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决战乌江 从磷开始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6-27 12:31:57
热度:

决战乌江 从磷开始乌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乌江流域涉及贵州7个市(州)、42个县(市、区、特区),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区域。而与发展不同步的,是长期以来乌江中下游河段总磷超标。

乌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乌江流域涉及贵州7个市(州)、42个县(市、区、特区),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区域。而与发展不同步的,是长期以来乌江中下游河段总磷超标。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环保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依法严管为抓手,切实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乌江流域环境治理的决战,大大提升了流域污染防治水平。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乌江水质已提前一年完成达标任务。

1 “一号环保工程”提上日程 治污从磷开始

作为贵州省的“母亲河”,乌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关系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重视,乌江的水质一度持续恶化。

数据显示,2009年乌江水系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29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14个、轻度污染断面4个、中度污染断面两个、重度污染断面9个,主要集中在毕节地区、遵义市和贵阳市的城区段。息烽河出境断面2009年6月~12月水质均为劣Ⅴ类,即重度污染。

“把保护乌江水质作为全省第一号环保工程,实施全流域的监控、防治,确保乌江水系安全和流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生命安全。”“对乌江的保护,一定要作为贵州省环保的重中之重来抓”。2012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对乌江流域污染治理作出批示。

事实上,“一号环保工程”不仅关系着贵州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乌江的水环境质量对长江下游省份也有着巨大影响。

早年间,乌江的污染不仅在省内,而且还产生了跨界污染。乌江进入重庆后,涪陵部分江段多次发生“黑潮”。重庆环保部门曾向贵州省环保部门发函,请贵州省加强境内乌江流域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含磷污染物排放。

治理乌江,已经刻不容缓。

而在乌江流域的发展和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磷”这个关键词一直贯穿其中。

丰富的矿产资源使乌江流域形成了依河而建的资源型、能源型产业,这其中以磷矿企业最为典型。磷矿的开采和利用在带动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乌江水质带来了严重隐患。

“企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特别是早期建设的磷石膏等工业渣场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加之喀斯特地貌地下补水丰富,高浓度的含磷废水进入地下水外涌流入水体,长期以来造成了乌江中下游水体中总磷超标。”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姜平表示。

2 以34号泉眼为切入点 着力解决点源污染

提到乌江的总磷污染防治,就不得不提34号泉眼。

2009年3月,乌江渡电厂大坝下游河段被大量肥皂水般的白色污水掩盖。刺鼻异味充溢两岸,死鱼死虾翻出白肚,久负盛名的“乌江鱼”产业遭受重创。

追根溯源,一处1977年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标注的岩溶泉被迅速找到。正是这个无声的泉眼,流出的是总磷、氟化物重度超标污染泉水,带来了这次环境污染事件。而在当年的报告上,这个泉眼被标注为34号泉眼。

污染源找到了,但是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形,污染的责任主体却一直没有找到。

时间紧,任务重。平均每小时涌水量达到2000立方米,34号泉眼的治理一刻也不能耽搁。

2010年1月,距离34号泉眼16公里的开磷集团主动承担起了治理任务。2012年和2013年,乌江34号泉眼水污染治理1号、2号回抽污水管线陆续建成,受污染的泉水通过管道开始被抽回到中化开磷公司进行处理。

2015年,乌江34号泉眼污水治理工程正式投运,每小时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000立方米。监测数据显示,34号泉眼下游总磷浓度为0.06g/L,这标志着乌江污染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投资4.8亿元,先后实施了磷石膏湿排改干排工程、34号泉眼回用水工程、34号泉眼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开磷集团的付出只是贵州着力解决点源污染的一个缩影。

为加强源头防控,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和《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厂工程防渗系统施工技术及环境监理、验收规范》,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工业渣场防渗系统初步设计、施工图进行审查,实行最严格的工业渣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

“治污强度明显提高。”这是姜平在贵州治水过程中的感受之一。“近年来我们先后集中整治乌江支流洋水河、瓮安河、湘江,对流域内50余家煤矿矿井废水以及洋水河8家、瓮安河4家磷矿开采企业实施挂牌督办,按照‘一矿一废水处理站’要求,已经全面完成,瓮安河4家磷矿开采企业也完成矿坑废水治理任务。”姜平介绍说。

3 综合施策 多措并举治理污染

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要防止新问题的出现;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严守发展和保护两条底线,才能推进乌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效益再好,一个都不留,一个也不会新上。”姜平表示,贵州省出台的《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为流域的发展划定了门槛。

在源头管控的同时,乌江流域坚持强化环境监管,综合运用《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办法》《贵州省企业环保黑名单管理制度》、环保约谈等手段,按照“一厂一策”整治方案,对各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启动问责。

“除了生态红线的划定,乌江的流域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态环保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河长制、生态补偿、34号泉眼治污第三方运营等各项改革任务也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姜平表示。

此外,利用“环保利剑”和“环保风暴”执法专项行动,贵州环保部门多次对流域内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截至目前,共检查流域内企业30257家,责令停止建设272家,责令停止生产467家,责令限期整改1524家,关停取缔105家,立案查处1035起,罚款金额4335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坚持综合施策。决战乌江的治污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乌江、清水江水质得到了大幅改善,特别是乌江、清水江水体中总磷浓度得到大幅削减,乌江沿河、清水江白市出境断面水体中总磷浓度已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