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打开重金属土壤资源化大门的“金钥匙”是什么?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2-25 06:34:03
热度:

打开重金属土壤资源化大门的“金钥匙”是什么? “当前,高成本导致的许多地块无利可图是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而大力发展增值型土壤修复的关键,就是要从观念和技术上为污染土壤修复营

“当前,高成本导致的许多地块无利可图是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而大力发展增值型土壤修复的关键,就是要从观念和技术上为污染土壤修复营造增值条件。”“在增值型修复技术的支持下,大量有害元素和有益元素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或许能够成为可利用、高收益的农业资源。”2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京组织召开增值型土壤修复研讨会,以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为目标,探讨了增值型土壤修复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发向。

增值型修复,突破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高成本桎梏“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个土壤修复理念叫做‘增值型修复’,就是利用污染场地、污染土壤或污染介质中重金属的特殊性质,通过抑制负面效应和强化正面效应,营造增值条件,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让投资者可以快速从后继的产品中收回成本。”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中,矿产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客座教授陈明博士向多位环境修复行业企业老总和中科院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阐述着自己最新的观点。

所谓“增值”说白了就是要“赚钱”,听起来简单粗暴,但却确确实实地切中了当前土壤修复市场的要害。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都是在土壤修复领域奋战多年的着名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科技人员,大家心中格外清楚当前我国的土壤修复市场经济体量之惊人、发展空间之巨大。

这与国家对土壤污染这一事关国计民生重大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尤其是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土十条”之后,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上去年年底环保部推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以及首批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到位,国家对土壤污染可谓打出了一连串的重拳。专家预测,与此相伴的土壤修复市场产值已高达4.6万亿元。

然而,有着前景光明的土壤修复产业,在现实中却并不活跃——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0%以上。

原因何在?

是成本居高不下对利润的削弱。

以着名的苏州化工厂土壤修复费用为例。

多年前,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曾算过一笔账:原苏州化工厂污染地块600多亩,按60%的受污染面积进行治理,每亩666平方米,如挖5米深,即3330立方米,每立方米1.9吨,如每吨土修复需1000元左右,治理要20亿元;如按3米深进行治理,也要10多亿元。

去年,在高地价背景下,被迫闲置多年的苏州化工厂原址地块终于迎来了重新开发利用的转折。位于苏化厂地块最北端的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污染场地土壤治理项目开始实施,治理面积2.5万多平方米。按照计划,这片地块将平均往下挖3.5米,取出的泥土封装后运送到水泥厂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更深的土层,采用一种叫原位热脱附技术,也就是给深层泥土加温,使有机物在高温下分解。整个修复的预算费用是2.8亿元,工期550天,估计在今年年底完成。

正是如此高昂的代价,横亘在土壤污染治理的国家行动中,导致了土壤修复市场资金供给的乏力。比如,广西获得的首批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是5.1亿元,《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显示,全区“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将投资27亿元。

“看上去不少,但与土壤修复的实际资金需求量相比,政府的引导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政府资金更偏重于公益性的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评估,以及重点污染区的综合性治理。而美国的超级基金等土壤修复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大量污染地块的修复和再开发,还需依靠市场予以消化。这也是我们针对投融资模式和产业链提出增值型修复的意义所在。”

祸害变资源,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和开发重金属土壤企业逐利而动。如果说,在地价高企的大城市,棕地开发在刨除土壤修复成本之后尚属有利可图,那么在广大的农村和偏远的山乡,对于那些没有区位优势、与房地产等高附加值产品相去甚远、商业利用价值低的污染土壤,或者重金属污染泛滥的矿山环境,是否可以通过增值型修复成为土壤修复市场的宠儿?

陈明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因为,一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也是资源。

人人喊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怎么可能是资源?这是痴人说梦,还是异想天开?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