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水中“PM2.5”成舆论风口 城市水质指数呼之欲出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6-10-20 01:00:51
热度:

水中“PM2.5”成舆论风口 城市水质指数呼之欲出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发表的一项关于我国城市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的测试结果引发了关注。近三年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发表的一项关于我国城市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的测试结果引发了关注。近三年中,他们从全国23个省、44个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共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包括出厂水、用户龙头水和水源水。研究中测试了当前已知的全部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其中亚硝基二甲胺的浓度最高。

近日,一则题为《23省44城市自来水检出疑似致癌物》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一时间“自来水致癌说”甚嚣尘上。

文章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陈超课题组历时3年,在全国23个省、44个城市和城镇、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样涵盖水厂出厂水、家庭自来水和水源水。究人员检测了自来水样中当前已知的全部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其中NDMA(亚硝基二甲胺)是亚硝胺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它也被认为“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2.5。”

亚硝胺从何来?

饮用水中的亚硝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可接受的“消毒副产物”。消毒是保证饮用水安全最重要的一步。一直以来,环境学家都认为,与消毒不充分可能引起的风险相比,消毒副产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小,不能为控制消毒副产物而牺牲消毒效果。

饮用水处理,需要使用氯胺二次消毒,因而会产生亚硝胺的前体物,之后再与二氯胺反应便会形成亚硝胺。“由于亚硝胺前体物难以彻底去除,加上当前消毒手段有限,很难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避免亚硝胺的生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陈超解释。科学界一直在企图寻找一种可代替氯的消毒剂,但至今没有发现。“你很难再找到一种消毒剂像氯一样廉价又相对安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乃云说。

和西方主要由消毒剂产生不同,中国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原因: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陈超团队的检测显示,原水中就已出现较高浓度的有机氮——作为亚硝胺生成前体物,这将导致出厂水亚硝胺浓度的升高。“这主要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关,我国的污水处理率比欧美低得多。”陈超说,他们分析了水源中亚硝胺的来源,发现来源中有多种药物,包括常见的胃药雷尼替丁。

“水源保护是我们的瓶颈。”陈超说。不过,研究了几十年饮用水处理的高乃云强调,现在的饮用水水质相比过去已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水里能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已经大大减少。”

亚硝胺到底是否致癌?

与此同时,连日来,调研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被陆续公之于众:

“中国是世界上亚硝胺检出情况最为多样的国家,在水中检测出9种亚硝胺类物质,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浓度最高。”

“中国的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亚硝胺检出情况要比美国严重,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和13ng/L(纳克每升),水源水中的亚硝胺前体物(母体物质)平均为66ng/L,除了NDMA之外的亚硝胺在中国的检出率是美国的数十倍。”

对此,多位医学方面的学者都有论述:长期摄入不洁,特别是亚硝胺被检出的饮用水,很可能是促成居民消化道肿瘤高发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和她的团队曾用八年时间完成了《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这可能只是一种相关性,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刘文君教授说,风险评估也是动态变化的。但他承认,低浓度的消毒副产物风险评估很难进行。“目前没有这类物质的标准评估程序。”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亚硝胺化合物对人类致癌,但多个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人类某些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和膀胱癌等可能与亚硝胺有密切关系。其致癌机制研究显示,亚硝胺可引起食管上皮细胞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改变,大大促进癌变。

“动物实验结果很明确,但人群中数据不足,我们正在做相关实验。”长期研究消毒副产物健康影响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鲁文清说。因此,亚硝胺化合物是否会让人类致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要过滤但不必过虑

尽管民众对亚硝胺、NDMA之类化学术语存在不小的认知隔膜,可水中“PM2.5”、“或致癌”等词眼,依旧引发不少人的忧虑。喝水对人们来说,不可或缺,堪称“刚需”。若把那些所谓养生文、健康帖中关于食品安全的条条框框熟记于心还不够,还要小心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危害,的确令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很多有害物质对人体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危害,但其危害程度是否在人体免疫、自愈能力调节的范围之内,与其剂量有关。就拿X射线安检来说,X射线照射生物体,会直接损伤细胞结构等,听上去危害堪比生化武器。可其剂量相对于我们日常接收到的自然辐射剂量,或许只是微乎其微。

亚硝胺也是如此。从媒体报道情况看,亚硝胺在中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检出率是美国的3.6倍,而西欧国家的饮用水亚硝胺浓度比美国还低,确实堪忧。但还有些参照系:我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和13ng/L(纳克每升),有最高亚硝胺风险的长三角地区,这组数据分别为27和28.5ng/L,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限制值(100ng/L)仍有距离。按WHO的标准,我国只有少量水样超标。而目前大多数学者也认为,中国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物质含量不会影响饮用水安全。

对公众而言,这些信息无疑是对喝水致癌焦虑的折冲。很多时候,只要将有害物质剂量、浓度等把控在安全范围内,也就属于安全可控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水中“PM2.5”的检测无关紧要。

安全感岂能毁于“水中PM2.5”

诚然,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100ng/L相比,我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即便亚硝胺风险最高的长三角地区,这组数据也仅为27ng/L和28.5ng/L,相距仍较大。大多数学者也认为,中国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物质含量不会影响饮用水安全。但“亚硝胺或与致癌相关”的风险始终存在,且饮用水是百姓的必需品,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国内,PM2.5的出现就是一大实例。因长期未重视,大范围的雾霾天持续出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次,亚硝胺被一些人冠以“水中PM2.5”,也道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庆幸的是,在大规模危害出现之前,我们就主动采取科技手段,及时掌握情况,并具备了处理能力。国内十几家自来水公司已有专业检测亚硝胺的设备,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已经具备了亚硝胺的检测能力,就是一大佐证。不过要明确的是,如全面放开检测,这些设备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有效化解风险的。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百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不易,瓦解却极为简单。隐而未觉、觉而未发、发而未改,都可能击碎它们。

当前,环保部正在计划发布城市的水质排名。未来,和空气质量指数对应,城市水质指数也将走进公众视野。但没有“水中PM2.5”指标的城市水质指数能否与有PM2.5指标的空气质量指数一样发挥作用?这需要科学回答。但对于公众个体而言,担忧和质疑的不安全感将会始终存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