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福建司机开不同的车加气价格竟然是不一样的
福建司机开不同的车加气价格竟然是不一样的汽车加气曾是天然气业务“皇冠上的明珠”,环保、经济、安全,客户价格承受力高。不但是燃气企业必争之地,也被&ldquo
汽车加气曾是天然气业务“皇冠上的明珠”,环保、经济、安全,客户价格承受力高。不但是燃气企业必争之地,也被“三桶油”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日子越过越紧,客户的埋怨也越来越多,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天然气汽车加气出现截然不同的三档价格,出租车最高,公交客运车辆次之,物流车辆最低。
以福建省为例,现在出租车价格普遍在6.2—6.5元/公斤,公交车辆在5.2—5.8元/公斤,物流车辆在4—4.5元/公斤。一样的加气,不一样的价格。最受伤的是公交客运企业,他们既是最大的加气企业,也是最忠实的客户,却要承受比零散物流重卡高得多的加气价格。这种局面让用户难以接受,也难以理解。直接的后果就是供气企业和用气客户的摩擦越来越大,客户维护越来越难。
2016年年初至今,不少用气企业开始延期支付气款,通过各种手段给供气企业施压。客户的疑惑是:油品不论车辆类型都是按挂牌价加油,而天然气加气为什么要区分“三六九等”?照此下去,买了天然气汽车是不是只能吃哑巴亏了?
其实,福建从2009年有加气站开始就有类似现象,只是加气价格相差不大,出租车最高,公交和物流车辆接近,价格普遍在5.5—6.2元/公斤。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汽柴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差价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重卡,2015年下半年,重卡加气价格开始下降到5元/公斤,一路下跌到2016年底的谷底价格4元/公斤。价格最坚挺的是出租车,始终在6—6.5元/公斤徘徊。用气车辆最集中的公交客运企业,加气价格略微下调,低于出租车,又明显高于重卡车辆。
实际上,这种策略是歧视性定价,即同样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收取不同的价格。之所以在天然气汽车加气领域普遍存在,在于加气站分布密度太低,且分布不均,竞争不充分,形成了寡头市场,甚至垄断市场,为歧视性定价提供了完美的市场基础。出租车由于替代的是汽油,价格承受力较高,同时运输范围有限,受制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加气价格较高。公交客运车辆受制于本地区内流动和加气点少的影响,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也只能接受高价。物流重卡车辆跨地区流动,择气价低者加气,同时这部分车辆恰巧是各个企业挤破脑袋极力争取的“增量市场”,因此竞争极为激烈,价格相对较低。
实际上汽车加气市场近两年进入了“存量博弈”阶段。与2014年前大张旗鼓的发展不同,近两年车辆购置和加气站建设几乎停滞了。按照国家发展新能源车辆的思路,2014年9月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八条措施的通知》,明确“自本措施发布之日起至2015年底,全省公交车、出租车等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应全部选用新能源汽车”。
受此影响,天然气公交客运车辆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增量市场。出租车受网约车的冲击,增量市场也有限。受经济不景气和柴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影响,天然气重卡车辆增长也陷入低迷。天然气汽车加气业务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各家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盘活资产,提高达产率,以期尽快回收投资。在市场竞争格局固化和提高收益要求的压力之下,企业经营“短视”行为毕现,歧视性定价愈发不可收拾。
其背后与产业政策的急剧转向不无关系。天然气车辆原来也能享受35%—45%的购车补助,但到2014年6月戛然而止,没有退坡缓冲,消息也来得突然。福建“八项举措”的出台、各地购车任务的考核,以及各地线路审批、财政拨款等政策的“围追截堵”,基本上扼杀了天然气新增车辆市场的最后一丝曙光。
虽然从整个产品周期来看,天然气车辆更环保、更清洁,购置部分天然气车辆也与客运物流企业车辆类型多元化要求相吻合,但是产业政策的急剧转向摁住了天然气加气业务发展的咽喉。相对而言,山东、江苏省等地的政策更为科学,同样推广新能源车辆,但均无要求新增公交等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车辆,并且继续给予天然气公交车辆一定的购置财政补贴。(文丨林须忠 中海石油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经理)
上一篇:农光互补电站不应忽视土地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