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传放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这200家企业急了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6-07 08:31:27
热度:

传放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这200家企业急了有消息称,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审批发放。这一消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对于近200家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团队来说

  有消息称,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审批发放。

  这一消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对于近200家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团队来说,这无疑卡死了他们进入该领域的通道。

  在该消息传出后,《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政府相关人士,但并没有得到具体回应。

  一位正在组建团队的创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来看,停止审批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不太可能,只是以后在审查的过程中可能会更严格,这个门槛会提高不少。”

  为何暂缓资质

  事实上,民众对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根据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拿到新建电动乘用车资质,首先要审视自身是否符合规定中的企业、产品、技术、设备及服务等相关要求。其次,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需要先向地方发改委提出审查,通过后,再由地方发改委向中央递交申请。

  即便如此,在国家发改委批准后,也不意味着被批准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能够正常生产产品和进入市场销售。后面还需要通过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以及产品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目前,国内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有15家,但“进入工信部目录的可能只有北汽新能源、奇瑞这两家。”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暂缓消息传出后,行业内大为紧张,因为通过工信部批准的项目一直都比较少,所以不少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觉得问题出在国家发改委审批这一环节,担心在这上面碰得头破血流。

  当前,国家发改委并无透露出任何“风声”,行业内认为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放缓的原因主要在于此前通过的项目过多,照此下去,新能源汽车将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从去年3月到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已核准15家企业进入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新建汽车产能达86.5万辆。为了遏制汽车产能过剩、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已提出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面对已经过剩的传统汽车产能以及不断增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政府有必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防范于未然。

  南京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副总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本国家发改委只想通过几家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放鲶鱼’的方式刺激整个行业,推动市场良性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参与过多,为了平衡地方利益,国家发改委只能越批越多。”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国家发改委审查宽松,通过审批的企业更是来自各个领域,项目鱼龙混杂,这引起了一些专家的担忧,尤其有部分专家还曾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向中央提出了不少建议。

  “新玩家”该怎么办

  今年年初,《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采访一些行业分析师的时候,不少人都诧异于国家发改委的审批速度——在一年的时间内核准了10个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也纷纷表示这种情况不可能持久,以后肯定会提高准入门槛。

  一边是不断“退坡”的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另一边是更加严格的国家发改委审查流程,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环境似乎在不断恶化,那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新玩家”该怎么办?

  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在这个大方向下,国家发改委不太可能中止审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只是在审批过程中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在融资、技术、制造、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交更严格的审查材料。毕竟不少企业已在投入不少,如果此时放弃,先期投入将付诸东流。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最终项目是由地方发改委提交给国家发改委审批,只有取得地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才能有下一步进程。

  此外,如果对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审批实在望而却步,不如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合作,绕开准入资质这个条件。譬如,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合作,通过江淮汽车给其代工的方式,绕开了准入资质这一关,蔚来汽车专心搞好融资、技术、产品和服务就好。

  而在国家发改委强化审批之后,已获得核准的15份准入资质在市场中将更加珍贵,除了背后有大集团支持的几家企业以外,如万向汽车、长江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其余将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张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