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6兆瓦海上风机急于批量为什么?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8-24 14:32:36
热度:

6兆瓦海上风机急于批量为什么?毋庸置疑,海上风电已然成为风电产业的战略制高点。错过了早期海上风电的沉淀,必然要抢占海上大兆瓦的先机,但要煽动整个行业与其一起冒险,似乎与中国政府实施

  毋庸置疑,海上风电已然成为风电产业的战略制高点。错过了早期海上风电的沉淀,必然要抢占海上大兆瓦的先机,但要煽动整个行业与其一起冒险,似乎与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背道而驰。

  不妨跟大家回看一下欧洲的海上风电历程。全球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丹麦Vindeby建立于1991年,但直到2015年英国才建立首个6.0-154商业风电场Westermost Rough。也就是说,欧洲海上风电用了24年的时间首次批量应用6MW风机,到目前,6MW海上风电商业运行也仅仅只有两年。

  欧洲海上风电大兆瓦升级“慢吞吞”,可以理解为稳健理性的态度。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在日前南通召开的海上风电论坛上也呼吁:“绝不可用陆上风电的做法来开发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必须以高可靠性、高技术成熟度来考量。”

  祁合生的观点代表了我国风电行业管理者和资深从业者对于海上风电谨慎发展的普遍心声。

  2010年,我国建立首个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7年来步履维艰。然而,近期一些设备厂家声称2018年我国将实现6MW级海上风电批量商业运行。

  对此,业界欣喜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我们不禁要问,尽管中国的海上风电站在欧洲同行的肩膀上,但是在陆上风电问题频发、多数风机设备厂商技术空心化的背景下,中国海上风电仅用7、8年的时间100多万的运行业绩,试图实现大兆瓦批量商业运行,是何原因?

  海上风机可靠性是验证出来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海上风电来说,最重要的是业绩和批量运行后的反复迭代。

  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63万千瓦。其中,上海电气累计装机最多,为94.8万千瓦;其次为远景能源,累计装机18.1万千瓦;第三是华锐风电,累计装机17万千瓦。其中4MW级海上风机占据总装机规模的60%以上,欧洲海上风电这一比例更高,4兆瓦为主的风机设备和产业链条已然成熟,而6MW级刚刚起步。

  上海电气副总经理缪俊在日前南通召开的会议上坦陈,上海电气搞海上风电7、8年来,虽然对于海上风电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却越发诚惶诚恐。“不能简单照搬陆上风电的开发建设作业模式。陆上可以又快又好,但海上风电切不可大干快上。海上风电的科技创新,不是要各种噱头和承诺,而是更加务实,讲究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产品技术迭代和产业链成熟需要时间,如果重新再走陆上风电的弯路,无论产业和开发商都伤不起。英国、德国等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海上风电测试平台和实验室,产品经过测试验证后再下海运行2-3年,才可以批量商业化。

  欲速则不达。华能集团海上风电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把控产业发展节奏、保证海上风电健康稳健发展。相比国际海上风电设备商少而精,中国的海上风电制造商多而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不能形成合力,相反为了迎合客户恶性竞争、盲目发展。“海上风电大干快上,急于上大兆瓦,必将重蹈陆上风电覆辙,会在5年后受到惩罚。”

  西门子海上风电的一位技术专家认为,从开发商的角度来开,投运后万一出现故障,即使不是批量故障,一旦动用支腿船就是上千万元的运维费用支出,与陆上风电一天五十万的支出相比令人咋舌。“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太急躁了,一个产品出来恨不得马上推向市场。急于下海隐患无穷。这些大兆瓦机型一般在并网第一年第二年不会有问题,但随后很多细节上例如涂层和防腐的问题会暴露很多,没有经验和可靠性支撑,后果无法想象。”

  弯道超车不能急于求成

  风机选型的本质在于机型与风况的适合度,中国的海上风机选型当然要遵循这样的商业逻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离岸70km以内的海域,除福建中南部、广东东部以外,年平均风速均在8m/s以下,而且在中国北有海冰、南有台风,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岩石)、施工设备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虽然大兆瓦是发展的趋势,但不能一概而论、急于求成。

  西门子2012年树立6.0-154样机,一路发展至7.0-154,8.0-154,维斯塔斯2014年树立8.0-164样机,一路发展至8.4-164,9.5-164,均尚未突破叶片长度的限制。截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160m以上叶片的应用业绩也寥寥无几。但国内超长叶片陆续下线,看似海上风电形势喜人,但并不意味着真正打开了海上超大叶片设计的黑匣子,风险和真知需要时间证明。鉴衡认证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一个成熟的叶片还需完成疲劳试验、挠曲变形、刚度分布、应变分布、阻尼、振型、质量分布、蠕变等测量以及其他非破坏性试验,才能保证25年期生命期内的运行可靠性。陆上尚且可以接受,海上仍需谨慎观察。

  再回到前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行业一方面理性的呼吁海上风电谨慎发展,一方面又不断的强调大兆瓦。

  诚然,大兆瓦是领先的标志,也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海上风电大兆瓦不可以盲目参考陆上风电和其他制造业的先例,急于推进。“海上可靠性需要验证,这些设备厂家都知道。但今年以来陆上风电市场萎缩,海上市场前景可期,因此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目前海上运行量经验最丰富的是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和华锐,主流机型为4兆瓦。但一些企业试图弯道超车,跳过4兆瓦,设置5兆瓦甚至更大兆瓦的市场壁垒,抢占海上市场。”一位业内资深权威人士表示,设备企业出于市场考虑各种宣传引导和承诺,与一些地方政府不谋而合,他们不会考虑产业利益。需要能源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提出要求,否则日后出现任何海上风电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信心。

  “地方政府要求产业落地,只要落地就有资源,设备商有资源给业主就能换取市场,陆上的产业怪圈正在海上重演,忽略了海上风电高风险的特殊性。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是重要的能源发展领域,但其发展不需要全面开花,不需要上规模,毕竟其中风险很大,经验积累和技术完善需要时间。真正需要的是企业明确思路,稳健前行,找到症结,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推动海上风电进入形成健康完善的产业体系。(文丨陈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