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履约期已至 碳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
履约期已至 碳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官网获悉,6~7月,全国碳市场进入履约末期,配额成交量持续放量,北京、上海、湖北、广东等碳交易市场交易活跃。截至6月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官网获悉,6~7月,全国碳市场进入履约末期,配额成交量持续放量,北京、上海、湖北、广东等碳交易市场交易活跃。
截至6月30日,全国配额累计成交4.46亿吨,成交总额100.71亿元。其中,线上公开交易累计成交8786万吨,成交金额21.19亿元;大宗及协议转让累计成交7838.92万吨,成交金额7.92亿元;现货远期累计成交2.60亿吨,成交金额62.60亿元;公开拍卖累计成交1912.88万吨,成交金额9亿元。另外,CCER成交量为1.17亿吨。
碳交易试点价格悬殊
碳交易试点方面,截至6月30日,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亿吨级,为3.07亿吨,居全国碳交易试点首位。四个地区成交量达千万吨,分别为:深圳 3183.79万吨,上海8149.49万吨、北京3542.88万吨、广东9195.46万吨。天津、重庆、四川、福建碳交易市场成交量均在百万吨级,分别为376.58万吨、566.11万吨、176.96万吨和364.89万吨。
在成交价格方面,6月份整体呈下滑趋势,这或许与履约期频繁交易有关。不仅如此,各试点间的价格差距较为悬殊。其中,北京试点的碳价格基本维持在40~50元/吨,上海、深圳、福建则在20~37元/吨波动;湖北、天津、广州基本在15元/吨上下;重庆则维持在5元/吨以下。
2016年履约情况不明朗
每年6~7月是碳交易试点的履约期,各试点地区的重要排放单位,须在当地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实际年度排放指标完成碳配额清缴。通俗而 言,这是碳交易试点面临的一次 “大考”,是对各地区上一年度碳交易运行情况进行的检验。
截至7月12日,北京、天津、广东等试点省市已100%完成履约;上海、深圳履约率均超过95%,并向未按时完成的企业下发最后“通牒”;而湖北、重庆两地暂未公布其进展情况。
据悉,湖北碳交易试点尚未公布履约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履约条款突然发生变化。6月7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湖北省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将改变关于抵消政策的限制条件,使得许多履约企业不得不推翻原来用CCER进行履约的计划。
此外,今年是福建试点的首个履约期。截至7月10日,福建省纳入碳排放权市场的277家重点排放单位,尚有6家未完成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