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江阴供电是如何成为行业标杆的?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01-10 09:33:12
热度:

江阴供电是如何成为行业标杆的?1500名员工,成功管理近1500条输配电线路和70多座变电所,为逾70万客户提供超过230亿千瓦时/年的用电服务,客户投诉率仅万分之零点五,综合排名

  1500名员工,成功管理近1500条输配电线路和70多座变电所,为逾70万客户提供超过230亿千瓦时/年的用电服务,客户投诉率仅万分之零点五,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在江苏供电系统名列前茅……一家县级供电企业因此成为行业标杆。

  文化浸润提升专业价值

  “零差错、零闪动、零投诉”“全领域、全天候、全过程”……在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江阴市供电公司(下称“江阴供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处可见这样一些高要求的工作标准。但此类按照常规属于业务范畴的技术指标,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感性色彩——“技术水准”被凝练成“文化底蕴”并一脉相承,通过文化浸润改善员工精神面貌、改进管理工作质态,“争先领先率先”和主动履责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对于供电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特殊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必须是持之以恒的,因此,江阴供电从服务规范到运维技术有着十分完整的“终身学习”体系;通用、专业、定制、弹性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则使这一体系具备了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司自己培养的数名员工入选国网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库,一位“80后”工人讲师甚至被聘为国网技能培训规范和教材编写组专家。

  纯粹为技术而技术,并不足以形成成熟、稳定的企业文化,单兵战术的提升也不是协同动作的充分条件。因此,江阴供电从培育精益文化入手,全面落实干部队伍优化结构、优秀骨干多岗锻炼的“十年培养计划”,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最美共产党员……身边的榜样更激励和引领员工素养整体提升,全省首家供电自助营业厅、县域最多的微信平台绑定量则使江阴用户优先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供电服务。2010年,江阴供电还“取法乎上”,创造性地推行“内部对标”,将农电专业的5项指标细化分解为8大类135项“延伸指标”,在大数据支撑下,压力层层传导、诊断环环相扣,员工精气神大为改观,配网故障率逐年下降,2013年以来平均年下降幅度更高达31%。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阴供电还了解到,创新文化也是该公司提升员工专业价值的一大法宝——通过与高新企业的合作孵化专利,使员工的革新思维变成科技成果,仅2016年,公司就新增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8项。公司与高新企业联合研发的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在美国、日本、欧盟等8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国际专利。

  目前,江阴供电已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示范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企业规模全国同行领先、供电业绩同行领先、两化(农村电气化、用电标准化)全省领先,成为“两改一同价”首批竣工县、全国一流县供电企业、新农村电气化国家电网公司首批示范县。2015年再次荣获江苏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综合排名第一,其中“综合标杆”和“业绩标杆”排名第一,“管理标杆”排名第二;获得全部4项“专业管理标杆”。

  建管模式改变供给品质

  在常人眼里,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就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我用电给钱,你供电盈利;有关供电企业的海量报道归纳起来也无非是“安全可靠保障供给”“优质服务惠民便民”。然而,在江阴供电调研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却感到这种关系似乎并不那么“纯粹”——“与乡镇共建一流配网”和“构建物业用电共管模式”堪称经典。

  年售电量相当于一个海南省,对于一家基层能源企业而言,如何保证服务品质无疑始终考验着它的运行能力,而单打独斗显然力不从心。因此,江阴供电创造性地提出了“合理运用社会责任工具”的经营理念,以“合作多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电力网络的“共建共享”。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阴供电看到了一份《一流配网建设合作协议》,签约方分别是青阳镇人民政府和江阴市供电公司,该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努力,在青阳建成6个镇域10千伏双环网,完成线路单辐射互联、绝缘导线改造和老旧设备更换,并根据政府规划逐步推进配网通道改造,努力打造结构合理、裕量充足、供电可靠、环境友好的电力网络。协议还包括推广绿色能源、建设智慧城镇、共创平安电力等多项合作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则规定由供电公司承担电气改造费用和工程监管责任,青阳镇政府负责配网规划、管沟建设和施工期间的政策处理等多项工作并承担相关费用;电缆管沟建成后资产无偿移交供电公司,由其负责运行管理和维护……

