒泉地区2010年8月份降水实况分析55
  • 5.1.3 酒泉地区2010年8月份温度分析55-56
  • 5.2 降水日模拟结果的分析比较56-58
  • 5.3 高温日模拟结果比较58-60
  • 5.4 大风日模拟结果比较60-63
  • 5.5 多云日模拟结果比较63-65
  • 5.6 晴日模拟结果比较65-68
  • 5.7 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9-72
  • 6.1 主要结论69-70
  • 6.2 讨论70-72
  • 参考文献72-76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76-77
  • 致谢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区域风能资源的数值模拟评估方法    朱蓉;何晓凤;周荣卫;程兴宏;赵东;

中天山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岩爆预测研究    黄海;

漓江游船防抗雷雨大风浅析    宋连宝;黄财亮;

    

    

    

    

    

    

    

WRF模拟SACOL夏季边界层结构及不同边界层方案的对比    王腾蛟;张镭;赵世强;王瑾;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徐安伦;李建;孙绩华;刘劲松;赵晓红;

沿海大气稳定度分类莫宁—奥布霍夫长度L分类标准研究    邓奕;范绍佳;

一个确定大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的方案及应用    万齐林;

东莞市近地层臭氧污染预警初步探讨    夏冬;莫伟强;

WRF模式的数字滤波初始化应用的初步研究    曹庆;徐枝芳;

关于WRF模式模拟地表短波辐射的研究    王明欢;赖安伟;陈正洪;成驰;

关于WRF模式模拟地表短波辐射的统计订正    白永清;陈正洪;王明欢;成驰;

植被覆盖度数据对WRF模拟兰州地区气象场的影响研究    何建军;余晔;陈晋北;刘娜;赵素萍;

高分辨率WRF三维变分同化在北京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范水勇;郭永润;陈敏;仲跻芹;楚艳丽;王薇;黄向宇;王迎春;郭英华;

近地层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陆晨

云南WRF模式预报系统投入运行    记者 喻彦 通讯员 高安生

克拉玛依WRF模式预报系统投入试运行    通讯员 雷蕾

为霜鸣不平    苏海

臭氧浓度变化影响农作物生产    郑菲

六名专家现场谈“拉尼娜”    魏静王进

大雾弥漫损健康    谷峰

冻雨: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朱芙蓉

大雾断路 伤身    韩振奎

巧防小麦干热风    山东省东平县农业局 王凤英

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    路屹雄

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鹏远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    肖霞

基于CloudSat及MODIS卫星云产品对GRAPES全球模式和WRF模式云微物理方案的对比检验    吴伟

基于WRF模式的两种典型灾害天气的数值模拟和同化研究    魏林波

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富勒烯和硫同位素研究    张俊

复杂下垫面下空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王颖

沿海和山区强风特性的观测分析与风洞模拟研究    庞加斌

基于“3S”技术的新疆融雪洪水预测预警及决策支持研究    刘志辉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陆气相互作用研究    鲍婧

基于WRF模式的酒泉风电基地近地层风场特征模拟研究    王勇

MM5和WRF对华东地区冬季边界层廓线和雾模拟效果的对比研究    李耀孙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肖塘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刘强

基于WRF模式的洪泽湖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研究    丁慧

城市冠层参数化在WRF中的应用研究    尹瑞雪

WRF与干旱区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的耦合及应用研究    秦艳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影响研究    孙科

WRF模式对我国东南地区的短期降水集合预报试验    李嘉鹏

基于WRF与CFD模式结合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研究    方艳莹

台风与海陆风过程中大气波导成因的数值研究    刘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