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京津冀绿色发展推进三大举措
京津冀绿色发展推进三大举措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其中,绿色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已经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重大“短板”。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改变目前城镇化失衡、产业结构偏重和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的状况,需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人口膨胀引发的“大城市病”
北京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其“病因”就在于功能和大量优质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人口快速膨胀。
10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500万人,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特别是北京中心六个城区以全市8%的面积集聚了全市近60%的常住人口、近72%的就业人口。
同一时期,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40万辆快速增长到接近550万辆,大量污染物排放,使北京陷入“人多—车多—尾气排放多”的污染路径,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统计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占全国总量比重高达28%。根据目前京津冀各地公开的雾霾分析结果,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机动车污染分别占本地排放源的31.1%、22%和15%。同时由于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的过度集中,极易造成交通拥堵,而汽车在低速行驶状态中的排放水平要高于正常行驶状态。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水资源短缺。2016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为161立方米。尽管南水北调后,北京的水资源总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提升,但依然不足全国人均水平2039立方米的十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
国际经验表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和英国伦敦等首都城市也曾面临因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膨胀而引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严重“大城市病”。“跳出去建新城”、发展周边卫星城成为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应对之策。东京自1958年起共制定了五次首都圈整治规划,逐步形成“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结构。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改变北京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周边区县发展不足的失衡局面。一是进一步合理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不适合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定位的产业向外疏解,实现人随功能、产业走;二是要发挥北京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在北京中心城区周边发展一批宜居宜业的卫星城,作为承接产业、机构和人口的载体,形成“多核多圈层”的城市结构。同时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中央决定建设雄安新区,既是意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也是打造京津冀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需要,将为城市发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与协同发展,城市功能的疏解、承接等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同时,雄安新区也要以绿色作为新区发展的“底色”,立足已有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优先加强生态建设,严格区域环境保护,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耕地保护,加大造林和湿地恢复力度,保护好白洋淀丰富的水资源,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推进河北产业有“退”有“进”,实现绿色转型
从大区域视角看,京津冀产业结构偏重。特别是河北省第二产业占比达47%,钢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钢铁产量超过2亿吨。钢铁产能过剩既是结构调整的“痛点”,又是环境治理的“难点”。
对此,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大化解河北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力度,对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根据市场需求有序释放安全高效的先进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同时,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剑”,严格执行环保、能耗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坚决取缔、搬迁或改造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三高”企业和违法的“小散乱污”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倒逼传统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通过“以奖代补”和税费减免等手段激励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转变以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在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基于雄安新区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与区位条件,建议推进其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转移,走与京津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河北产业结构偏重局面,弥补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的缺陷。
在京津冀区域成立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要把创新驱动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端产业。
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京津冀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京津冀地区年煤炭消费量近4亿吨,约占全国的14%,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冬季取暖期是燃煤消耗的高峰期,大气污染程度、重度污染天数要远高于其他季节,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难点。统计显示,2016年京津冀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为122微克每立方米,比全年平均水平高71.8%。
从燃煤结构上来看,点多、量大、面广、分散,减排难、监管难是其显著特点。京津冀目前散煤利用量大约有4000万吨,1吨散煤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10吨以上电煤的排放,散煤燃烧成为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推动绿色发展,就要实行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从源头上减轻京津冀能源结构中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坚持“用好煤”,不断强化商品煤的质量管理,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拓宽洗选动力煤市场,严格限制劣质煤的进口、生产和使用;深入推进煤企清洁转型,探索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推动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生物质能的实施。
同时积极推进新能源革命,实施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在京津冀地区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重点工程,加快“禁煤区”建设,推动传输通道“2+26”共28个城市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推动电热联动,充分利用工业低品位余热、地热能等,推进城镇一体化、农村家用电气化和取暖新能源替代。(辜胜阻 何 峥 韩龙艳 作者单位:全国人大财经委、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