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黔江建成重庆首个大型高山光伏发电站
黔江建成重庆首个大型高山光伏发电站在黔江区麒麟盖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最近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光伏发电站。从这里转化的电能已
在黔江区麒麟盖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最近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光伏发电站。
从这里转化的电能已正式并入国家电网投用。这意味着每年将有7000万度清洁电力汇入当地电网,相当于节省2.7万吨标准煤。
一块块晶硅光伏板整齐划一,在深山的山坳里拼凑出了一片“致富田”:这不仅将提升黔江区新能源发展水平,还有效地带动山上农户致富。
项目跨越10多个乡镇
作为重庆首个大型高山光伏发电站,通威黔江100MWp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正式落户黔江区,经过240小时的试运行后正式投运,并成功并网发电。
“该项目占地1831亩,规划装机容量100MWp。”负责项目建设的深圳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卫平告诉重庆时报记者,这意味着项目将实现年发电总量约7000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省2.7万吨标准煤。“从光伏产业链发展来看,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是现代精细制造的领先行业,排放完全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在黔江区麒麟盖海拔近1500米的高山上,重庆时报记者见到了光伏发电站,30多万片电池片连接成片,密集紧凑的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光伏田”,若干块“光伏田”散落在山坳中阳光最充足的位置,极具气势。
“整个项目跨越了10多个乡镇,外线线路长约45公里。”邓卫平说,要在崇山峻岭中铺设光伏板、搭建传输电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除了就地作业难度高外,要把设备从山下运送到山上本身就很难。“安装要求很高,项目非常注重环保,在水土保持方面严格把控,光伏场区的施工基本采用了单立柱桩,对地表扰动非常少。”
不过,这些困难没有让邓卫平和他的团队望而却步。“黔江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机场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黔江气候温和,属中低山区,是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间1120小时,在开发光伏发电方面具有潜能。”
黔江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黔江区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在手续办理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各项手续办理效率,压缩审批时限。“最终从项目落户,4月初开始建设到成功并网发电,前后只用了80天,这创造了光伏行业新纪录。”
光伏带来了致富路
对黔江区阿蓬江镇村民罗建军来说,光伏发电还是一件新鲜事儿。“想不到这么一块玻璃板子居然能发电,还能从山坡坡上面传到全国去卖。”
随着通威黔江100MWp光伏发电项目正式投用,每年7000万度的清洁能源注入到黔江的电力中,对整个重庆的电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罗建军和其他村民也同时从中受益:多晶硅光伏板占用的土地大为荒山荒地,几乎没有产出,有了光伏发电站后,这些土地出租给了发电站,不仅为村民增了收,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到发电站服务就业。
“我们还计划集合黔江区多个乡镇的实际情况,推出‘光伏扶贫’工程。”黔江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重庆时报记者透露,在未来,他们计划以村、户为单位,帮助建设小规模或单体式光伏发电单元组,既可自发自用,也可余电上网,收益全部归贫困农户所有,打造“户+村+地面电站”光伏电站体系。
如今,光伏发电已经成为黔江实施“三大战略”、打造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未来三到五年,光伏发电的系统成本将降低到3-5千元每千瓦。届时,光伏发电将成为所有发电方式里成本最低的能源利用形式,并且建成后能够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持续发电25年时间以上。”
据介绍,通威自2006年布局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已构建起了上游高纯晶硅、中游高效电池片、下游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渔光一体”,打造“清洁能源+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利用通威在水产农业养殖方面的优势,打造一个以光伏发电和现代渔业养殖高效协同的发展模式。水产养殖起来了,太阳能发电还能给农户带来更多收入,这有望成为黔江区的下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