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8:40:07
热度: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摘要】: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落叶栎类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摘要】: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落叶栎类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和麻栎(Q.acu-tissima Carr.)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2种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海拔200、400和600 m的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中设置样地,比较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2种类型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增加(P0.05);在200和400 m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落叶栎林。在600 m海拔高度上,落叶栎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松栎混交林。对于各个海拔高度林分来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对剖面总有机碳贡献率为77%~93%。这些结果揭示该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落叶栎林 松栎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 暖温带-亚热带过度区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201)资助
【分类号】:S718.55
【正文快照】: 森林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不仅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生物量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同时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1]。近几十年来,土壤有机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与全球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土壤每年呼吸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是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潘根兴

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方运霆,莫江明,Sandra Brown,周国逸,张倩媚,李德军

竹林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减量    李正才,傅懋毅,徐德应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    杨玉盛,谢锦升,王义祥,刘艳丽,岳永杰,于占源

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

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胡建忠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    周国模;吴家森;姜培坤;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与问题    常顺利,杨洪晓,葛剑平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董文福,管东生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

西双版纳5种木本植物对短期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宋清海;张一平;于贵瑞;孙晓敏;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不确定性与研究展望    王效科;欧阳志云;苗鸿;冯宗炜;

MW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碳循环分析    何珍;吴创之;赵增立;

川中丘陵地区主要植被含碳率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李江;黄从德;张国庆;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    方晰

草地-马鹿系统的草地表现    侯扶江

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    蒋延玲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张磊

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    延昊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    陈遐林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释放与碳平衡的研究    黄斌

密云集水区公益林补偿研究    校建民

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解宪丽

不同尺度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研究    唐晓红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地理分布规律    焦秀梅

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拉动作用评估    刘海锋

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树木生理生态过程的研究    刘思秀

CO_2浓度升高情况下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杨金艳

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区土壤CO_2变化规律与土壤改良    黄海澎

基于GIS的中尺度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陈楠

钢铁工业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傅

川中丘区村级景观生态系统能流特征与可持续性研究    丁海萍

紫色土不同侵蚀退化地的生态恢复研究    于占源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我国耕地面积与粮播面积的时序变化研究    党安荣,阎守邕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赵敏,周广胜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王绍强,周成虎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曹军,张镱锂,刘燕华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    彭少麟,李跃林,任海,赵平

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赵其国

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    何宜庚

基于SPOT5遥感影像选择森林蓄积估测因子——以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为例    马瑞兰;李卫忠;

    

    

    

    

    

    

    

    

    

豫南山区植被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分析    杨小兵

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健康状况及其动态分析    保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