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7:28
热度: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摘要】: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

【摘要】: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 440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的特征,基底花岗岩地热梯度大于5℃,热异常明显。青藏高原宽频地震探测资料显示,共和盆地所在的东昆仑地块上地幔存在着一条宽达150km的低速带,其与巴颜喀拉地块深地幔中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热柱相关联,该低速带延伸到地壳,在共和盆地及其周边一带地表以下1~40km的不同部位形成热流异常区,导致在盆地浅部形成丰富的以干热岩、地下热水为主的地下热能资源,其不仅在城镇供暖方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而且在发电等能源利用中潜力巨大。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地震层析剖面 地幔热柱 地热能 地下热水 干热岩
【基金】: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青国土资【2013】64号) 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基金项目“青海省共和盆地恰不恰地区地下热水资源勘查”(青国土资【2011】89号)
【分类号】:P314
【正文快照】: 地热能是一种来自地球内部的可再生性热能,由浅层土壤、地下热水及干热岩所蕴含的热量组成。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仅地表以下10km以内的地壳储存的地热能量就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5万倍。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是一种清洁、价廉、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    许志琴,姜枚,杨经绥,薛光琦,宿和平,李海兵,崔军文,吴才来,梁凤华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曾令森;姜枚;

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    姜枚;许志琴;钱荣毅;王亚军;张立树;

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

地球内部结构及物性研究的进展及问题    魏荣强;周蕙兰;臧绍先;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

青藏高原吉隆-鲁谷(Hi-Climb)层析成像与印藏碰撞的消减作用    钱辉;姜枚;Chen Wangping;John Nabelek;Zhao Dapeng;赵磊;王亚军;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崔军文;郭宪璞;丁孝忠;李朋武;张晓卫;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李德威;庄育勋;

中国地幔结构及物性研究的进展    臧绍先;周蕙兰;魏荣强;

藏东缘昌都大型复合盆地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    唐菊兴;钟康惠;刘肇昌;李志军;董树义;张丽;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

地热场中“岩浆热场”的识别及其意义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焦守涛;

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    张瑞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    宋键

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刘敏

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    贾建称

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    程顺有

中国西南地区深部脱气(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    沈立成

西藏冈底斯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耿全如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    卢占武

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赵俊伟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    周家云

东昆仑南缘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陈国超

阿尔金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的构造意义    马文忠

青藏高原南部晚侏罗世沉积古地理特征    何大芳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下三叠统洪水川组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    杨忠智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拉尕吐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张刚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地体电性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何柯

阿尔金断裂系及邻区剪切波各向异性研究    董英君,薛光琦,马开义,姜枚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刘宏兵,胡家富,张秉铭,陈云,张慧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高锐,成湘洲,丁谦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用天然地震探测青藏高原中部地壳、上地幔结构    姜枚,吕庆田,史大年,薛光琦

青藏高原及其部分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和上地幔特征    姜枚,许志琴,A.Hirn,刘妍,董英君,薛光琦,钱辉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高锐,肖序常,刘训,管烨,李秋生,卢德源,李朋武

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地震探测与岩石圈深部特征    薛光琦,钱辉,姜枚,宿和平,董英君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左国朝,刘寄陈

江苏宜兴——溧阳地区发现低温地下热水    钟华邦,潘道红

山西祁县地下热水形成条件分析    任斗金,郑民刚,张元昌

鞍山市地下热水成因探讨    张伟,董忠龙

青海贵德县扎仓温泉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方斌;周训;梁四海;

世界直接利用地热资源的现状    张季生,吴功建

昆明地热田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模拟    薛传东,普传杰,刘星,杨浩,李保珠

辽宁省地下热水分布特征    张戈,崔亚力,杨绍南,关卓

试谈浅层地热技术推广问题    窦克林;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地下热水循环深度    汪集旸,熊亮萍,庞忠和

西安市地下热水开采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王卫东,彭建兵,张永志,吴晗冰

减排时代地热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庞忠和;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第二稿)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报批稿)    

欧洲地热能委员会2008~2030年地热能战略研究议程    孙燕冬;

浅层地热能勘查技术    杨旭东;曹福祥;

世界干热岩发展现状及趋势    徐巍;

前言    

海峡西岸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林军;

物探方法在寻找地下热水中的应用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雷宛;肖宏跃;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韩再生;

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    丁全利 吴岗 吴梅

印尼欲开发火山地热能    周建国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巨大    记者 高慧丽 段金平

清洁能源地热能    黄山

南昌调查浅层地热能    应勇华

我省“以塑代钢”工程又出新成果    记者 于亚男 通讯员 周强

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趋热    记者 周楚军 段金平

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趋热    田雪莲 段金平

地热开发潜力巨大    陆昀

地下热水是“水”也是“矿”    周维标 湖南省武冈市国土资源局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马瑞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    肖琼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    郭婷婷

四川省康定县地下热水结垢机理及趋势分析    韦梅华

苏台德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与放射性研究    陈慧广

内陆盆地地热开采引发地层形变的研究    李宗平

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刘英

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杨雷

基于GIS组件式地下热水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王国芳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覃兰丽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的可更新性与回灌问题研究    贾旭兵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模式及可更新性研究    范基姣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与资源评价    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