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谨防光伏发电从大摊子变成烂摊子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8-01 13:34:32
热度:

谨防光伏发电从大摊子变成烂摊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17年光伏上网电价调整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I、II、III类资源区光伏地面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下调19%、15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17年光伏上网电价调整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I、II、III类资源区光伏地面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下调19%、15%、13%,而2017年以前备案并纳入2016年财政补贴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若在2017年6月30日之前装机上网,将执行2016年的标杆电价。因为这一规定,进入今年5月份,“630”抢装潮卷土重来,进一步助推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世所未见。2009年年底,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2.5万千瓦,“十一五”末也仅26万千瓦,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造价下降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中国光伏发电迎来了光辉岁月,2011~2015年并网装机容量分别为212、341、1589、2486和4218万千瓦,2016年进一步达到7742万千瓦,是2009年的3100倍,年均增长215%。进入2017年,虽然补贴在退坡,增长速度依然可观,截至4月末,并网装机容量为8350万千瓦,同比增长63.7%。

如今,中国已稳坐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的宝座,但是,光辉岁月掩盖下的隐忧也开始显现,如果这些负面因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光伏发电有可能从一个大摊子变成一个烂摊子。

生长过速的副作用

在当前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中,95%以上是近5年内新投产的,其中最近2年内投产的比重接近70%。5年狂奔过后,问题接踵而来。

企业内部运营方面,光伏电站运维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崛起,没有给企业积累“家底”留下足够的时间,导致很多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光伏发电企业普遍规模不够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运维产品采购谈判环节没有优势,进一步推高了运维成本,尤其是在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规模限制对于企业引入技术降低成本极为不利。

其中,运维负担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早期投产电站的运行效率问题。理论上讲,光伏组件使用寿命可达25年,但近几年投运的组件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缺陷,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曾发布了一份针对国内32个省市、总容量330万千瓦的425个光伏电站(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所用设备的调查报告,显示30%建成3年以上的电站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因组件质量问题,有些投运3年的组件衰减率高达68%。在技术不断进步,新投运组件效率大大提高的情况下,这些老旧组件严重拖了光伏发电企业的后腿。

从外部环境来看,除了老生常谈的弃光限电问题,资金来源不足正在考验着光伏发电企业的承受底线。拉动中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补贴政策,但补贴资金发放严重滞后,2016年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补贴资金缺口已达600亿元左右,若沿用现有的技术、成本以及补贴思路,到2020年补贴缺口将扩大到2000亿元以上。补贴资金难以到位,让一些光伏发电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有的企业虽然业绩不错,但很多利润只能趴在账面上,无法变现,流动资金周转非常困难。

补贴模式难以为继,融资形式也不容乐观。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风险考核压力加大,贷款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光伏发电产业内大都是中小型非公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非常困难,不得不利用小贷公司等机构筹措资金,成本很高。这一点在分布式光伏电站企业中尤为明显,一是因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一个中等规模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保守估计长达10年,令多数投资者望而却步;二是因为分布式光伏电站占用的屋顶所有权可能分属多家项目业主,分布式光伏企业可抵押的资产规模绝对值有限,难以运用抵押贷款模式进行融资。

资源整合时代将来临

中国版图主要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属于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荒漠太阳能地面电站装机潜力容量为500亿千瓦,建筑光伏装机潜力为4.28亿千瓦。发展太阳能发电,尤其是光伏发电,是中国解决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政府层面对光伏发电的支持态度不会改变,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到达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1.05亿千瓦;同时也提出了成本要求,2020年光伏发电电价水平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50%以上,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目标。

要实现这些规划,需要光伏发电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

最重要的是持续推动改造升级,提高优良厂址利用效率。光伏组件制造技术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组件转换效率每提高1%,光伏发电成本就能降低6%以上。过去几年,无论单晶硅组件还是多晶硅组件,都保持了每年约0.3%~0.4%的效率提升。中国光伏地面电站建设成本在2009年高达20元/瓦,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7元/瓦,2030年进一步下降至3~5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成本预计2020年下降至7~8元/瓦,2030年降至4~5元/瓦。因此,对现有的光伏电站实施“旧城改造”,更替老旧组件,提高早期光伏电站优良厂址的综合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光伏发电企业的运行效益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可以帮助拓展光伏发电产业链。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单一建设光伏电站的市场空间日趋饱和,企业效益瓶颈日益明显。这时就需要新商业模式,将光伏发电融入到发展火爆的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微电网、配售电系统等综合能源利用系统当中,实现优势互补、规模经营,拓展光伏发电企业的盈利渠道。

当然,这些运作都需要资金支持,在补贴大规模滞后的情况下,依赖上网电价补贴为生的项目风险剧增,为打破这一瓶颈,可以尝试拓宽新的融资渠道,比如组建光伏产业发展基金,让光伏发电企业实现“抱团取暖”。

另外一条途径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扩大光伏发电企业规模。当前,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寡头垄断时代即将到来。通过产业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运营,无论在降低运维成本方面,还是降低融资成本方面,都是有益的,可以为光伏发电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作为引导光伏发电实现良好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部门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下功夫,提升光伏企业的自身造血功能,比如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和电网、发电企业三方参与的共同促进机制。二是改进分布式光伏发展政策的落地效果,虽然相关政策在不断出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体系障碍,特别是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责任区分上仍存在盲点,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部门之间协调不力问题,部分导致了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比例显著低于欧美国家,这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补的课。

原标题:谨防光伏发电从大摊子变成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