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煤源矛盾暴露 煤化工将遭遇"断粮"危机?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8-19 11:33:15
热度:

煤源矛盾暴露 煤化工将遭遇"断粮"危机?世人皆知,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近年来,国家出于能源战略安全和

世人皆知,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近年来,国家出于能源战略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考虑,加大了煤炭清洁利用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然而,少数地区和一些项目在发展煤化工过程中,恰恰在被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煤资源上隐忧显现,这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据笔者观察,我国局部地区煤化工与煤资源紧张的矛盾已经显现。以蒙东地区为例,该地区目前有大大小小共5家褐煤矿,其中包括国家核准生产的4个煤矿及一个未被核准但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煤矿。4个核准的煤矿及产能规模分别是:西三矿2000万吨、乌兰图嘎400万吨、东二矿1000万吨、协鑫矿180万吨;未经核准但有实际开采能力的西二矿1000万吨。这些矿核准产能合计为3580万吨褐煤,总产能4580万吨。2016年锡林浩特地区的实际产量不足3520万吨。由于东二矿在开采过程出现塌方及采剥比过高等因素,近两年基本没有产量,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也不会有多大的产量。未来一段时间内,蒙东地区实际产量将基本维护在3500万吨左右。

从蒙东地区目前的煤炭实际需求来看,一个大型火电厂年需煤炭1500万吨,其他工业项目用煤300万吨,留给煤化工项目的煤资源量仅为1700万吨左右。但目前蒙东地区实际已投产两个大型煤化工项目,一个46万吨/年的煤制烯烃项目,年需用煤量约800万吨;一个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年约需用煤量2450万吨。仅这两个项目,就需煤资源3250万吨,几乎是蒙东地区现有核准煤矿的总和。

不仅如此,蒙东地区褐煤紧张还有一个原因。我国前期开展示范的煤制天然气工艺,采用的是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其特点是气化炉只能吃一定规格的块煤。由于褐煤易破碎、粉化,成块率很低。专家给笔者算了一笔帐,褐煤矿将褐煤加工成块煤,再将块煤装车发至项目现场,项目接收的块煤在经历翻车机倒卸、皮带输送、煤场存储、入炉前筛分等环节后,块煤含量比例约为36%。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将褐煤从煤炭辗转腾挪到煤制气项目生产现场,成品率仅为36%左右,而项目如果满负荷生产,年需块煤1700万吨左右。这就意味着,一个年40亿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正常生产用煤,需原煤5000万吨左右才能满足项目生产需求。

也就是说,蒙东地区现有煤矿核准的全部产能还不够一个煤制天然气项目使用。该地区煤炭供不应求的矛盾之所以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是由于现有煤化工项目的生产负荷远未达到设计产能。据笔者了解,2016年以前,该地区这两个煤化工项目释放的产能均为设计产能的20%左右。但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当地煤炭供应不足的情况。

据笔者了解,蒙东地区现有的两个煤化工项目,已开始为煤源发愁。由于当地褐煤资源不能保证供应,且质量难以满足气化炉连续稳定生产的要求,有的项目不惜舍近求远,跑到鄂尔多斯等较远地区购煤,结果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项目经济性大打折扣。

目前来看,蒙东地区煤化工用煤紧张的矛盾还只是刚刚开始,且不是个案,其他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矛盾出现。比如,辽宁某地建设了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原设计方案考虑就近从蒙东地区调煤解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蒙东地区自顾不暇,届时恐难以满足辽宁地区煤化工用煤需求问题。据笔者了解,这个煤化工项目一期工程虽然已完成90%左右,但由于煤源、市场等关键要求未能落实等因素,项目被迫于3年前停了下来,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笔者看来,造成局部地区煤化工项目用煤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一是一些企业在项目可研阶段对煤源考察不尽周全。一些企业为了煤化工项目能够获批,往往更愿意将项目所在地的煤炭储量及潜在的产能作为项目上马依据,对项目所在地煤炭资源量夸大其辞,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比如,一家企业上马煤化工项目的依据,就是从当地获批的一个储量达数十亿吨的褐煤矿,理论计算可满足项目使用百年以上。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该项目上马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煤矿却开采困难,产能难以释放,导致项目上马后用煤困难。

有的企业可研时,只看整体,不看局部,认为只要把项目建在煤炭富集地区,煤源就有保障。殊不知,煤炭富集地区并非处处都是煤炭。即便煤炭多的地方,如果项目上马过多,也会造成局部煤炭的供不应求。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因此,煤化工项目做可研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对煤源认真考察,不仅要考虑眼前三五年的用煤需求,还要充分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煤源保障情况。

否则,投资数百亿元的煤化工建成后,有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局。

二是一些项目审批并未充分考虑煤资源的综合平衡。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些地方出现煤资源供需不平衡,与我国现行的项目审批制度有直接关系。

比如,批煤矿项目、批煤化工项目、批发电项目、批其他工业项目并不是一级政府,更不一定是一个部门。审批部门各自为政,顾此失彼,失去平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多上项目,出于拉动GDP考虑对煤矿“一女多嫁”。一些审批部门对各地煤资源量、核准产能和实际产能量情况并不完全掌握,心中无数,只看企业上报的“可研报告”,并未对当地资源量全面详细考察,造成项目审批失误。

个别甚至出现在审批项目时,只考虑政治及社会意义,不考虑项目可行性的问题。某地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在当地无煤的情况下居然能够获批,据说是出于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的政治目的。但由于这个地方并无煤炭资源保障,最终造成项目上马后被迫停工,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巨额投资面临“打水漂”的可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行政化的审批机制也是造成煤化工项目与煤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是去产能一刀切导致个别地区煤炭资源的人为失衡。曾几何时,由于各地煤矿一哄而上,导致我国煤炭产能全面过剩,煤炭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煤企陷入全面亏损。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政府推出了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煤炭去产能作为重点。无奈矫枉过正。煤炭去产能一刀切的结果,人为地加剧了一些局部地区的煤炭紧张局面。比如蒙东地区原本煤炭供应就偏紧,但各煤矿都接到了去产能指标任务,煤炭产量大幅减少。

有的煤矿虽然长期生产,但并未获得国家审批部门的核准,在此次去产能过程中被彻底关停,使该地区失却了一个重要的煤炭来源。有的煤矿核准产能后,由于市场有需求,加之以往监管不严,受到地方政府保护,煤矿普遍存在超采现象,煤炭实际产量远高于核准产能,此次去产能时,政府不仅严格要求各煤矿不得超采,而且还在核准产能的基础上又砍去一刀,导致该地区煤炭实际产量大幅减少,加剧了当地煤炭资源紧张局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各有关方面对煤化工项目与煤资源的平衡不加重视,未来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出现问题,招致的后果不可估量。据有关媒体最新报道,目前国内已有70个处于不同阶段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大干快上,涉及产能超过2000亿立方米。这些项目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煤炭富集地区,如果全部建成,年耗煤量将超过13亿吨。而如果将正处于不同阶段的煤制油项目、煤制烯烃项目和煤制乙二醇项目的用煤粗略统计一下,未来煤化工的年用煤量将近30亿吨,几乎是现在国内年耗煤量的总和。若如此,未来大面积爆发煤化工与煤炭供需失衡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