  江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主动对接市政规划和地方发展,类似的深度合作在江阴供电已形成常态。通过“政企融合”,仅2015年,江阴就新建及改造10(20)千伏线路613.7公里,新增配变244台、8.5万千伏安,竣工投运14个110千伏单主变租赁工程,完成8座110千伏变电站和5条输电线路改造任务。与配网质量提升相对应的是用电可靠性增强,目前,江阴供电正在向系统平均停电时间32分钟/年/户、一流配网建设示范区系统平均停电时间5分钟/年/户、配网故障平均修复时间80分钟/次的国内领先目标快速迈进。

  城市小区用电管理难是一个共性问题——从理论上说,作为小区内部电能传输分配系统的拥有者或管理者,物业公司对小区电力设施负有不可推卸的运维管理责任,但物业公司作为企业又不得不考虑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许多小区都存在电力设施监管、维护不力的问题,直接影响业主生活品质。而作为上一级电能供应方,供电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常常因此受到损害。“合理运用社会责任工具”,这一带有鲜明江阴特色的“融合”方式此时又开始发挥它的优越“效能”——江阴供电将“构建多赢‘物业变’管理模式”作为“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全力推出,引领地方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有关各方的管理责任,落实小区电力设施运维管理的资金来源;针对缺少专业电工的小区则协助政府和物管聘用社会有电力运维资格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因“单向输出”变“公共参与”,电力设施故障引起的小区整体失电等不良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融入方式激活服务潜质

  潘勇认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供电企业的第一责任,因此多年来江阴供电推出了“电力护航”等多项服务措施。但作为一个“国”字头的基础能源提供商,这种服务不应当是被动跟随和一成不变的,而“主动”和“创新”又不仅限于传统的“上门服务”和时尚的“移动办公”。

  在江阴供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了多份该公司提供给地方党委、政府的《供用电情况分析报告》。记者注意到,一些《报告》甚至样本扩展到同类城市、剖解细化到具体企业,《报告》的内容则涵盖基础指标、标杆对比、经济分析、专家建议等若干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潘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可能没有哪个行业比供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休戚与共”了,供电负责人站在地方主政者的层面与角度来研判经济形势、分析社会问题绝不是僭位与作秀。“策应产业强市”不能仅仅定位于“满足用电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供电企业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创造激活新的需求、拓宽服务渠道,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价值和地方经济的运行质态。江阴供电用“四个融入”来主动服务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所谓“四个融入”就是以应用为重,融入产业智能化;以推动为主,融入产业绿色化;以创新为先,融入产业服务化;以保障为要,融入产业高端化。

  “在‘融入’理念指导下,江阴供电与法尔胜集团等具有研发实力的高新企业联姻,大力推广配电自动化系统等高技术产品,打造智能电网;以供电服务促进‘两个替代’最大化,推动岸电利用、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节能减排项目实施;以智能互动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电力生产与用电服务相互融合的新业态;围绕地方发展规划加快热点区域网架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以激活和满足城市发展对供电质量的更高需求。”潘勇说。

  除了当好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谋,江阴供电始终与当地的重点客户保持紧密的“智囊”关系,对江阴市重大产业项目更以“一个项目一个团队”的方式由公司领导挂钩负责,服务团队全程对接、上门服务,每个团队都有营销、基建、设计、运检等方面的专业骨干。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江阴供电不仅为处于全盛时期的重点企业“锦上添花”,还专门针对用电量非正常波动的企业制定“优化用能方案”,2016年就直接帮助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92个。目前,公司正在结合江阴各乡镇、园区的发展特质着力打造一批高可靠性智慧配电示范区,以积累实践经验,引领技术升级。(记者 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